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摘要筆記

〈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1]
本文主要討論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內涵的演變,即在選舉制度影響原先家臣型態的關係,以及新形成的士大夫社會等背景下,以人際關係的性質會伴隨時間演進為原則,討論當時歷史行動者面對歷史事件時,能夠基於既有文化資源,如名分觀念、禮制喪服禮等,將新的人際關係制度化。同時,本文省思過往中古政治團體研究的預設,即過往認為團體有地緣、血緣關係等初級自然紐帶的存在而形成認同,但作者指出自然紐帶卻不能保障享有同紐帶者能成為一團體;並且本文討論的士族相異於具有地域性的土豪,漢末士族已逐漸形成全國性的士大夫社會,發展出屬於士人自己的人際結合制度,因此關於中古時期各政治團體成員間關係相互確立的問題,得放在國家、士大夫社會、儒學等脈絡下考察,並從軍府組織運作中士人如何以「策名委質」等禮制,人為構建人際關係等面向討論。
首先討論官員間的君臣關係,秦與漢初在政體上雖然強調天下一家,但國家權力能夠滲入地方基層社會,實際上是透過地方長官與地方菁英之間,因察舉制度或辟召形成的君臣關係,而君臣關係則需透過策名委質的禮儀來確立,並且該關係也代表著君臣間的信任基礎,並成為當時主流價值觀;同時國家體制也承認官員之間的人際紐帶,如法律懲處時亦牽連舊君故吏、或服喪的規範等。
接著討論君臣關係的性質,有些日本學者認為其類似家父長式的隸屬關係,但就從君臣義合與義絕的案例來看,相對親子之間的自然關係,君臣義合是可以被創造與終止的,並且義合後由君臣雙方根據名分規範行事,而非家父長式臣單向依附君。進一步從士大夫社會的角度討論君臣關係中的最重要的性質「恩義感」,認為君臣關係是義合的產物,所以比起名分,更重視君臣間因實際生活下恩情的培養。而此觀點來自漢末以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人為作為而生的情感與士人的認同感,用以對抗漢代官僚體制建立後形成客觀職位的名分觀、名教,以及士人對於政治職位的承諾;另外,這樣君臣關係的私化,也反應到後來六朝緣情制禮的思想內涵中。
其次再從儒學的面向,討論君臣關係自漢代以來逐漸發生父子化的轉變。由於選舉制度建立形成一批不同於家臣體系出身的官員群體,這些官僚在生活領域中有君臣與父子兩個世界,為了面對數量龐大且無法直接義合的官員群體(不純臣),發展出忠孝同質的概念,透過推廣孝道,並提倡君臣關係取法自然的父子關係;另一方面,伴隨官僚機構的成熟,官員性質也從家臣轉為公的官僚,因此為與外朝抗衡,皇帝也與近臣間發展出更加緊密的人際關係,即超越君臣的擬父子關係。不過在實際運作上,君臣關係父子化則出現忠孝該如何權衡,如官員為父母服喪、天子敬父等問題。
最後從國家、士大夫社會與儒學等角度綜觀本文可見,君臣關係並非先驗式的存在,而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得藉由策名委質的方式確立。又伴隨西漢以來國家的官僚制度發展,擴大官員數目,影響原先家臣體制下的君臣關係,使得皇帝與官員間出現純臣與不純臣的差別。而國家面對此新局勢時,一方面使用律令制以客觀規範約束官僚制度,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忠孝同質說,以道德觀來約束官員的行動,並進一步使人為的君臣關係轉換成自然關係。此外,君臣關係受到士大夫社會影響,由於士人重視彼此的私人關係,如士人間的認同感與恩義互動等,使得君臣關係逐漸私化並變成更強的人際紐帶。而關於儒家學說禮制的對於君臣關係的影響,則是在新的人際關係形成下提供一套名分觀念。
[1]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頁249-298。
後記
030 我也不知道該寫些甚麼,反正就是功課多到爆炸,就對了,假日滿文課弄完,我就要去趕史研寫了,還有城市史了,順便再多趕趕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報告,先提早幾天完成,這才有時間維持目前課業總進度。
題外話,甘老師的文章真的值得細細品味,因為真的很難讀。
累哇歷史2022-10-27 台北南城 國家圖書館 無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