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性的标签》

2022-01-24 12:50 作者:-去吧大师球-  | 我要投稿


《钢琴家》这部电影在之前我是不敢看的,因为据说会有很血腥暴力的场景,但是耐不住好奇,还是点开看了。《钢琴家》这部电影不是一味在抨击二战时期德国的暴行,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去展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其实这部电影里有多的数不胜数的帮助他人的场景,但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最后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帮助席皮尔曼的那一幕。它反映的是人性的光辉,撕掉了人性是恶的标签。

 

悲惨的经历


席皮尔曼在准备上去往集中营的火车时,之前是珠宝商后来成为犹太区警察组织成员的海勒,良心发现,立马把席皮尔曼拉到一边,而且其他警察都在帮他,不想要席皮尔曼就此被送往集中营。这相当于是他一个命运转折点,这也体现了海勒的变化,毕竟海勒之前还劝说席皮尔曼去当警察管理犹太人来保命。这是人性光辉的第一个体现。

 

只不过,席皮尔曼在看到亲人坐上火车离开,而自己却逃离了去集中营的命运的时候,非常难过。想到自己已经痛失了的父母兄弟姐妹,看到尸体遍地的大街,不禁失声痛哭。这是他悲惨遭遇的开始。

 

后来他去给德国人做苦力,搬砖,打杂,建房子,虽然很辛苦,但是至少保住了一条命。


 

后来又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成功地离开德国人的视线,回到了正常的波兰街道,然后后面一直在接受着其他朋友的帮助,他躲藏在一个小房间里,后来又躲藏在离德国人的医院对面的大楼里。席皮尔曼在这段时间是很幸运的,有人一直爱着他,帮助他。但是他一直面对着生死存亡的问题,他需要食物和水,他没法保持之前那般优雅了,他的腿受伤了,他得了黄疸,但是他仍然还是在想着弹奏钢琴。


 

反转的角色代表


对于德国军人的描述,在影片前面有了太多残忍的铺垫,比如下面这张图,军官不开心,就拿犹太人开枪,要过圣诞节了,要拿犹太人开枪。如此禽兽不如的行为,让人恨的咬牙切齿。



然而,影片的最后,霍森菲尔的出现却让我觉得很惊讶。他在看到席皮尔曼以后,没有立即杀了他,而是在得知他是钢琴家的身份以后,让他活了下来。



因为霍森菲尔的身份,我当时觉得这个人物的刻画太妙了。他是德国人,是上校的职位,但同时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是会把家人的相片放在办公桌的人,他是一个有爱的人。霍森菲尔在最后的那段时间里一直在帮助席皮尔曼,给他送食物和水,给他送军大衣保暖,甚至还告诉他什么时候俄国人会来救席皮尔曼,还告诉他什么时候德国军队撤退。但是可惜他没有活下来,他死于俄国人的战俘营。其中有一段,当时电台的工作人员看到德国人的战俘营的时候,刚好碰到霍森菲尔,霍森菲尔在求救,想要席皮尔曼来帮他,但是这个工作人员没有听到他的名字,也没有及时告诉席皮尔曼。我但是居然觉得很遗憾,本来我以为我会觉得这是德国人该有的遭遇,他们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都是非正义的。但是想到霍森菲尔在帮助席皮尔曼的事情,又觉得霍森菲尔的死让我很心痛。


 什么是人性?人性的本质在狭义上指的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中国有善恶论,国外的宗教理论中也有谈及人性善恶。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一个人在贴上标签以后,会带有善良或者邪恶的人性。比如纳粹德国人,标签是邪恶。然而我们有时候也没有发现其实人性的两面会在不同的时候表露出来,对于一直以来认为邪恶的那一方也是有善良的一面的。人性泯灭不会那么轻易就有的。看到霍森菲尔以后我更加确信了。 


看到字幕上打出威廉·霍森菲尔将军死于1952年的战俘营的时候,我心口有点疼。这个角色可以说是作为其他德国军官的代表,体现了人性的两面性。他告诉我们穷凶极恶的人仍然还保有良知,这个反转让电影有了深度,也让人思考当时二战时期德军的暴行下,德国普通军官其实也有一些并没有那么的无情。军令是必须绝对服从的,军令如山,所以冒死去保护自己那点良知,也是需要勇气的。 


人性的标签

人性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种说法。人性善恶,人们一直在争论。人性善恶争论的点在于到底人做这件事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他人。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利己还是利他体现的事故一个人处世的态度,而且利己利他的选择,对于统治者来说,相当于是引导性的理论。”商鞅变法“因为要用法律去帮助”人性本恶“的人们做好约束。”德治“因为”人性本善“,要以感化为主。 


西方有理论讲到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罪,叫做”原罪“。这个罪是没法消除的,是一代传给一代,没法消灭掉。而且还诞生了七宗罪:贪婪,嫉妒,傲慢,暴怒,暴食,懒惰,色欲。另外佛教有”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人们的幸福和苦难是前世因果报应的结果。其实我个人并不赞同这2个观点。首先,七宗罪并不是人生而得来的,作为襁褓中的婴儿怎么会有善恶之分?有人说A家的孩子绝非善类,而这个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那么这个时候说孩子绝非善类的人,是把孩子爸妈的身份带入到孩子身上了,给孩子贴了标签。这是不对的,因为未出生的婴儿并不一定就会和他父母一样的。其次,轮回转世一说并不靠谱,如果说现世和前世还有牵连,甚至前世影响到了后世,那么我们就应该会保留一点前世给我们的记忆,或者经验教训,为的是我们现世不要犯一样的错误,或者说如果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事情是因为前世做了什么而获得的,那么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的前世有他的人生,而我们有我们的人生,本就是不能互相干扰的。 


当人们说人生来如何如何,说其他人”他骨子里就这样“或者”他从小就这样,一直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时,我往往持保留意见。人性的善恶不是说一直不变的,这些被别人骂的人,或许这是因为有了周围环境的心理暗示,才会让他们按照这种心理暗示去做事情的情况。比如”他就是喜欢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情“,这种话如果邻居街坊都说,他得到这个心理暗示以后,就会觉得,原来我是这样的人,进而他就会有按照这个暗示去行动的可能。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真的本性不好,而是其他人给他上的枷锁很深,他无力自己去挣脱开,这其实也是一种标签。其实这也侧面说明了后天对于人性的影响。 


所以我同意王夫之曾提过性”日生日成“论,他认为人性绝非在”初生之顷“就定型,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和教养的不同有所变化,然后慢慢在后天的引导之下,进行完善。孟母三迁是为何?想想现在家长们挤破头都要进名校又是为何,因为他们相信后天教育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把心性养正,可以有好的榜样,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人生。 


我认为电影《钢琴家》对于人性的探讨并不是那么的直接,但是它就像是一条线,穿着所有的剧情。对于德国人的人性的标签,从一开始剧情就很明显,是偏向恶的,然而到了最后,居然标签被撕掉了,不仅令人意外,也在意料之中。虽然霍森菲尔的下场不好,但是他最后的人性的光芒闪耀着。













《人性的标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