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语文?

一、语文学习动力论
我不是在勉强自己读书,我只是在书海中惬意漫游。
我不是在绞尽脑汁写东西,我只想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不是在刻意地学语文,我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阅读满足着我的好奇心,琢磨文字带给我成就感,它们使我乐在其中,顺带提升了语文成绩,这只是一个副产品,并非初衷。
我虽然已年过不惑,依然如孩童般贪玩,学语文的时候少,玩语文的时候多。
学习动力是很多学生学语文的根本问题,在我这里不成其为问题。因为玩是不需要督促的,语文的玩家自带干粮。
所以,如果你现在对学语文缺乏兴趣,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玩语文。
对于语文作业,我也谈不上喜欢,如果不是上级要求必须做,我会尽量避免刷题,宁可徜徉于书山,而不愿沉浮于题海。但到不得不做题的时候,我就拿出放大镜,试着去试题中发掘有趣的文字。毕竟,能被选入试题的文字,多半并非言之无物的垃圾,相反还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长期埋头于自己编织的文字之网,容易自闭于“信息茧房”。而出题者选编的文章,无异于为我们打开了窥探世界的另一扇窗。这样看待做题,并无做题之苦,倒有玩题之乐。
文字是天才的创造。世界本就很神奇,文字的世界更是奇妙。我们上学的时代,是文字匮乏的年代,更是娱乐稀缺的年代,片言只字于我们都是精神的食粮。找不到书读,抱一本词典都能啃得津津有味。现在信息社会,大家更倾向于读图,刷视频,纯文字的阅读再次成为一种奢侈。生活可以简朴,但精神生活不妨奢侈一点。视频更多给予我们的是感性的快乐,文字则不止如此,更赋予我们理性的充实。西哲有言,我思故我在。当我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我才确认自己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语文只是为了取得好分数。这也无可厚非。如果通过大量刷题,熟悉答题套路,确实提升了成绩,进一步激发出刷题热情,形成良性循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我没有走这条路,不知道会不会碰到天花板。另外,试题所涉文本,本身意蕴丰厚,出题者设问往往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做题者若只关注题目,将大部分文字泛泛看过,则有贪多嚼不烂之虞。
阅读应当成为每个人坚持一生的好习惯。以阅读玩赏语文,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将以生命为界,而人生需要语文之处尚多;以刷题学语文,则高考之后,语文将被弃之如刍狗,其语文素养将以高中为一生之巅,此后则每况愈下。孰优孰劣,唯君自择。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学语文的动力之源。
二、语文学习方法论
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动力——至少在高考之前能坚持学习——方可与论学习方法。
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事半功倍的速成方法,还是得下笨功夫。首要的工夫是多记多背。“死记硬背”一向为众人所诟病。我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提倡“活记软背”。何谓“活记软背”?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背诵或记忆。这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关键在如何落实。案头备置几种工具书,可以方便地解决我们大部分知识疑惑。我推荐以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工具书要勤翻,充分发挥它们的工具价值。我从上初一就开始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稍有闲暇就随手翻阅,积累词汇;从上高一开始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几乎将书翻破。可能有人认为现在是网络社会,查工具书不如百度搜索。须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可靠性上与工具书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我现在也多用在线词典,较少翻书。在线词典,本质上仍是词典。其次,常做读书笔记,摘抄名言佳句,时不时翻阅、整理读书笔记。古人有言,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都不是过目不忘的天才,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将厚书读薄,去粗取精;通过整理笔记来深思熟虑,内化于心。我上学期间积累下来的笔记差不多有十本。再次,坚持记日记,天天磨练文字表达能力。从中学到大学毕业,我曾写了几年日记,自以为大有所益。
阅读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作用甚巨。中学时代,《红楼梦》让我感受到人心的敏感细腻,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打磨作文;《史记》(白话版)给我打开了灿烂的历史时空,仁人志士们瑰奇俊逸的灵魂令我心折。如果你暂时啃不动大部头的著作,不妨从自己喜欢的文字入手。只要阅读的量够大,终会迎来语文素养的质变。与名著相比,我更喜欢通俗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引领我踏入古代中国的草莽江湖,我从此做起了纵横武林的侠客梦。高二的时候我选择文科,利用较为宽裕的学习时间通读金庸全套武侠作品,虽然最终也没做成大侠,想象力却受益匪浅。
自从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写”就从我的生活中退场。但“读”与“记”一直伴随着我。当上语文老师之后,参加过几次师生同考,文思不如当年,但分数犹有过之,全拜阅读所赐。当然,分数一直以来都不是我读书的目的,当年是为兴趣,现在更是出于一种责任:作为语文人,一定要精通汉语汉字,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
同理,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学好中文,至少要打磨好自己的语言工具,方能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
202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