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2023-06-18 16:08 作者:稚生生丶  | 我要投稿

前言(23/6/18更新,全文预计1w字)

没想好说什么骚话,等更新完全部再给大家展现一下我的骚话水平

感谢杨老师的课程,受益良多

需要PDF版本的同学可以私信我

(分割线)———————————————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

1.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

②上层建筑:观念(文学)、实体

 

(2)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种含义

①特定的阶级、集团的信念体系

②虚假意识、谎言

③意义观念一般性生产过程

 

2.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在国家机器》

(1)两者区分

①国家机器:暴力性、可见性、公共性→政治、军队

②意识形态目标机器:非暴力性、隐蔽性、私密性→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①自然化

②合法化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①核心: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②步骤

A、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B、主体对主体的臣服

C、主体与主体的相互指认

③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A、拉康:“镜像阶段”:自我-他者

④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4)症候阅读:挖掘文本深层意识形态

 

二、女性主义文论

1.女性主义概况

(1)两次浪潮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在权力

②20世纪60年代→内在权力

 

(2)类型——核心:平等、反男权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②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③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劳动异化

④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个人特殊性

⑤文化女性主义

⑥性别分离女性主义

⑦赛博格女性主义

⑧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⑨性解放女性主义

 

(3)两大形态

①女性阅读=女性经验→评判(缺失)→重估文学作品→抗拒式→(极强)批判性

②女性创作

A、文学史→经典→男性话语权力

B、挖掘女性作家→重新解释

2.女性主义经典著作

(1)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

①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②女性文学被压抑根源

A、金钱:经济独立

B、屋子:时空

③双性同体(理想人格)→两种力量: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解构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1949)

①女性如何成为第二性?

A、生育→(限制)工作能力、活动空间

B、男性超越/女性安逸→建构第二性

②男性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之上?

A、私有制

B、宗教

③“第三性”如何限制女性?

A、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决定的

 

(3)约翰伯格《观看之道》(1972)

①观看先于语言:观看行为受到文化制约

②女性:被观看的对象——裸体油画

A、传统观点:油画中女性裸体,表现了对于完美人体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主义情怀

B、伯格观点:除了极少数作品之外,女性的裸体画表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审视和把玩,表现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地位

③女性气质的自反性:观察者(他人)与被观察者(自我)

④镜子形象

 

(4)吉尔伯特、苏珊·古苞《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

①简爱:理性、克制、规训→天使

②伯纱:反抗、野性、原始→妖妇

 

三、后殖民主义文论

1.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1)演变

①旧殖民主义:殖民地国家受到宗主国控制(政治、经济、军事)

②新殖民主义:殖民地国家空有独立之名,无独立之实

③后殖民主义:殖民关系的审美文化方面→文化不自信

 

2.赛义德《东方学》——后殖民主义代表

(1)相关理论

①著作

A、《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

B、《知识分子论》(1994)

②《东方学》核心: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意识形态)

A、空间上:(建构)文化等级结构

a.二元对立→西方VS非西方

b.对立:中心VS边缘、文明VS野蛮、先进VS落后、科学VS迷信

B、时间上:历史目的论叙事→历史:始于西方,终于西方

C、西方文化普遍化

 

(2)东方主义

①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A、拉康:他者/自我→二元逻辑

→确立差异→建构自我

→忽视东方内部的差异

B、福柯:话语理论→东方——帝国主义扩张、殖民

C、葛兰西:文化霸权——共识

②东方学的内涵

A、一门学科

B、一种思维方式(二元对立)

C、驾驭、控制东方的权利话语机制

③“东方主义”基本观点

A、“东方”是西方文化与知识的建构物→“东方”被剥夺主体地位

B、目的:为了确证“自我”→我他关系/主奴关系

C、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无知、偏见虚构的东方神话→交流、平等→消除二元对立

 

(3)中国对《东方学》的反思、批判

①自我东方主义

②东方作为权力主体建构“他者”

 

四、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

1.中产阶级发展史

(1)老中产阶级

①时间:17—19世纪中期→中心阶层

②产生:18世纪启蒙运动

③特征

A、财产收入

B、受过教育

C、自由主义

D、道德感

 

(2)新中产阶级

①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对象:从业人员、管理人员

③产生:二战后→(转向)“后工业社会”

④特征

A、身份矛盾:无产者/拒接认同无产阶级

B、将自我认识定位寄托于虚幻声望

C、对政治冷漠,只关心个人成功

⑤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

 

(3)中产趣味的形成

①特点

A、摹仿高雅艺术,内容肤浅

B、利用艺术与高雅文化和社会阶层建立联系

C、极强的世俗功利性

②原因

A、中间层位置

B、掩饰自身文化缺乏

 

2.中产趣味的形式

(1)媚俗

①产生:现代民主制度

②特征

A、平庸,诉诸情感→情感、思维的懒惰→找寻确定意义

B、欺骗性:自欺、欺人→移情动力

                      →符号学意义上含混性

                      →模糊“虚构”与“现实”的界限

C、自媚性:对想象性情景的过分抒情

 

(2)享乐主义、自恋人格

①与消费社会密切联系→身体工业

 

五、法兰克福学派

1.法兰克福学派

(1)概况

①于1920建立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

③特点:社会批判理论

A、针对资本主义

B、反对实证主义→不满足观察态度

C、反对学科分科→切割社会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1947)

(1)核心:对“启蒙”进行反思

①挖掘“启蒙”带来的灾害

 

(2)基本思路

①破解“启蒙”概念

②挖掘“启蒙”和权力的关系

③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3)主要观点

①“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A、“启蒙”:反神话(科学规律)→“神话”

B、“神话”:对世界的解释(神秘色彩)→“启蒙”

C、辩证关系:“神话”孕育着“启蒙”,“启蒙”以反神话的方式建构某种“神话”

②启蒙倒退为神话→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

A、神话发展阶段→安顿灵魂

B、哲学发展阶段→理性/反思

C、科学发展阶段→数学/逻辑

③现代科学→理性:工具理性

A、工具理性→丧失反思→(成为)“神话”

B、工具崇拜、效率至上

④启蒙与权力

A、启蒙的发端:以权力为导向→本质:掌控

B、启蒙权力的“极权性”

a.祛魅

b.(建立)知识

c.(拥有)权力

d.(发展)技术

e.(形成)工具

f.(控制)世界

 

(4)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①批判

A、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B、(文化工业是)一种统治意识形态→社会统治工具

C、“社会水泥”→消灭个性

②文化工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工业化生产

A、工具理性→艺术可复制生产

B、文化艺术失去独特性

③文化艺术VS文化工业

A、自律性VS他律性

B、对生命、艺术、本真VS受制于市场、商业

C、艺术独特风格VS艺术标准化、统一化

④文化工业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A、核心:同一性→伪个性

B、目标:社会的内在秩序、规则

⑤控制方式

A、控制方:自动化的反应机制→“理性”精神

B、受众方:娱乐至死→欺骗性(表现)

a.(制造)消遣气氛→无能为力→逃避反抗

b.文化工业的过滤→植入某种理念→思考力丧失

 

(5)艺术:否定的本质

①艺术是现实否定(站在现实对立面)

②自恋性、拒绝交流

③反艺术原则→反优美外观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1)《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工业社会是新型极权社会

①单向度的人

A、失去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

B、方式:技术

②对科技的批判:非理性的新控制模式

A、生产方式机械化、自动化

B、阶级差异平等化

C、工人阶级丧失反叛能力

D、极权统治

③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制造虚假的需求→控制人们生活

 

(2)《爱欲与文明》:升华

①爱欲→生本能(快乐原则)

A、人类文明对爱欲的两种压抑

a.基本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b.多余压抑:统治者为统治强加于人

②爱欲向满足方向退化

③本能革命:大拒绝态度

 

(3)新感性美学

①艺术本质:革命、造反

②艺术要造就新感性:以人类永恒的普遍的感性为基础

 

4.弗洛姆《逃避自由》

(1)著作

①《爱的艺术》

②《自我的追求》

 

(2)自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自由:伴随着个体产生的概念

②双面性

A、积极:摆脱束缚→创造力

B、消极:失去安全感、归属感→孤独、无能

③解决

A、发展内心创造力,完善自我人格

B、放弃个体独立

 

(3)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①威权主义:放弃独立→从外界寻找、屈服权威→消除个体性

②破坏欲:伪装、潜在

③机械趋同

 

5.本雅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1)著作

①《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1920)

②《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

③《单向街》

④《摄影简史》(1931)

⑤《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1934)

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9)

⑦《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59)

 

(2)《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1935)

①背景

A、纳粹时期

B、布莱希特:史诗剧→间离化→观众:旁观、审视→艺术政治化

C、转变:古典艺术(时间性:意义确定)→现代艺术(瞬间性)→不确定、费解→反思性

②复制技术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通过技术手段复制

A、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

B、机械复制技术可以把原作的摹本带到无法抵达的地方

③光晕(aura)

A、作品的独特性、原真性

B、观赏者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

C、艺术作品的存在、构成方式与膜拜相关

D、(构成)艺术作品的历史感

E、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是聚精会神、凝神观照的

④光晕的消失

A、技术复制导致大规模复制→消解独一无二性→扩大艺术时空范围

B、鉴别“真品”、“原作”变成不可能

C、艺术的神秘感、距离感消失→展示价值被重视

D、接受、欣赏方式的变化→心神涣散、消遣形式

⑤电影艺术:人类艺术中的革命

A、革命性:展现异样的世界

B、实现非异化的精神世界

⑥机械复制对大众文化的意义

A、为大众文化合法化寻找理论依据

B、确定了大众与艺术作品的新型关系

C、肯定技术作用,颠覆知识分子话语

 

6.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

(1)理论出发点

①批判:把工具理性绝对化→忽略理性本身

②主张

A、批判:工具理性→二元对立(主与客)

B、提倡:交往理性→主体间性(主与主)

 

(2)交往合理化美学

①提倡现代艺术→反光晕→解放

②反对先锋艺术→危机

 

六、俄国形式主义

1.概况(1914-1930)

(1)产生背景

①科学精神的日益昌盛

②实证主义的兴起

 

(2)诞生

①什克罗夫斯基《词语的复活》(1914)

②派别:莫斯科语言小组、彼得堡语言研究会

 

(3)代表人物

①雅各布森

②托马舍夫斯基

③彼得堡语言研究会:什克罗夫斯基、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日尔蒙斯基、坦尼亚诺夫

 

(4)理论特点(共同)

①追求文学的独立自主性→针对:传统(知人论世)

②艺术本质不是审美目的,而是审美过程→陌生化

③文学研究对象:文学性

④共时性语言研究法

 

2.什克罗夫斯基“陌生化”理论

(1)纲领:《作为守法的艺术》(1916)——针对对象:艺术→形象思维

 

(2)理论观点

①强调内部规律、形式:形式=内部规律→不存在内容→否定二分法

②陌生化

A、审美目的:感受过程

B、方式手段:陌生化→把熟悉变陌生

 →反对自动化

C、什:“本事”与“情节”的区分→(后世发展):“故事”与“情节”(话语)的区分

 

(3)意义和影响

①文学研究从外部研究走向内部研究

②读者转向

3.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俄罗斯现代诗歌》(1921)

(1)文学性:文学的构造原则

 

(2)诗歌语言的本质:能指与所指的不稳定性

 

七、英美新批评

1.发展浪潮

(1)各阶段发展状况

①20年代

A、英国:T.S.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

B、美国:兰瑟姆、艾伦·退特

②30年代-40年代

A、南方集团:布鲁克斯、韦勒克、维姆萨特

③40年代-50年代

 

(2)特点

①文学本体论(中心论)

②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内部研究方法)

③语义学分析

④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结合

 

2.代表人物及理论

(1)瑞恰慈:语义学批评——《文学批评原理》(1924)

①语义学

A、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产生效果

B、“内在必然性”

 

(2)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

①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A、所有文学作品→整体

B、整体→运动、变化→(强调)传统

C、作品各组成部分→整体

②非个人化理论

A、文学传统→诗人

B、文学的历史意识,放弃情感个性

C、诗人作用=催化剂

D、情感的抒发要借助客观对应物→情感普遍性

 

(3)兰瑟姆:本体论批评——《诗歌本体论札记》(1934)

①诗歌本体论=本体存在→内在研究

 

(4)布鲁克斯:悖论、反讽

①悖论:矛盾

②反讽:表面荒谬、实则真实

 

(5)燕卜逊:复义理论

①复义:多义性→增强艺术表现力

 

(6)维姆萨特

①意图谬见→作品≠创作意图

②感受谬见→作品≠读者感受

 

(7)退特:张力

①内涵:暗示义

②外延:词典义

 

八、结构主义文论

1.概况

(1)基本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②强调文学研究整体观

③探寻文学的深度结构

④强调意义生成的研究

⑤消解主体,强调关系

 

2.代表

(1)“前四子”和“后四子”

①“前四子”

A、列维·斯特劳斯

B、福柯

C、阿尔都塞

D、雅克·拉康

②“后四子”

A、罗兰·巴特

B、格雷马特

C、托多洛夫

D、博瑞荣

 

(2)衍生流派

①叙事学:热奈特

②符号学:卡希尔、苏珊·朗格

③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

 

3.叙事语法

(1)托多洛夫

①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

②情节最小单位:行动元、叙述句

 

(2)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①31个固定功能→叙述句

②七个角色→行动元

A、赠与者

B、相助者

C、主人公

D、派遣者

E、公主(所寻之物)

F、对手

G、假冒主人公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

①6个行动模型→二元对立

A、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B、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②意义矩阵(文学批评常用)

 

(4)克劳德·布雷蒙:“三合一体”模式

①可能性出现→实现可能

②主人公前途未卜

A、提供解决方案(A1a)

a.问题解决(A2a)

b.问题未解决(A2b):提出方案(A3a)/没有方案(A3b)

B、没有解决方案(A1b)

③连接式:A1→A2→An;B1→B2→Bn

④嵌入式:A1→A2(B1→B2→Bn)→An

⑤对照式(AB同时进行)

A、A1→A2→An

B、B1→B2→Bn

 

(5)托多洛夫《解构主义是什么》

①原有平衡→被破坏→对抗

→满足

→新平衡形成→不平衡

→努力保体

→背后破坏

 

4.列维斯特劳斯《野心的思维》

(1)核心:原始人思维

①原始人:具体问题→知识体系——事件→结构

②现代人:知识体系→具体问题——结构→事件

③本质:纳入结构

 

(2)原始文明制度:图腾文化

①本质:将自然、动物、人连接起来

 

(3)历史:(具有)主观性

 

(4)《结构人类学》

①“神话”

②步骤

A、抽离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

B、以二元对立原则,排列神话素

C、揭示深层结构及意义

 

5.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理论

(1)《写作的零度》:零度写作

①针对对象

A、萨特《什么是文学?》:介入论

B、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性

②理论内涵

A、内涵:回避情感、主观意向性

B、特点:对家主体性遮蔽→结构限制作家

C、问题:形成独特风格→被文学吸收→(成为)意识形态

 

(2)《作者之死》:作者之死

①作者的对文本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②作者不是文本的唯一主体→主体:语言符号

③作者不可能先入文本存在→同时出场→写作=语言符号

④消灭作者→(获得)文本多维空间

⑤作者死亡=读者诞生

 

(3)《叙事的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事学三级

①功能层→叙事单元

②行动层→人物关系

③叙事层(最高层)→叙事意义

 

(4)《神话学》

①(能指→所指)=能指→所指

②语言系统→符号系统(多义)

 

九、后结构主义理论

1.福柯的结构主义理论

(1)著作

①《古典时期的疯狂史》、《疯癫与文明》(1961)

②《规训与惩罚》(1975)

③《性史》(1976)

 

(2)《疯癫与文明》→权力、理性→现代文明的产生?

①知识考古学→(寻找)来源、历程→摧毁

②历史对待疯癫的态度

A、17世纪前:狂迷

B、中世纪:愚人船

C、文艺复兴:艺术疯癫

D、17世纪后:麻风病→理性排斥对象→现代建立于非理性的基础上

③现代文明→理性→理性的产生→偶然性→非理性→丧失崇高性

 

(3)《词与物》:知识型→知识考古→知识表现背后结构

①知识型:知识结构、模型→传统:现象背后存在本质

②历史知识型

A、16世纪文艺复兴:相似型

B、17-18世纪:表象型

C、18-19世纪初:自我表现型

D、1950后:人之死→主体性消亡

 

(4)《规训与惩罚》

①系谱学:知识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②“监狱”诞生

A、酷刑:残忍性、公开性→震慑大众,彰显君主权威

B、监狱→温和

a.层级监视:自我约束

b.规范化裁决

d.检查:贴标签

C、现代社会→微观权力无处不在→自我约束→个性丧失

D、人道主义→走向反面→压抑人性→解构主义

E、存在的问题:泛权力化

 

2.雅克·德里达

(1)著作

《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1967)

 

(2)“解构”内涵

①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

②解构目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反抗姿态→方式:深入到对象解构中→消解

 

(3)“解构”对象:逻各斯中心主义

①语音中心主义

②在场形而上学

 

(4)“解构”策略

①延异

②播撒

③踪迹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