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2022年城市建设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详解
该文章整理的信息适用于艺术设计类考生,以及跨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
1. 武汉科技大学简介
2. 报考条件
3. 2022招生专业目录
4. 参考书目及考试题型
5. 考试大纲
6. 学制、学费及奖助学金
7. 联系方式
8.请您联系 @合一设计教育
Part 1
学校概况

学校头衔: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考研难度:★★★★
城市建设学院:学院拥有岩土与地下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现设置有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绘画与公共艺术四个系及造型艺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开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绘画等6个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管理学术硕士学位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Part 2
报考条件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以我校当年入学报到时间为具体期限)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且须在复试前提供本科阶段4门主干课程考试合格成绩。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Part 3
2022招生专业目录
城市建设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Part 4
参考书目及考试题型
城市建设学院
0813建筑学/135108艺术设计
624建筑学综合
考试题型(包含但不仅限以下题型) :(1)单项、多项选择题 (2)条目解释 (3)判断题 (4)画图题 (5)简答题 (6)论述题
参考书目:
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中国建筑史》(第七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901建筑设计
考试时间:3小时
参考书目:
《建筑快题设计语汇表达》(第三版),叶茂乐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复试参考书目:
1、《混凝土结构》(第六版)(上册),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
2、《排水工程》(第五版)(下册),张自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3、《暖通空调》(第三版),陆亚俊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4、《场地设计作图》,不指定参考书目。
艺术与设计学院
1305设计学
619设计学专业史论
考试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判断题
参考书目:
1、《设计学概论》,尹定邦、邵宏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2、《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903综合设计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纸张:自备A2号绘画板和工具,学校提供统一规格的画纸。
135108艺术设计
336艺术基础
参考书目: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邵宏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903综合设计同上
《世界现代设计史》(一)全书框架梳理

《设计学概论 》(一)全书框架梳理

Part 5
考试大纲
城市建设学院
0813建筑学/135108艺术设计
624建筑学综合
(一)外国建筑史部分
1. 欧洲早期文明及古典建筑
§1.1 玛斯塔巴、金字塔、峡谷陵墓和神庙建筑的特征;
§1.2 古典柱式的定义、特点和发展;
§1.3 古罗马的建筑技术与空间、建筑理论发展成就;
基本要求:
①理解巨型纪念性建筑基本特征;
②掌握古典柱式的特点;
③掌握古罗马 建筑空间特征。
2. 中古时代建筑
§2.1 拜占庭建筑形制;
§2.2 西欧中世纪的建筑类型和特色;
§2.3 哥特式教堂的形式、技术、构造特点;
基本要求:
①掌握西欧中世纪的建筑类型和特色并可绘制相应建筑外观形式图;
②掌握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征并可绘制出结构关系图。
3. 欧洲文艺复兴建筑
§3.1 文艺复兴的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2 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
§3.3 古典主义建筑
基本要求:
①了解文艺复兴的理论,熟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②掌握 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基本特征;
③理解古典主义建筑表现形式并可绘制其主要外观 特征。
4. 18 世纪下~19 世纪下欧美建筑
§4.1 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中主义建筑的特征;
§4.2 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4.3 量纲分析
基本要求:
①掌握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中主义建筑的特征;
②了解新材料、新技术 与新类型;。
5. 19 世纪下~20 世纪初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
§5.1 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和宗旨;
§5.2 新建筑运动相应的代表建筑
基本要求:
①了解新建筑运动的派别;
②掌握新建筑运动相应的代表建筑。
6. 新建筑运动高潮——“现代主义”建筑
§6.1“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理论、精神,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6.2 熟悉勒 . 柯布西耶生平及建筑思想、建筑作品;
§6.3 熟悉密斯. 凡 . 德 . 罗生平及建筑思想、建筑作品;
§6.4 熟悉阿尔托生平及建筑思想、建筑作品。
基本要求:
①掌握“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理论、精神,代表人物;
②掌握阿尔托生 平及建筑思想;
③了解密斯. 凡 . 德 . 罗生平及建筑思想、建筑作品。
7.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7.1 现代到后现代建筑思潮
§7.2 现代到后现代建筑代表人物与作品
§7.3“高技”与“简约”倾向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7.4 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基本要求:
①掌握后现代建筑思潮;
②分析后现代建筑代表人物建筑思想与作品;
③了 解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二)中国建筑史部分
1. 绪论
§1.1 中国古建筑体系与特征及单体建筑的构成
§1.2 斗栱及屋顶式样;
§1.3. 中国古建筑美学特征
基本要求:
①掌握中国古建筑体系与美学特征及单体建筑的构成;
②掌握结构组成体系 及构件名称;
③掌握斗拱的组成与组合关系。
2. 住宅与聚落
§2.1 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
§2.2 典型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2.3 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技术,装饰风格
§2.4 聚落与自然环境
基本要求:
①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
②掌握典型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③掌握聚落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园林与风景建设
§3.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及历史沿革
§3.2 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原则、造园手法
§3.3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原则和手法
基本要求:
①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机制;
②掌握明清皇家苑囿的造园原则、造园手 法;
③掌握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原则和手法。
4. 宗教建筑
§4.1 佛教寺院的演变
§4.2 佛塔的演变,各类型的造型特点,结构形式 的演进
§4.3 石窟的类型、特点
基本要求:
①熟悉佛塔各种类型的造型特点与结构形式;
②了解石窟的类型、特点;
③ 了解道教建筑特点与佛教寺院的演变。
5. 宫殿、坛庙、陵墓
§5.1 宫殿、坛庙、陵墓的发展过程;
§5.2 宫殿、坛庙、陵墓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5.3 典型实例
基本要求:
①了解宫殿、坛庙、陵墓的发展过程;
②掌握宫殿、坛庙、陵墓的设计方法 和原则;
③熟悉典型宫殿、宫殿、坛庙、陵墓布局特征。
6. 古代木构建筑演变
§6.1 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体系
§6.2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相关名词术语
§6.3 大木作和小木作的构造方式相关详部做法
基本要求:
①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相关名词术语;
②掌握相关详部做法;
③掌握大 木作和小木作的构造方式并可绘图表达。
7. 建筑意匠
§7.1 社会文化意识与古建筑的关系
§7.2 选址与布局
基本要求:
①熟悉社会文化意识与古建筑的关系;
②掌握选址与布局反映建筑与自然和 社会的关系。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部分
1. 绪论
§1.1 公共建筑的定义与公共建筑类型
§1.2 公共建筑的适应性及其设计特点和标准
§1.3 办公住宅、文教住宅、博览建筑等以及公共综合体建筑各自的适用范围与设 计特点。
基本要求:
①掌握公共建筑的定义与公共建筑类型;
②熟悉公共建筑的适应性及其设 计特点和标准;
③掌握办公住宅、文教住宅、博览建筑等以及公共综合体建筑各 自的适用范围与设计特点。
2. 总体环境设计
§2.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2 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2.3 环境营造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掌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②掌握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了解空间组合的 手法;
③掌握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创造环境的方法。
3.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3.1 功能组成
§3.2 空间分类
§3.3 空间组合关系
基本要求:
①掌握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的划分方法;
②掌握不 同功能建筑的空间分类方法;
③掌握人流特点和人流组织设计与空间组合方法。
4.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4.1 形式美规律
§4.2 空间比例尺度与序列导向
§4.3 统一与变化的构图原则
基本要求:
①理解民族形式与地域文化;
②掌握构图技巧与形式美规律;
③掌握比例尺 度与序列导向、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构图原则。
5.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5.1 分隔性、连续性建筑空间组合
§5.2 高层性、综合性建筑空间组合
§5.3 观演性、集中性建筑空间组合
基本要求:
①理解分隔性、连续性建筑空间组合分析方法;
②掌握高层性、综合性建筑 空间组合分析方法;
③掌握观演性、集中性建筑空间组合分析方法。
6. 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5.1 公共建筑结构选型原则
§5.2 建筑设备技术和经济实用原则
基本要求:
①了解公共建筑结构选型原理;
②了解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技术和经济实用 的关系。
艺术与设计学院
1305设计学
619设计学专业史论
考试要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所列内容与要求)
设计概论部分
(1)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2)设计的特征
(3)设计与艺术、技术、经济之间的关系
(4)中国各历史时期设计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5)西方各历史时期设计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6)设计、设计师的类型
(7)设计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其社会职责
(8)设计批评的对象及设计批判的主体
(9)设计批判标准的历时性特征
(10)当代设计的新范式
世界现代设计史部分
(1)好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2)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及代表人物
(3)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4)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5)包豪斯、包豪斯校舍、包豪斯的发展阶段
(6)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7)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8)“有计划废止制”
(9)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10)波普设计运动
(11)高技派的代表作品
(12)日本、北欧设计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35108艺术设计
336艺术基础
考试要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所列内容与要求)
作为学科的设计
(1)设计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中国设计思想及相关理论、著作
(3)西方设计思潮及相关理论、著作
设计:人类的第一行为
(1)重要名词、概念
(2)正确理解功能需求的设计,对具体案例能作出正确的分析
(3)正确理解设计中的审美需求,能分析设计艺术审美需求的价值
(4)心理需求设计在实际中的运用
(5)正确理解设计的附加值,以及代表性设计案例
设计溯源
(1)史前设计的发展脉络
(2)中外代表性古代设计门类,能对具体的设计门类作出正确的评价
(3)了解中外古代建筑设计,能对代表性建筑进行正确的描述和评价。
(4)阐述近代设计的发展及成就,能深入分析中外设计的交流与融合。
现代设计
(1)现代工业与现代设计,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
(2)现代设计思潮和发展脉络
(3)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概念、设计形态及特征
(4)现代设计的先驱人物及代表作品
(5)阐述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能对其中的重要节点作出正确的分析
设计的现代分类
(1)现代设计的主要类别及其定义、特点。
(2)现代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3)展望/构想未来设计
设计师
(1)设计师的历史演变
(2)设计师的分类
(3)设计师素养
(4)能深入分析设计师的职责、素养和使命
设计批评
(1)正确理解设计批评
(2)设计批评的对象和主体
(3)设计批评的标准及特殊方式
(4)设计批评的相关理论
综合分析
(1)能联系社会热点,对相关设计意识、设计形态、设计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
(2)对特定的设计作品,能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产力等方面进行综 合性分析
(3)能对设计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并有个人观点的表述
Part 6
学制、学费及奖助学金
学制:
学制为3年(除社会工作、全日制国际商务专业学制为2年)
学费:
学费以湖北省物价局审批的各招生专业学费标准为准。
奖助学金:
(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奖励标准为:博士研究生:30000元/生·年,硕士研究生:20000元/生·年,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实施细则》执行。
(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标准为18000元/生·年;
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年级覆盖面100%,一年级一等学业奖学金为8000元/生·年,二等学业奖学金为4000元/生·年,三等学业奖学金2000元/生·年;二、三年级实行动态调整,一等学业奖学金为12000元/生·年,二等学业奖学金为8000元/生·年,三等学业奖学金为4000元/生·年,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三)研究生新生奖学金
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优秀全日制研究生新生,一等新生奖学金为20000元/生,二等新生奖学金为7000元/生,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执行。
(四)社会奖学金
社会公益奖学金由社会捐助设立,根据设奖单位要求,奖励资助优秀研究生。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社会奖学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条 研究生助学金分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学校助学金、“三助”岗位助学金三类。
(一)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博士研究生标准为13000元/生·年,硕士研究生标准为6000元/生·年,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二)研究生学校助学金
在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学校另外安排经费资助全日制非在职博士研究生与硕博连读研究生。全日制非在职博士研究生标准为原则上不低于8000元/生·年(其中导师科研经费原则上补助不低于6000元/生·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标准为原则上不低于7000元/生·年。
(三)“三助”岗位助学金
学校设立“三助”岗位助学金,用于资助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标准,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执行。
Part 7
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488
单位名称:武汉科技大学
邮编:43008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招生就业处电话:027-68862830
网址:http://yxsy.wust.edu.cn
邮箱:wustyjsy@w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