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摘录①

思想和语言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与乡的分离。
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公共机构,从而出现一般之政治。
在这里,居民也第一次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当然,这种分别以社会分工与生产工具为基础。
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与分散。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分范围内才能存在。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里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反映。
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异化)
德国形而上学家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家们总是会从幻想的联系中出发,从独断的玄想与曲意中出发。
而我们从他们自身的实际生活状态、他们的职业与分工出发,是很容易理解说明这些幻想、玄想、曲解的。(屁股决定脑袋)

概念着的人=思维着的人之精神
人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命,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肉体组织制约的,人的意识也必然受这样的制约。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物质决定意识)
思想观念及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否定之否定)


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这样的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式的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黑派内部的对立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