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刀耕火种还是精耕细作?西欧中世纪的农业

2022-06-29 20:23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从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这一段时间是欧洲的中世纪时代,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中世纪时代欧洲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原始落后状态,从10世纪开始缓慢发展,在12-13世纪,农业劳动生产力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增长时期,及至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的多次肆虐,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瘟疫直接导致了欧洲的人口迅速减少,从事生产劳作的劳动力人口短缺,很多耕地荒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5世纪末期才开始慢慢改善。从16世纪开始,欧洲农业生产力得到逐步释放,在17、18世纪又发生了农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产量低下,但是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客观上也加速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和奴隶制的瓦解,调整了当时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这也客观上为后来欧洲农业革命以及农业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加速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步伐。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条件

中世纪欧洲农业的落后生产状况与糟糕的生产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中世纪西欧缺乏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工业生产相比较而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甚至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发展水平。当时,西欧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复杂,各地具体情况都不同,有海洋性气候,有地中海式气候,但是不管哪种,雨季和高温高热总是不能同时出现,因此这很不利于一些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欧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此外,西欧的土壤条件根本不适于从事农业耕作和生产,因为西欧国家当时大部分地区都是沼泽、树林和沙砾。尤其在英国和德国,到处都是沼泽地和荒地。那些沙砾地带,土地过于干燥,土壤层很浅,无法给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那些森林地带虽然土壤肥沃,肥力尚可,但是土地粘性过强而不易翻耕,而且很多地方由于降水多而成了沼泽。所以,在这种恶劣的自然土壤条件下,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之前就必须要进行一项非常艰甚的工作一砍伐森林、排干沼泽,但是这样艰巨的工作并不容易,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进行,这就必然会加重农业生产的成本。
 



如此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也决定了西欧农民能选择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有限,从而导致单位面积产量极低,尤其是在中世纪早期农业生产力非常落后;而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西欧农业长期以来不能放弃土地休耕制度,不能实行土地连作制。单纯的休耕对农业生产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只有最大程度地克服休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地力恢复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方式都非常落后,尤其是缺乏畜力,同时肥料也不足,这些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非常原始和落后,主要有:犁、耙、锄、铲、鹤嘴锄、尖嘴器、大木槌、铁杆、斧头等,这样的农业生产工具简陋粗笨,严重阻碍着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中世纪英国,最初是盛行二圃制,后来逐渐发展到三圃制,这是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但是三圃制也有严重的不足:它使得西欧本来就很贫瘠的土地严重地消耗了地力,在很长时间内都得不到及时恢复,所以,三圃制在西欧各国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和推广。



简单介绍一下二圃制和三圃制。二圃制是耕地分区轮作法之一。在欧洲盛行于公元9世纪前。耕地常分成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保地力,作物也轮种。生产技术进步后,二圃制由三圃制替代。但因土地、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有的地区二圃制与三圃制常同时存在。西欧,在15世纪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原来,欧洲的农业耕作制度采用二圃制,即耕地一半耕种,一半休闲,以保养地力,并且每年相互轮换。从8世纪开始改为三圃制,即每年1/3耕地实行休闲。这样,由于耕种的面积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亦称“三田制”、“三区轮作制”。中世纪欧洲国家盛行的一种谷物种植制度。那时,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有轮重型犁的推广普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增加了大量的耕地,8世纪后,三圃制盛行于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阴凉、土质粘重的中欧和西欧等地。它把耕地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休闲地、春播地、秋(冬)播地三个耕区。作物也在各区轮作,春播作物或大麦或燕麦或豆类,秋(冬)播作物或小麦或黑麦。耕地和作物分别依次逐年轮换,三年一个循环。在封建庄园内强制实行三圃制。农民拥有的耕地以狭长条地(又称条田)的形式,与领主保有地错落相间地散布在各个耕区内;每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农作时间强制划一,农民无权安排;休闲地和收割完毕后的耕地,都作公共牧场,共同使用。与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获两次,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耕地和劳动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农业生产水平高于二圃制。


在中世纪西欧,农耕的方式也很落后。当时主要是使用一种需要用二头牛、四头牛甚至八头牛来共挽的重犁。在中世纪早期,西欧农耕甚至需要更多的畜力。如P•布瓦松纳认为西欧中世纪早期需要用八头或者十二头牛才能耕种土地。不过,在中世纪的英国,情况却有所不同,英国农耕方式大多使用轻犁,但是,这种轻犁仍然需要使用一对公牛或马挽曳。这种落后的耕作方式一直持续到中世纪晚期。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农业的生产严重依赖畜力,这也对畜牧业的生产提出了挑战。但是当时的畜牧业无法提供数目众多的牲畜供农业使用,很多的贫农根本没有耕牛使用,所以他们只能向富农租借耕牛使用,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比较高。但是即使是富裕的农户也无法找到足够多的耕牛供自己使用,因此许多时候农业更多的依靠的是人力进行耕作,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不仅仅是畜力不足,肥力不足同样是个大问题。中世纪的庄园中饲养的耕牛数目比较少,同时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牲畜粪便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无休止的使用土地二土地却得不到补充,就会造成土地的过度耕作,二圃制和三圃制的休耕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土地自己恢复地力,这也是与人们没有找到恢复地力的方法有关。 



在中世纪时,西欧的农作物种类非常少,主要的作物有小麦、大麦。后来谷物的生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12、13世纪的德意志西北部地区谷物的种植取代了原始养猪与森林开发的模式;在法国,12-15世纪谷物经济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不仅仅是谷物的种植,在中世纪后期西欧也开始生产一些经济作物,如亚麻和葡萄,但是这些经济作物的生产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


中世纪西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农业生产严重依赖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下,这往往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农业收成和产量。在13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发生过灾荒,而且是经常性的发生。比利时、莱茵兰、巴伐利亚、萨克森、奥地利、英格兰等都经常性发生自然灾害。在1287-1293年,暴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持续地袭击英国南部地区。在1325-1326年间英格兰还出现了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条件,导致粮食收成大大下降。有资料显示,1314-1316年,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洪水和风蚀等),使欧洲陷入粮荒,饿殍遍地。
 



中世纪西欧多次爆发的瘟疫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导致了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手,而中世纪西欧多次爆发的鼠疫直接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劳动力锐减,导致大量的田地荒芜,无人劳作,农业生产萧条。早在6世纪,地中海地区就爆发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鼠疫,这场瘟疫直接导致了西欧人口锐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匮乏,在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又很落后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对西欧农业生产的毁灭性打击。在11-14世纪,中世纪西欧农业有了缓慢的发展之后一场席卷了全欧洲的大规模的黑死病再一次带来了更加恐怖的灾难,这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历史的1348-1665。年黑死病。这次瘟疫肆虐了整个欧洲,致使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瘟疫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领域劳动力资源的严重稀缺,西欧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田地,大批田地荒无人烟,农业生产进入了严重萧条的状态。后来,在14世纪中晚期,黑死病又再度多次爆发,这对当时欧洲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欧洲农业此时进入历史上所谓的“严重萧条和衰败时期”。
 



中世纪西欧缺乏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世纪的西欧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各种战争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小国内部都时刻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危机。例如英法进行了百年战争,持续时间如此长的战争势必会对两国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还有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地区,经常发生动乱的意大利,这些绝对会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发展

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
肥料的使用,关于肥料方面在罗马帝国时期农民努力进行各种尝试寻求肥料,鸽子粪和家禽的粪便被收集起来,从田间找来野草和灌木,再加上酒桶中的渣滓组成肥料,但是这种制作肥料以及使用肥料的方法可能只是在少数地区进行了使用。


如果农民要从土地中获得满意的收成,就有必要发展栽培技术。人们显然认为最基本的一点是使庄稼的生长不会因为野草竞争肥料而受到侵害,因此所有的技术专家都认为有必要反复犁地。一般人们是犁3次,但维吉尔建议犁4次。根据普林尼的说法,在意大利有些地方甚至要犁9次。土地先是交叉着犁,然后斜着犁,因此在犁好的地里你无法看出最后一次是朝哪个方向犁的。根据考路麦拉的观点,这种工作每尤格拉姆(大约2/3英亩)需要4天的人工,这表明当时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直到现代这都是地中海农业的主要条件。对于良好的耕作来说。这种方式是最基本的。野草与木苗不仅争枪基本的养分。更重要的是水分。而通过这种技术也可以更好的控制水分。由于地中海地区的降雨不规律,常常会骤降暴雨,因此土地不仅要清洁,还要碾碎,才能在下雨时保住水分,否则就会有严重的"流失"——破坏上层土壤,在地中海盆地尤其如此,那里耕地多多少少是处在斜坡上的。降雨期一般与新苗生长的关键时期相一致。在涝地上,过多的水分延长了寒冬,使新苗不能很快地生长起来,因此,古代的农艺师合理地建议,要非常关注冬季月份的田间排水问题。


在收割后,农民一般把庄稼的根茬燃烧后翻进土里。的。燃烧的目的不在于促进可食野菜的生长,而主要在于恢复土壤中的钾、磷和其他养分。而且,在下一年休耕时。根茬和残留的庄稼能够使土壤中的"专门菌"与空气中的氮结合,形成有利于次年庄稼生长的肥料。农技师,尤其是来自降水量更少的地中海东部的农技师,建议翻土时特别强调了深耕的好处。地中海地区的土壤通常都比较浅,打破下层土壤的同时会扩大根系的范围,增加集水区的深度,并能获得以前得不到的磷资源和其他宝贵养分。
 


犁的主要作用是除草,其结构可以很简单,只包括犁铧、犁辕、犁梁和手柄。它还用于做"垄"。如果种子播在垄上,就有利于冬季排水;如果播在垄沟里,就能保护新播的禾苗不受频繁而不规律的风的侵害。确实,地中海农民似平常常不求两头都好。为了筑垄,在翻沟的犁上根据土壤的轻重在犁辕的一侧或两侧绑上了木桩或木板。这种装置被北方的学者错误地命名为模板。他们把犁铧和犁辕翻到两边的土推平,就形成了垄。这种做法很普通,因而垄沟的一般说法Sulcus,在最近农业家帕拉迪厄斯的书中是指垄,以前是称做里雷或波茨("猪"或者近乎"猪背")的。普利尼暗示说,如果犁完地后还要用耙把土块敲碎,简直意味着承认失败,但如果禾苗在垄上埋得太深的话,可以用耙正常地平整土壤并能用它护理好休耕的无草土地。古代的农艺学作家描述了带齿的耙,手耙也用于同一目的;还有一种两头的叉可以用于挖地。


地中海东部谷物在5月中旬就收割了,意大利也在6月或7月初进行收割。如果耽搁下夫。谷物就可能被晒干。从而失夫营养价值。庄稼用手镰收割,常常只削去谷穗而留下秸秆,剩下的秸秆通常按上面建议的烧掉或翻进土里。用连枷打粮食。用牛或tribulum轧场。tribulum是一种上面有坚硬物的厚木板,由畜力牵引在地上轧平谷物。在需求量大而比较稳定的城市以及一些庄园。由马或驴拉着在磨坊里磨面。


中世纪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大型农业企业——作为加洛林时代大庄园地产的变形而幸存下来——与大型现代资本主义地产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具有封建时代特色的农民业单位。在向领主交纳了应付的费用后,这些小佃农的首要和最终的劳作目的都在于供养家口,但同时他们的精力及其土地的生产力足够支撑12世纪达到巅峰的开荒运动。中世纪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些变化成为可能,这些进步可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从5~10世纪引进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技术革新,以及从古罗马继承但当时还没有被广泛采用的其他技术的传播,迅速提高了小农业单位的生产力,使之比使用强迫劳动的大地产拥有了明显的经济优势。在这些革新中包括轮犁、现代的挽具、连枷、水力磨坊,因为用马作为挽畜而得到改良的耕田法,更易生产的作物如黑麦和燕麦的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三年轮作的最初尝试等。简单工具如锄头和连枷的出现,使使用者受益极大,而且因它们逐步被大量和长期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意义。波兰史学家计算过,在他们国家连枷的使用使生产率提高了100%以上。 



(2)11世纪农业产量有了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铁农具的使用,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具的耐久度和劳动效率。在早期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作业,作为开荒的一个附带成果,在较早开发的土地周围出现的大片新开垦土地落入了单个佃农的手中。最后,通过他们的艰苦耐心的劳动,小农夫就这样使荒野转变为便于集约耕作的耕地。清理满是石头的田地,使陡坡变缓,治理河道,特别是水磨的安装,都是这种耗时费力但有效改良的例证。


(3)在14世纪早期,当牧羊业为响应工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大规模兴起时,一种新型的大型农业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组织诞生了,相对于封建制度下的生产组织,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的有点势必要超越旧制度的模式的,这也是组织制度进步的一种体现。
 



在地中海地区,很大程度上沿用了罗马时期的农业组织形式。例如"两田制"的地中海农业通常是以秋播小麦和冬大麦为基础的;休耕的使用不仅是土地在经过一季度的使用后可以回复一些地力,还在干燥的气候里保持了土壤的水分;三次翻耕技术也继续保留与使用;无轮的犁很适合于通常较浅的地中海土壤。役畜通常用公牛,但在非常浅的坎帕尼亚土地上也使用母牛和驴。将把手固定在犁上来翻地做垄或覆盖种子,是罗马的一项改良,犁刀也在开始有了使用;在深耕方面,使用重犁进行作业,还有就是人们普遍使用带齿的锄头,铁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很少见,一般来说,人们使用一种两齿锄头翻耕土地,2~3英尺以下的深层土都被翻了上来。犁地后要用带齿的耙子在农场上工作,用耙子翻土除草(可能是把被除掉的草收集起来),在谷物生长时,还要保持土地的疏松,无杂草;收获时节有的地区将谷物连根拔起,还有的进行收割,使用棍棒打谷,可能还会有牛踩法,还有更先进的做法脱粒石,这个东西制作简单但是效果差。 




在农活与农具方面也有了进步,至少在11世纪时期用马来拉犁就已经使用了,在此之前一直都是用公牛来拉犁的,在15世纪后半期公牛作为拉犁的畜力已经很少被提到了,除此之外还有使用骡子拉犁的,中世纪后期虽然使用马来拉犁,但是牛并没有完全退出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的犁有8牛犁、4牛4马犁甚至6牛4马犁。用马来拉犁有很多的好处,马一天干的活是牛的三倍到四倍,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运输工具方面出现了手推车,由于先前道路糟糕的原因,农业和商业的运输要考人的后背和牲畜驮运,在重物运输方面,当路况允许时也会有二轮车或者四轮车的使用。 



犁的技术上的改进使得农活更有效率。而农业进步也应归功于对十壤的经常侍弄。这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13世纪之间,播种冬作物翻土三次代替了两次;第二阶段为15世纪,冬作物有时得到四次松土,春作物两次松土,且还有较早开始松土工作的倾向。和在其他问题上一样,可以肯定,技术进步从管理良好的土地传到一般的土地不是自动的,甚至也不是缓慢的。大的产业有众多的联畜和劳力。更好的组织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小的所有地上,一般土壤都不太肥沃,通常的情况是耕两次;而大一些的地块,或良田上的小块地,能耕三次至四次。收获工具方面,镰刀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普通的中世纪镰刀是有齿的,同时还存在着长柄镰刀和短柄镰刀,分别用于收割长草和谷物。


综上,中世纪西欧的农业发展总体来看并没有十分巨大的进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因素。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时期的农业技术,但是在耕作制度方面也有所进步和改进,农业器具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真正使西欧农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农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成果的运用使得农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在本文中,笔者并未介绍中世纪西欧的土地制度情况,原因在于西欧国家林立,土地制度在各个国家之中都有会有不同,如果有机会的话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情况。


刀耕火种还是精耕细作?西欧中世纪的农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