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941年地图广告引出的故事(上)



地图底部右下文: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再版。唐幼峯编制。重庆旅行指南社印行
【补:】
图为最早版无法考证,在1943年还有一版,另外在1942年、1943年出版了重庆市郊全图和压缩版。

唐幼峯(亦写唐幼峰),四川乐山人,成都重庆上中小学,武汉大学毕业,在《乐山县志》卷八《选举》中有其名,曾在忠县行知中学、江北县宾兴女子小学、宏育中学、重庆精益中学任教,精通中医(曾为风湿骨痛献方并收录),喜爱川剧,与唐德彝、萧楷臣等名人交往深厚,著有多种川剧书籍。
1919年左右编童谣《熊外婆》。与杨一言在1924年成立的重庆书店担任经理,书店是第一家介绍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思想文化的书店,1926年左右停业(三十年代营业,可能迁址上海),期间在刊行的《青年世界杂志》发表自然科学文章。1931年《中国名歌集》(重庆书店印)、1931年出版《新上海》生活指南、1932年编译《外国史纲要》《地理通论纲要》(上海重庆书店印),1933年加入中国科学社,1933年开始出版《重庆旅行指南》(至四十年代)、《民国十八年前百年阴阳合历》(重庆书局印)、1937年出版《川剧人物小识》(成都印),1942年第一届红十字会重庆分会会员,1942年出版《重庆方言》、1942年出版《重庆市工商名录》,1943年任重庆天主堂会长,1944年出版《巴蜀童话(谣)》、1944年写有《川剧杂拾》(末出版),写有《团练与救国》等文。
重庆中华制革厂




地址:总厂南岸黄葛渡玛瑙溪。总店林森路六十六号。一支店民权路四十二号。二支店民族路一九〇号。
【补:】
万县重庆中华制革厂分庄:1922年在万县南津街设立分庄,推销本厂制革品外,还代经销重庆秋新机器制革厂红烤底皮。1925年调学徒夏海龙来万县(不久升负责人),至1931年撤庄,夏自谋出路。
1940年8月9日,日军敌机三批次轰炸重庆市区……重庆中华制革厂损失16400余元。
黄葛渡为巴渝十二景之一。在玛瑙溪最出名的是1935年四川第一家水泥公司在此创办。林森路为国民政府迁渝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路过而命名,1949年11月30日此路最“早”解放而改名解放路。民权路原名都邮街、关庙街,1937年合并多条街道而改此名,以纪念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路也是1939年合并多条街道改此名,以纪念三民主义。
(上海)大中国棉织厂


发行所:重庆打铜街四十二号
【补:】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从上海搬迁至重庆。
打铜街,清代市街道铜匠铺多,铜器店不下百家,打铜街因此得名。1921年成为重庆第一条安装路灯的街道。国民政府时期,成为金融机构集中的街道。抗日战争时期,沿海纺织业大转移至川渝,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重庆中央饭店(中一路黄家垭口)


【补:】
三四十年代重庆中央饭店成为国共博弈之地,也是名人名角休息之所,但不知此“中央饭店”是否指黄家垭口的中央饭店。但明确可以知道,1941年5月,时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清华校长)、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由昆明入重庆转四川时,短暂居住在黄家垭口中央饭店。
中一路,1929年重庆第一条城区马路——中区干道,1931年分为中1-4路,1937年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四路。
和丰银号


地址:打铜街四十六号,电话:四一一六一号,电报挂号:七七00号。营业要目:存款、放款、汇兑,及一切银行业务
【补:】
和丰银号原为军阀刘湘创办(原名川康殖业银行),初资本四百万元(实资本一百万元),二十一军财务处长刘航琛任总经理。1943年,永利和久大创办人的范旭东欲打破官办金融垄断创建“建业银行”,最早筹备时期,准备将刘航琛担任董事长的和丰银号和成都的振华银号组合,但中途和丰银号退出。
重庆电话开头在民国时期研究不多。由于受地理人文因素影响,重庆在1915年才出现电话,但只限于警察厅。1926年成立重庆电话所,使用者仅70余户。1931年成立重庆电话总所大力扩展电话,实现总机1400多号。1937年底重庆成为陪都,这时候电话设施很难满足日常要求。1938年7月成立交通部重庆电话局,11月安装从南京拆卸的一千门自动电话交接机,一年不到全市达到3000门……在1952年时重庆还有7000门电话(3500门自动电话),座机5位数,“3”、“4”开头,设备依然是从南京撤离时拆下的德国西门子。
三江实业社



内容:三江榨菜(丝片块鬆)、三江酱油、三江豆瓣、三江腐乳、三江酱肉、三江麸醋、三江香肠
总厂:丰都高镇,一支店:陕西路一零五,二支店:李子坝三江村,三支店:磁器口百子巷道
【补:】
1935年由江志道、江志德和江志仁三兄弟创办命名,总厂位于丰都高镇王爷庙街,分厂江北洛碛镇。1933年数百元起家,至1948年底,资产达五百余万元。最初生产酱油,后发展榨菜、豆瓣等,名誉非常好。三江榨菜1947-48年最高达到一万余坛,一半年五六千坛,会贴标卖和直销。1953年国家接管三江,更名国营酿造厂,由于经营不善处于亏本倒闭状态,1975年再次恢复三江品牌,但已无往日辉煌。《1979年·熊能渊《我所知道的“三江实业社”》》
陕西路,清末民初此地多为陕西人开设的商铺、银行和会馆,由此得名,据称是重庆唯一一条外省名命名的街道,1949年底因大火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