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9jpNWekSt1CdjDeG_vbkA?pwd=wdnu
提取码:wdnu

编辑推荐
特别收录费孝通晚年亲作《个人 · 群体 · 社会》,全然呈现一个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特点毕生不懈的观察、思考与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教授作4500字长文导读;
配1875年中国农村劳作全景图,形象化呈现中国社会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内容作必要注释,无障碍阅读;
每章提炼一句话核心,助于用户将整本书洞察了然于胸;
精装装帧,经典设计,大气、简洁、雅致,适于收藏和反复阅读;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初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书中从中国社会的固守土地、缺乏流动性、村落的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一直到婚姻关系、团体关系、家国情怀、社会约束、法律与道德,等等,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剥洋葱般层层剥开,直指核心。
读《乡土中国》,会让人有一种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乡土性”的视角。而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视角,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全书体量不大,只有6万字,却充满洞见,是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令人步步豁然,心生佩服。读懂乡土,才能理解中国。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精彩书评
我们今天对中国的认识,可能都还离不开这本小册子所定下的范围。
——梁文道
无论你现在是,或曾经是,或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无论你是文科、理科,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乡土中国》,它真正解释了,我们中国人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从何而来。
——樊登
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书里对于中国社会与习俗的洞察,直至今日仍旧有超越时间的价值。
——罗翔
《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 陈雨露
目录
导读:理解乡土,才能担当家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附录: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