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七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七天
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知识论转向生存论。
发生哲学革命的哲学都和马克思一样的认为:我们在语言中,我们才有世界。
假如语言是实践的意识,也就是人领会存在、让事物上手这样的感性活动,那么语言首先不应当被理解为对事物的范畴规定,语言应当被理解为人与外部事物生存的关联,叫人与自然界原始的关联被存放积淀在语言中了。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生命表现。对思想重新理解:假如把思想看成仅仅是概念思维、行判断做推理,这思想就是死的。思想是活的、有生命的。思想本质上是铭记存在。海德格尔会把thinking和poetry划等号。思和诗。诗是广义上的,不是狭义的文学样式。真正的思是能思to be,思去存在,而不是思存在者。
词语在文学用法中,词语被保存为词语而不是被消耗。“少写些文章,多保留些文字。”
自我意识的本源:
第一个方面,关系是为我而生的。自我并不是每个个体先在的规定性,我们作为纯粹的意识主体本来就成立,这个意识主体如何从自身出发去了解外部世界,我思故我在。但笛卡尔的命题很伟大,因为这个被规定的我,不是肉体存在,它不是物质的东西,笛卡尔这点是对的。假如我思是物质的状态,它没有正确和错误。给出判断就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分。给出判断者也不是物质的东西。我思不是肝脏分泌胆汁。思不是物质的状态,那么我就不是物质的东西。假如我给出了判断:我不存在。我给出了一个对我的存在否定的判断。只要这个判断一出来,它恰好证明了我存在。——但这个我是纯思的我。纯粹思维,没有感性的东西。
马克思是感性自我。不要以为一说感性的就是肉体的。肉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但未必就要纯思,把感性要素清洗掉才有自我,这个自我是被掏空的。纯思的自我和肉体是非此即彼的吗?所以感性的我就来了。感性的我在近代形而上学中是个错误的用语,它违背了笛卡尔的原则。
感性是在外的,如果它又是自我呢?这是非法(矛盾悖论的概念)的连用。纯粹思维的主体,它一定会导致唯我论,孤立的自我。而自我向来在世界中。
——回顾上节课。就像海德格尔用Dasein这个词来说明每个人,每个人都是个此在,为什么是Dasein?Dasein可以用来说个人。此在什么意思?在外面的在,be there。不是在自身内部。
《非理性的人》,别人问小孩彼得是谁,小孩指向了母亲的臂弯(怀抱)。自我并不包围在我们的肌肤内部。自我存在于与他的生存关联所有的事物上,这叫生存场。——哲学的自我观的重大突破,说出了人的存在的真相。
中国思想向来如此:五伦。不是君就是臣……你说你是individual,很荒谬。西方思想在这方面很顽固,一直影响到后来的马斯洛心理学。人的需要的金字塔结构——最基本是存活生命安全健康,往上,最高自我实现。听不懂。你准备实现什么?你这个自我有什么东西要实现?你要实现的都是全是与他人关系的价值。在关系中才有生命的意义。你把亲情爱情友情全拿掉,你说有个自我的价值要去实现,什么意思?听不懂。你把五伦都拿掉,个人生命的意义就消失了。
现代君主没了,君臣关系在现代是什么?你是民族的成员,你走到天涯海角都还是中国人,这点无法抹掉。加入美国国籍,如果美国的事情不归你管,中国的事情也不归你管,这叫流落番邦。今天海外的80、90后比大多的80、90后更爱国,这是他们亲身的生命体验,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尽管我们可以接受西方好的多的社会理性规则,但这不是我们的家。
父慈子孝,你原来是儿子感受到,后来是父亲又感受一次。男女之间从相爱到婚姻,从爱情到恩爱,又是一种价值。你把这些价值全拿掉,你说有个自我?西方思想,抽象的个人,纯粹的自我,
问题他还要自我实现?听上去在理性是很正确的东西,却不是真实的东西。
关系把我们做成了自我。作为我的关系,为什么叫作为我的关系?关系是种种关系,我就是这个关系,就是这个生存场,它来自感性意识,他能在其中的,他能在自我的核心处。
——回顾上节课。
第三讲 第三节 个人与社会
谈自我就要谈个人,我们又说自我是感性的(生存场)。
个人与社会关系。我们充分感受到我们今天所处的当代社会,社会作为我们所处之外的一种力量,他支配着我们,一种异己的力量,规定了我们人生道路,这叫人类生活的异化。
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展开。资本主义有很大文明作用,其中有一条就是人这个时代过上了有史以来最富足的生活,物质财富全面的涌流。在这样的资本世界中,我们觉得我们自己蛮自由了,摆脱了历史等级的压迫。没有等级特权的压迫,如果现在还有这种残余的现象,它就是去了它历史存在的意义,它还低于批判水平。我们进入个人自由的社会了。但其实我们觉得自己更不自由了——我们变成了偶然的个人,而不是更有个性的个人。我们恰好从事那个职业,并不是本来我们少年时代人生理想的实现。每个人都被这种偶然性支配,包括资本家。比如饮食店开的很有名气,但后来坚持不下去了,房地产来了,把资产投到房地产去了。你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并不是你个性的实现,你与众不同(同样也是社会的东西,个性的东西也是社会的东西),你是偶然地被抛到这样的境遇中去。
敬业,感谢这个职业让你有限一生充满了意义、价值。
个人为音乐服务。许多人现在被音乐服务了,这些人是歌星。你的个性的实现要感谢高于个人的东西。感谢的东西应该高于个人。我不能被哲学服务。——但行不通,跳了五次槽,没办法敬业。临床医师。医疗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要敬重它。
现在明白了偶然的个人是什么意思。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的区分。
我们千万别误解了个性这个概念:不是偏偏做什么,这是另类不是个性。个性是把自己独特的能力才华天赋经验献给比他高的不朽的事业中去。个性与不朽的东西关联。
贝多芬的东西充满个性,但它属于音乐,它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丰富了音乐的宝库。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与个体对立起来” 假如有人主张另类,不要讨论真理,我只要与众不同就有意义了。这就是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和人对立起来,这样人也变成抽象的个人。抽象的社会造成抽象的个人。社会为什么是抽象的?因为它和我们的个性没关联了。它变成外部的支配我们的异己的力量。这叫人的异化。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与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的这种直接的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在书斋里独自思考物理学也是社会的。物理学的研究和以往的问题全是社会的。有些活动必须要个人孤独的完成,但不等于这些活动不是社会的活动。
鲁滨逊漂流记,安排生活的能力都是曾经的社会给予他的。
“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
个人是什么?个人是社会的自为存在。或说,个人是自为存在。
与个人分离的社会怎么存在?或者把社会看成诸个体的机械集合,这是自在的存在。
社会在哪里,作为它的自觉的存在?就在无数个人那里。
比如,物理学在哪里?物理学自身能发展吗?物理学必须依赖一部物理学史上无数的物理学家,先后相继,并且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物理学家无数的争论,物理学自为的存在了。
《1844》:“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就是总体,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社会本身是不能作为主体存在的,只有在个人那里才能作为主体自为的存在,每一个人又能被我们来思考和感知。
被思考。不能小看自己,不要按照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秩序看自己,哪怕社会地位非常卑微的人也仍然是被思考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一个社会秩序恰好安排着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那么这是个社会的暂时的历史的形势,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面对商界政界的精英觉得很低微,这是暂时的事。《共产党宣言》:每个人的自由在未来,将是一切人自由的条件。少数人没解放,人类没解放。个人如果与社会对立起来,社会本是无数人交往的产物,作为人与人之间感性交往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个人,这叫异化。交往产生的力量脱离了个人反过来支配个人。抽象的社会于是也形成了抽象的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在一个概念,叫有个性的个人。——个性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个性表明了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离开无数人的个性社会就是抽象物。
在这里马克思显然反对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把历史的舞台上活动的伟人看成历史理性借以展开自己所用的工具。个性的全部意义在于它适合地充当了历史理性的事业所需要的器官。
而马克思充分强调了个性,人类的解放就是个性的解放,没有个性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从偶然的个人变成真正有个性的个人,这叫人类社会开始了。
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社会是我们外部的,支配我们的强大的异己的力量?
资本的机器规定了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房、车...)这个机器似乎给每个人指定了一条稳妥的人生道路。但我们发现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自己在过。
说动物也有社会是个比喻的说法。
“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有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意义。”个人是人类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这是存在论上的讨论,现实中根本没实现。
马克思期待未来自由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人都是被自发的分工所限制的,只能片面地发展人类的某一个方面的能力。
“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他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迟早要死的。”挺失望的,马克思讲到这就结束了。究竟个体和类的关系是什么呢?生物学上是很简单的关系,个体完成了类的延续。类的、抽象的东西是不朽的。那么把生物的原则上升为人类的原则:特定的个人是要死的,社会还存在,但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历史的存在。而历史又不是像黑格尔一样预先给定的。历史是人的自我诞生的过程,我们做出了我们作为人的努力,我们想要作为人而存在。人之成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每一个人类的个体把它作为自己的生命理想的,个人是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什么叫人类理想?就是人实现自己的社会存在,别无其他,这就是人性。马克思没有别的人性观点。这句话听上去很抽象其实是很丰富的。比方说,艺术和美的领域就表明我们要在感性的领域里面成为社会存在物。我们的审美的情感是社会的情感,这种感觉叫人的感觉不是动物的感觉。在别人赞许的目光当中实现了自己,得到了社会性价值的肯定。个人在荒岛上没有审美的需要,既不打扮自己别不打扮周围的环境,只是存活。绝没有离开社会性谈人类理想的事情。贝多芬创造音乐是为我们听的,在我们对他音乐的热爱当中,他实现了自己个体的价值,即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应该补充:正因为我们迟早要死的,我们充满了生活的热情。没完没了的活着,就没热情。
特洛伊,阿克琉斯和女祭司说:你为什么要做祭祀?女祭司:我要把我的生命奉献给神。阿克琉斯笑了:你知道吗?神嫉妒我们。
正因为我们面对虚无,所以我们更自觉地充满热情地想要成为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把生命意义想成去天国。马克思是个无神论。人生的意义被贬低了。
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它的,这个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努力地成为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
中国人也有这个思想:个人是观念的总体。陆象山: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个人是感性的自我。自我的生存场将随着人生的展开、阅历的增多而扩大,最后和天一样大。前面还有一句话: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每一个小我,他份内的事情其实是宇宙内的事;而宇宙内的事其实就是每一个人的事。
我们没那么伟大,我们是凡夫俗子,但试想一下——每个人都注定要爱一次,这不是个人所做的主观的选择。每个人的具体的爱情是特殊的,这种特定的个别的事件迟早是要死的。千万别把爱情是不朽的理解为爱情将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爱本身不在时间中。(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我们既被规定又行规定。我们被历史创造了,我们又创造历史。
于是我们心就大了。中国哲学的巅峰是陆王心学。千万别以为失恋是偶然的不幸降临到你头上了,别人手牵着手花前月下,唯独你……这是宇宙内事。你的烦恼不是你个人的,是宇宙内事。
这些思考一直发生着,有些时候发生在文学领域有时候发生在哲学领域。比如在文学领域里,红楼梦,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在尘世中相遇其实有来历,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才是本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曹雪芹从佛学的角度探讨了作为时间性的存在和不朽之间的关系。反认他乡为故乡。特定的个体迟早要死的。作为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真实的,尽管会死。
惠能后的禅宗把不朽的彼岸世界和速朽的此岸世界统一起来,不分离。修净土,有个目标,往生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惠能告诉我们净土即在眼下,西方即在目前。 了个很好的比喻:我们的心其实都是海面上的浪花,浪花都是起起伏伏生生灭灭,这叫此岸。彼岸就是不增不减的海水本身。我们是看不到海水本身的,我们都是起起伏伏的浪花。我们领会不到浪花就是海水。如风吹水…。能把浪花和海水分开吗?所以惠能禅宗告诉我们的修行就是你作为浪花要体会到海水本身。让特殊个别的东西体会到不增不减的,难,要翻转,这翻转叫顿悟。顿悟即成佛,成佛不是死了。还活着,当下就是佛。他生活在无常的此岸即浪花,他已经和不朽在一起了。
马克思没说一大堆佛学的话,但马克思说不要小看自己:我们虽然是浪花,其实是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社会好像大于我们,但不,不要把社会和我们个人对立起来。虽然我们迟早要死,但我们向来都和历史站在一边了。马克思没有宗教的不朽概念,但他把不朽交给了历史。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有个性的个人。
个人作为个性的感性直观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个人作为个性的感性享受是对社会存在的现实享受。
如果个人作为个性(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叫抽象的个人),我们的活动是社会存在本身的生命表现。社会就在我身上。社会离开我们个性的活动就没有他的生命表现。
我们强调个性是感性的。即是是纯粹的物理学思考也是感性的,因为一切为物理学进步带来推动的伟大的物理学思考其实都不是在纯粹理性里的,纯粹理性是事后做的工作,而是在伟大的直觉、想象和感悟之中的。爱因斯坦如果没有这些,是不可能发动物理学革命的。范式的转换是理性的推理吗?凭借的是感性的个性,直觉、想象、感悟。美国记者以为他临死前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研究物理学,其实是再也不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个性的直观、个性的享受全在感性领域,个性的活动也是感性的活动。它是一切文明创造的根据。
假如要在某个领域里做出贡献,绝不忘记艺术。艺术是保存和滋养我们性灵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什么是创新的源泉,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