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词苑 | 自摆乌龙·梅开二度·帽子戏法
◎金易生
中国的“足球热”已经持续了好多年,球迷越来越多,球市越来越旺。有几个常用于足球赛的形象化词语,球迷们经常在电视直播的解说中听到,经常在报刊的足球赛报道中看到。那就是:自摆乌龙、梅开二度、帽子戏法。
这三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几乎每一个球迷都知道:
自摆乌龙——本队球员在防守对方进攻时,不慎将球捅进了自家大门,造成失分。
梅开二度——同一名球员在同一场球赛中打进第二个球。
帽子戏法——同一名球员在同一场球赛中一共打进三个球。
这些词语从何而来呢?且容我一一道来。
“自摆乌龙”的“乌龙”,是英语wrong的音译词,义为“错误”。所谓“乌龙球”,也就是“错误球”。本方球员把球打进自家球门,当然是一个“错误球”了。龙,乃是我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可以上下左右摆动,故有“摆乌龙”的说法。又因为是自己动作失误而失了球,所以就叫“自摆乌龙”了。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乌龙”译自英语的own goal,如果直译,就是“自己的球门”;意译,则可译为“打进自己的球门”。而它的读音与粤语“乌龙”相近,香港记者就音译为“乌龙”。在粤语中,“乌龙”有“搞错”“犯错误”“滑稽”“不可思议”等意思,由此看来,用“乌龙”译own goal,便是音译兼意译了。
“梅开二度”来源于惜阴堂主人编辑的长篇小说《二度梅》(京剧、越剧等剧种均据此改编演出)。该书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梅良玉在盛开的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历经患难,终获得圆满结局。由于小说和戏曲的影响很大,所以“梅开二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我们知道,实力相当的两支足球队进行比赛,通常每一方进球总数是不会太多的。如果同一名球员能打进第二个球,就属难得之举。以“梅开二度”作比,是一种赞美用语,说明该球员状态良好,球技不凡。
再说“帽子戏法”。戏法即魔术。中国人称“戏法”,西方人称“魔术”。中国的古彩戏法,以藏挟见长;西方的魔术则较多借助于光学、化学手段和机械装置来表演人、动物或水火等的增减隐现变化。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魔术师张慧冲先生从西方引进不少节目,其中有一套叫“帽子戏法”。表演时,演员身穿燕尾服,头戴卓别林式的大礼帽,手执不锈钢短棍(与乐队的指挥棒相似)。先摘下礼帽,向观众展示内中空无一物。重新戴上后又摘下,里边“变”出一只鸽子。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先后“变”出三只鸽子(一般以三只为限)。
这一套“帽子戏法”,后来经过不断加工成了魔术界十分出彩的保留节目之一。如今,这个魔术表演用语转移为足球比赛用语,倒也十分自然、贴切。因为足球比赛最为吸引人之处便是瞬息万变,变幻莫测。每一次进球,都是“说时迟,那时快”的。一名球员,能够在同一场球赛中连进三球,简直就跟魔术师“变戏法”差不离了,令人惊奇,令人赞叹不已。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1年第5期《时尚词苑》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