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高中(自闭文第九篇)
原文翻译版:(仅此一版,文章太长,不想多写)
半期—半夏朔冬
书面语不能抒发真实情感,谨以白话——口语为主。 ——题记
脑壳嗡嗡作响,手不断抠头,脑袋停不下的摇晃,手虚浮地甩七倒八,随着头屑簌簌飘飞而下的,还有不断凝结的忧愁情结。这就是平时做作业的感觉。为啥子我不会做?(手不住地抠头)为啥子不去问老师和同学?(心中固执,还在坚守着那不堪一击的顽固)为啥子沉默不语,还要疏远同学?(他们跟我有什么干系?他是他,我是我,他们又不是我!况且,我还怕和他们玩的不好,遭到打击嘲笑。)
对于我自己来说,高一生活似木偶一般,我被生活支配的痛苦,是不愿再去经历了。但逗是(就是,的意思)有那种习惯保留下来,让各人(指自己)又变成那个样子。好像生活只有毛坦厂般的作息规律,我却没有那样的学习态度和经历。天天就是,各人沉溺在仅够完成作业的日夜中,孤独、乏味、厌倦、憎恶、嫉妒、愤恨、叛逆,都早在转角处等着我陷入其中。幸好如今,还只是有一点的厌倦而已。回家?一个陌生的词汇。那能算是家吗?就是个可以暂住一晚的旅馆罢了,听着半夜旅客们的高谈阔论,或是打架斗殴 ,都是常有的事,虽然旅客只是我的爸妈,但他俩也只是旅客,我也只是一个旅客。因而我会觉得。归家,只是在厌倦上抹上一层憎恶;返校,在厌倦上敷上一层乏味。在班主任或“絮絮叨叨”,或讲述的“情感历程”中不得不去试着平复,但也只是变回原来的厌倦。所以说,同龄孩子严重的回家就是玩,就是享受,就是迫不及待,在我这,只是徒增烦恼。最终,时间给出的答卷只会是叛逆。一排排红色的“×”,显眼的鲜艳的出现在物理和数学作业和卷子上,红得似血的笔墨杀的眼红,令我血脉贲张,心情躁动。一次次的自我反省,调节心态,在否定以往思维的同时又要接纳新的知识,思维这条钢铁铸成的丝线迟早也会断裂掉,我希望不会是在高考前,但以我现在的步履真的不好判断它还能支撑多久。在这燥热的半夏与朔冬,冷暖裹挟下,半期测验成功地压垮了“骆驼”,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让它扑到于地,不知后来的结果。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窝在教师吃“闭门羹”,不出去活动,多走走,守“空巢”的行为让他们很是打脑壳(伤脑筋的意思)。是老师们自己没劝导到位?还是学生们太害羞了?老师们不禁自嘲,那我们再去请学生们出师吧。走!三顾茅庐去。是老师们自己平时没教好?看来得提高互动性,增加灵活度,但学生们一个个跟个楞吧一样,油盐不进,喊上来回答问题也不吭个声。
是老师们自己脱离了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嗯,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讲题,前几次的效果就挺不错的!语文老师大谈阔论接地气,说起话来,还有点呛人,憋得一众学生有苦说不出。数学老师慌着讲课,忙着讲课,有时拉出迷之微笑,但是好像同学不配合?英语老师腹有语法气自华,刷题抽人猝不及防。物理老师语重心长,却是石沉大海,泥牛入海,一去不回,最多,只够惊起一片涟漪。化学老师诙谐幽默,话中就有笑话,语调平转,还有一点催人入眠。生物老师口似机枪,一旦开销,不可收拾,语气焦灼,总是觉得“为愣哈子学生总搞不懂,我明明讲的这么细致了”。老师们在8班的舞台上表演,只是少了捧场的观众,少了主场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