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尔干百年简史》(1):巴尔干“火药桶”即将爆炸

2023-07-18 00:41 作者:粉碎的猫猫  | 我要投稿

文章摘自《巴尔干百年简史》 系列持续更新 山名误变半岛名 “巴尔干”何意? 欧洲东南部的半岛上有一条山脉,名叫“巴尔干山”。它发端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边境塞方一侧的蒂莫克河谷,然后折向东南,再向东一直延伸至黑海岸的埃米内角。全长530公里,平均高722米,总面积11596平方公里。它把保加利亚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犹如一道“长墙”。它是多瑙河同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的分水岭,因而又被称为半岛的“脊梁”。

美国旅行家沃林顿·史密斯1854年途经这里时写道: “听说我们将要越过一个巴尔干国家, 我兴起了许多期盼;但是我不久就发现, 这个十分响亮的称号仅意味着一个分开水道的山脊或山隘, 并不一定有雄伟或浪漫的景色。” 公元前 600—前500年,巴尔干山被希腊历史学家称为“珂埃蒙”,随后又被罗马人称为“赫穆斯”。赫穆斯在希腊文中是血的意思,因而巴尔干山又被称为“血山”。这座血山产生过许多古代神话。据说,有个风火神在沿着高山登天时被宙斯杀死了, 它的鲜血染红了大小山峦。还有一个传说称, 半岛上最初的居民色雷斯人的著名歌手奥菲士, 曾站在山上为他被蛇咬死的爱妻优丽狄士哭泣, 他悲切的歌声一直传到多瑙河上。又有一个传说,公元前 181年, 马其顿王菲力曾登上赫穆斯的最高峰, 静心远眺他征讨罗马时要经过的土地, 因为他相信, 从赫穆斯山巅可以望见黑海、白海和蓝海。 斯拉夫人在公元6世纪来到半岛后,把赫穆斯改成了“马托里埃”,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老的”或“成熟的”。14世纪土耳其人征服半岛后, 把马托里埃改名为“科贾巴尔干”,简称“巴尔干”,意为“多山”或“大山”。 那么,“巴尔干”这一山名为何此后又被用来称呼整个半岛呢?据说19世纪末期,一些地理学家延伸“巴尔干”这个词的意义,用来泛指整个半岛区域,而这又大多基于一种错误的假定-以为巴尔干山脉正好横越欧洲东南部的这个半岛,就像比利牛斯山脉把伊比利亚半岛的顶端一分为二一样。 英国历史学家马克·马佐尔在《巴尔干》(The Balkans)一书中说: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的土耳其”是最受欢迎的地理称呼;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它的来日显然已屈指可数。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国家相继崛起,列强则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间,欧洲外交会议屡次削减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并将剩下的版图交给强权国家看管。西方的旅人、记者和宣传人士纷纷涌到这个区域,使“巴尔干”这个词大为流行,获得新的、更加广泛的使用。到了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统治)时,巴尔干已成了通用的词汇。讲究用语纯正的人因此甚感不安。一位德国地理学家怒气冲冲地谈到“东南部的欧洲-或者像人们愈常说的、那个错了半个世纪的名词-巴尔干半岛”。一位保加利亚的专家对于“这个区域······[被]误称为巴尔干半岛”也不平地抱怨。 在西方历史学家的眼里,“巴尔干”从一开始就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许多负面的含义,如暴力、野蛮、原始等,认为这里的国家“荆莽未开、无法无天”。当然,这是由西方列强的利爪划出的累累伤痕。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当代土耳其的历史一般认为起源于11世纪出现的突厥塞尔柱国家,或13世纪建立的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用火和剑踏平小亚细亚后觊觎欧洲。14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率领下向西挺进,横扫巴尔干各地。1361年,这支劲旅夺取了阿德里亚堡(又称奥德林,即今靠近黑海的土保边界土方一侧的埃迪尔内),并把首都由小亚细的布尔萨迁到这里。1453年4月,外号“征服者”的梅赫梅德二世(1451-149年在位)督率十余万大军兵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经过天的围攻,终于拿下该城,又把首都由阿德里亚堡迁到这里。 在其后的一个世纪里,奥斯曼帝国迎来黄金时代,帝国的疆界迅速膨胀以巴尔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很快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泱泱大国。 从17世纪中后期起,博斯普鲁斯海岸的这个帝国竟然变成了一个“病夫”成为欧洲列强追逐的猎物。中欧的奥匈帝国试图借助日渐崛起的俄、法、英,试达成遏制和分割奥斯曼帝国的某种协议。 1878年3月俄土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唯恐俄国一家坐大,根据德国首相伸斯麦的建议,于6月13日在柏林召开了有俄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并于7月13日签订了《柏林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保加利亚被分割为3个部分:其一是保加利亚公国,包括保加利北部和索非亚地区,为土耳其的附庸国;二是东鲁米利亚自治区,即保加利亚南部;三是马其顿,交还土耳其。塞尔维亚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领土,则被置于奥匈的统治之下。 与此同时,希腊的疆界日益扩大,克里特岛获得了欧洲列强保护下的自治地位;英国先是占领了塞浦路斯,后又占领了埃及;俄国独吞了奥斯曼帝国的高加索地区;法国控制了突尼斯。就这样,奥斯曼帝国的疆土不断缩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反抗斗争达到顶峰,其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青年土耳其人运动。该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年轻的军官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正在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封建阶层的利益。1889年,伊斯坦布尔的海军学校率先成立了青年土耳其人的秘密组织“团结与进步”。1894年,“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问世,土耳其人民亲切地把它称为“青年土耳其党”。该党主张推翻苏丹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

1902年在巴黎召开的青年土耳其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试图克服各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分歧,而190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则明确提出消灭苏丹制度,建立议会制国家。 1908年7月4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马其顿雷森市卫戍司令阿赫梅德·尼亚齐中尉率部起义,他站在雷森的广场上,向台下的人们高喊:“同胞们,可恶的苏丹已经把我们逼到了绝路上,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一定要推翻苏丹的专制统治,把属于我们的所有权力都从帝国手里夺过来!”7月23日,尼亚齐率领起义军向萨洛尼卡进发,苏丹政府出动警察进行清剿。在萨洛尼卡地区组织的支持下,起义军占领了整个马其顿及斯科普里、比托拉和萨洛尼卡等重要城市。苏丹哈米德二世走投无路,被迫在7月24日凌晨发出诏令,宣布立即恢复1876年的宪法,并在最短时间内举行全国大选。 但是,苏丹哈米德二世及其宰相萨伊德内阁依然控制着权力部门,而青年土耳其党并未直接掌权。在双方的生死较量中,1909年4月27日,议会举行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废黜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的决议,并将这个可恶的苏丹押解到远离首都的萨洛尼卡囚禁起来。新苏丹雷希德号称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年在位),他软弱无能,是个傀儡,完全听命于青年土耳其党。这样,青年土耳其党实际掌握了政权,把一个封建专制的君主国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欧洲列强剑拔弩张 19世纪末,当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的时候,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奋力争夺地盘。英法两国与德国之间的摩擦与日俱增。 1873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玩弄政治和外交手腕,拼凑了德、奥、俄“三皇同盟”。其后的德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使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因此,1878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时未能续订,代替它的是次年10月7日秘密签订的 《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另一方将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予以援助。这显然是为了制衡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接着,意大利由于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时遭遇失败,经俾斯麦拉拢,投靠了德奥一方,从而形成“三国同盟”。 1888年,强盛的法国向俄国提供了5亿法郎的贷款,次年又把贷款数额增加到19亿法郎。到后来双方签订条约为止,法国累计向俄国提供贷款100多亿法郎。对此,俄国感激涕零。为了对抗“三国同盟”,俄法两国的军事首脑于1892年签订了秘密的军事协定,这一协定在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分别得到两国政府的批准。协定规定,如果奥匈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与俄国并肩作战。 进入20世纪后,俄德两国争夺的目标转向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想在这一地区充当霸主。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德俄矛盾,而且还威胁到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与此同时,由于法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英国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与之接近。这正中力求寻求更多帮手的法国的下怀。1904年4月8日,英法在伦敦签订了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协约规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全和协助改革的权力,法国则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把在西非的一些殖民地转让给法国,法国则放弃在纽芬兰的捕鱼权。俄国对此感到高兴,其外交大臣顺水推舟地宣称:“我们朋友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1907年8月,英俄签订协定,从而最终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 至此,欧洲分裂成了森严对立的两大营垒。 1908年,土耳其发生了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匈帝国认为这是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良机,俄国也认为它交上了分割腐朽的土耳其的欧洲领土、染指黑海海峡的好运。1909年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的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并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个行省名义上的主权。德国还进一步表示,如果沙俄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它“将不仅要同奥匈作战,而且还要同俄国作战”。 1912年4月,不甘落后的意大利为了夺取土耳其在北非的属地的黎波里,突然发动了对土战争,炮轰了达达尼尔海口。

土耳其封闭了海峡,禁止所有国家的船只通过。俄国趁火打劫,表示愿意“支持”土耳其,要求土耳其单方面向其开放达达尼尔海峡,但遭到英法的反对。在这种情势下,土耳其只好在外交上对意大利做出让步,于10月18日在洛桑订立了《土意和约》,把的黎波里等地割让给了意大利。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土耳其在军事上的软弱,从而增强了巴尔干各国与之血拼的信心。 其时,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欧洲局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巴尔干各国跃跃欲试 19世纪,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许多民族国家。早在民族解放、兴起和壮大的过程中,那些站在反抗奥斯曼帝国斗争前列的新兴资产阶级,就纷纷把矛头指向尚未获得独立的国家和地区,试图把同宗、同族、同文和同风俗习惯的“兄弟”民族统一到自己的疆界之内,即恢复本民族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大国范围,以求称霸一方。具体表现是: 大希腊主义。希腊认为自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是东正教的发祥地,自然就是拜占庭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大希腊”包括整个地中海、小亚细亚、伊庇鲁斯、马其顿、爱琴海各岛、塞尔维亚、色雷斯、保加利亚、达契亚,甚至叙利亚等地。这几乎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所有欧亚领地。 大保加利亚主义。这一思想的鼓吹者认为,中世纪保加利亚曾建立辉煌业绩,创造和传播了斯拉夫文字,建立了东起黑海、西至亚得里亚海的强大国家。1878年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的保加利亚版图为17万平方公里,除现今保加利亚外,还包括马其顿、塞尔维亚的东南部、北色雷斯和南多布罗查。

大塞尔维亚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者强调,塞尔维亚是整个南部斯拉夫人的领导中心,所有受到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奴役的南部斯拉夫人和地区应该团结在塞尔维亚的周围,组成南部斯拉夫国家。新兴的塞尔维亚资产阶级力图将黑山、马其顿、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等地并入本国版图。

大克罗地亚主义。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统一南部斯拉夫人的“伊利里亚”运动和大克罗地亚,其疆域除克罗地亚本土外,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等地。他们甚至提出,在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从马其顿到德国这个区域里,“只有一个种族,只有一个祖国,只有一种生活,这就是克罗地亚”。 大黑山计划。黑山是巴尔干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袖珍国家,但它也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根据1878年《圣斯特凡诺条约》,黑山成为独立国家,它的领土从4400平方公里扩大到15300平方公里。同年的《柏林条约》将黑山领土缩小了近一半,仅为8600平方公里。大黑山计划打算将阿尔巴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塞尔维亚的一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大阿尔巴尼亚方案。“大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指出,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生活在邻国,应享有独立生存的权利,有朝一日应该同“母国”的同胞合并,成立一个包括所有阿尔巴尼亚人在内的“共同国家”,即“自然阿尔巴尼亚”。大阿尔巴尼亚方案预计除本土外,还包括塞尔维亚的科索沃、马其顿的西部、希腊的北部、伊庇鲁斯和黑山的一部分。 大罗马尼亚主义。罗马尼亚资产阶级也不甘落后,同样渴望称雄巴尔干地区。他们说,在马其顿等地有大量的瓦拉几亚人,因而在奥斯曼帝国解体时有权参加瓜分它的“遗产”,获得更多的领土和居民。大罗马尼亚一旦建立,它将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一些地区。 大土耳其主义。又称“泛突厥主义”,它是20世纪初由青年土耳其人提出来的。他们一方面想在制度上摧毁这个病入膏肓的奥斯曼帝国,另一方面又谋求恢复奥斯曼帝国的疆界,统治土耳其境内外的一切突厥语系民族和非突厥语系民族,重建土耳其大帝国。 从以上可以看出,巴尔干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想趁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时,扩大自己的版图。它们一是向邻国提出“历史的权利”,称在中世纪曾有过某个鼎盛时期,其疆域达到了什么地区,二是在18-19世纪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要求把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同族居民联合到新建立的国家里。 巴尔干民族主义情绪大爆炸的结果,就是一场战争! 战争-最后的选择 奥斯曼帝国5个世纪的统治,断绝了巴尔干地区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联系。这是巴尔干各族人民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被奴役、被压迫的巴尔干各族人民为了反抗土耳其人的暴政,曾经上书帝廷,举行示威游行,发动武装起义,也爆发过革命,但都遭到了血腥镇压和屠杀。 保加利亚作家柳·卡拉维洛夫在《硬汉一去不复还》这篇小说中,对土耳其当局残忍杀害起义者曾有过如下一段描述: 他们被押进往日关牲口的后院。后院里已经准备好了铁链、脚镣、棍棒、尖刀、铁钳、老虎凳、鞭子和一大车柳条。所有的人,从小孩到大人,都一律躺在地上,相互捆在一起,每一个人的旁边都站着两个帕沙的随从人员:一个动手打人,另一个负责计数。有的人被翻转身子,警察在他们的脚上绑了夹板。刽子手们两只手都拿着木棍打人,折断的木棍在空中飞舞,散落一地。鲜血犹如泉涌,四处飞溅,沾满了帝国军人象征荣誉的制服;满身是血的受难者躺在稀泥里,不能动弹。年龄较小的暴动者被关进狭窄的囚室,里面的木头夹具发出沉闷的打击声;时不时听见一声尖厉的惨叫。囚室的门边散落着一些农家服装和一绺绺头发,有几个人-其中有两个吉卜赛人和两个阿拉伯人-穿梭其间,吹旺十几盆炭火,然后把它们端进囚室。不多一会儿,囚室里就充满了烤熟了的人肉味。被推进大木柜里的受难者,由于被木柜门越压越紧,无力挣扎,只好低下头,闭上眼睛。有些还能忍受的人就声嘶力竭地喊叫。城里的野狗听见他们的叫声,知道自己比异教徒更为优越,也拼命狂吠。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时机成熟时,战争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3月防奥的军事同盟条约。5月,保希签订同盟条约。8月,黑山加入保希同盟。9月,四个盟国宣布战争动员,开始向土耳其边境调动军队。 10月13日,塞、保、希三国照会奥斯曼帝国,要它立即给予马其顿自治权。 10月14日,希腊邀请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管辖下的克里特岛议员进入希腊议会。 10月15日,奥斯曼帝国拒绝巴尔干同盟13日的照会,并匆忙同意大利签订和约,积极备战应对巴尔干国家。 10月16日,巴尔干同盟军队部署到各自准备进攻的阵地,奥斯曼帝国也调兵遣将,重新配置兵力。 10月17日,奥斯曼帝国借口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干涉帝国内政,剥夺这两个国家在帝国首都外交代表处的委任书。

《巴尔干百年简史》(1):巴尔干“火药桶”即将爆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