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景园林考研热点】文化景观

2022-10-16 09:44 作者:孙志文手绘  | 我要投稿




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指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 反映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出于社会、文化、宗教上的要求, 并受环境影响与环境共同构成的独特景观。其没有固定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文化景观具有有旅游吸引力历史性,要求要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

图片
图片

从上世纪开始,国际开始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荒野保护——西方环境运动的兴起(20 世纪 60 年代中至 70 年代末)

(2)文化与荒野的抗争——自然价值的社会与文化属性(20 世纪 80 年代)

(3)荒野的衰落和文化景观的兴起——自然价值走向文化多元(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 2010 年) 

(4)自然文化之旅——自然与文化携手同行(2010 至今)

图片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代表《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展示了人类社会 在自然环境制约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作用下的持续演进,突出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


图片
图片

(1)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空间维度):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 有机进化的景观(时间维度):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如今的形式;

(3) 关联性文化景观(精神维度):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图片

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哈尼梯田花山岩画是中国 55 项世界遗产中仅有的五项文化景观。

图片
图片

2011 年中国首次主动申报文化景观(西湖)


西湖空间格局的演进和成型:

唐代之前:围堰隔海,白堤形成;

唐代:“三面云城一面山”的城湖空间特征基本确立;

宋代:苏堤及三塔形成;

明清时期:湖上三岛依次建成,西湖空间格局成型。


西湖空间格局:

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包含六大组成部分,其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与两堤三岛的景观结构, 共同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中最为核心的空间格局。


图片

两堤三岛:苏堤、白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园林分布特点:

1、大部分分布集中于西湖、钱塘江,分南、中、北三段。

北:山地小园,高潮重点——复借西冷桥畔之水竹院落衔接孤山

中:沿湖、碧波荡漾

南:随山势高低错落


2、以西湖为中心,南北两山为环卫,随地势起伏变化,借湖山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或依山,或滨湖,起伏疏密,配合得宜,天然与人工合为一体,充分发挥点景作用,扩展景观效果。


图片


西湖在文化景观中的意义:

1、贡献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同时覆盖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三个小类;

——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每一个子类都做出了中国式诠释;


2、西湖的成功演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3、品性、幽雅、精致、浪漫成为一种地域性格和文化品格。


【风景园林考研热点】文化景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