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履卦本义详解 | 认真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的智慧告诫

【履卦原文】
【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
【爻辞】(由下往上看)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九五:夬履,贞厉。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初九:素履,往无咎。

“履”的完整本义是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履卦是讲认真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的智慧告诫,包含着周人对克商和三监之乱这两大足以颠覆王朝的历史教训的深刻经验认识。履卦体现了《周易》擅长“观象系辞”借事物说理,是“象蕴含义理,义理根于象”的说理方式。(全文约6200字)
一、全卦本义详解
履字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会意字,含义丰富。最早而完整的履字见于西周时期的九祀卫鼎铭文(见下图左1),字形复杂,右边从眉从頁从舟,左边从水。金文中多数履字省写了左边的水,或改水为表示道路的彳。过往的学者们解释履为踩践、踏勘之意,但未见深究履为什么会从舟从水,其实履字真意正在此中。我研究发现履的完整本义是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以往解释是不够完整贴切的。依据有三:

⑴履本是象形人在水中行舟,凝眉认真注视水路之象。履字所从的眉多是两眉相连,所从的頁即人首写得接近目是强调眼睛,此眉眼有凝眉认真注视之感。履字所从的舟和水表示水中行舟,即所注视之事。人行舟于水道之中,必须凝神注视水道情况,操控舟船处于适航区域,避开水道中险情如湍流、礁石等不利航行之处,方能顺畅航行。
⑵履有踏察勘定之义。九祀卫鼎铭文内容事关土地纠纷,学者们指出了履在此文是踏察勘定土地边界的行为,可惜没有意识到这是源于履的本义。该铭文中的“履”字形最早而完整从水从舟,却被用于踏察勘定土地边界。我认为这是因为处理土地纠纷要认真不能马虎随意,需要人好像在水中行舟认真考察水道那样考量土地边界。这样理解就豁然开朗了,履的字形、本义和用法就都通了。
⑶坤卦初六的“履霜,坚冰至”也能印证履的完整本义是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以往解释履为踩踏,从“履霜“到”坚冰至”之间是用逻辑行为觉察来连接。如今看来履字本来就有考察之意,因此能觉察到”坚冰至”未来将有坚冰寒冷到来,如此最契合原文,不需要额外用逻辑连接。
综上,我认为“履”的完整本义是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周易》性质是治国哲典,履卦是借事物说理,讲认真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所行的道路好比计划方案。
西汉帛本《周易》的履卦卦名作禮。禮即礼的繁体字,本义为祭神祈福。举行祭神祈福过程会遵循一定流程以表诚心互动,引申为行为规范即礼仪。帛本卦名作禮,是认为履卦主题与礼制有关。《象传》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认为履有规范统治秩序的作用。履字所行的计划方案可以规范统治秩序,可以包括礼制,而且通观全卦解读,卦名作履都要比禮更恰当。
履卦卦符是上乾卦下兑卦。一般认为乾意象天,兑意象泽,上天下泽,俗称天泽履,但我认为不恰当。其实乾意象天也指人,甲骨文金文中的天字象形人,取义人头顶之上就是天,之前解读水天需其实是上水下人跟需字的金文字形一样可为佐证(见下图)。履卦上乾下兑应该是上人下泽之象 ,人行于水泽之间需要认真考察所行之路,正对应前文分析履字的完整本义。接下来是卦爻辞解读。

1、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4、爻辞“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卦辞和爻辞六三高度关联,需要放在一起解读,它们从一好一坏两方面揭示了履卦的主题。
卦辞的字词注释:【履】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虎】老虎是危险猛兽,象征⑴危险,⑵武力勇猛。西周金文显示周王的精锐军队称“虎臣”。要注意虎被用于政治概念这一点,后文会涉及。【尾】本义是动物身体末端的尾巴,有事物将尽之意。早期典籍里尾训微、训末、训终、训尽,其实都与事物将尽有关。略举三例:⑴《尚书·尧典》“鸟兽孳尾”是说鸟兽繁殖新生。孳为滋生繁殖。有的版本尾写作微,幼兽新生微小,可知尾有微小之意,接近于尽。⑵《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琐为细碎,琐与尾对文,二字意近,再联系下文“流离”可知尾有将尽之意。⑶河流下游称尾,如《左传》“次于颍尾”。因为下游接近河流的尽头,所以称尾。【咥xī】欺辱。因不满而欺辱,从口表示行动,类似嗔。两汉以来解释咥dié为咬噬是不对的,不符合早期认知,只是附会“履虎尾”的曲解。咥在描述西周面貌的《诗经·卫风·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用法是很明确的,兄弟因不知情况而讥笑,咥有不满而欺辱之意。西汉帛本《周易》咥作真,而早在西周段簋铭文中“至”假为“真”。我认为帛本咥作真,是因为咥能与嗔相近,嗔也有对人不满而欺辱之意,这是两者共通之处。嗔古训盛气。《诗经》“振旅嗔嗔”的“嗔”形容军队盛大,《孟子》“嗔然鼓之”的“嗔”形容鼓声盛大,可知嗔来自实力盛大,嗔人是实力盛大者盛气凌人般欺辱他人。又有西汉阜阳简本《周易》残毁严重,阜本咥作實,實若加口旁可通作啧。啧为争辩,其中亦有对人不满之意,这是作咥、真、實共通之处。再有旁证《彖传》阐释卦辞“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其中“履虎尾”与“履帝位”相对,疚有不满之意,“不疚”是对应阐释“不咥人”的。【亨】过程通达,行得通。
&4、爻辞“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六三爻辞的字词注释:【眇】眼有毛病,视力消减。【能】能够。【跛】腿脚有毛病,不能正常行走。【凶】凶恶不好。【武人】擅长军事之人。【为】做某事、施行某事,“武人为”是指武人动武。西汉帛本《周易》为作迵dòng ,乾卦的用九作迵九,知迵可假为用。又有银雀山汉简整理者认为“迵”与“通”音义皆近,与“断”相对。可知为和迵的共通之处是:连接做某事的施受两方。【于】向。【大君】是一般君子的上级,相当于君子中的嫡长子,对应国君、族长。商周宗法制中称宗族的嫡长子为大子,余下的为小子(详见7师卦“长子帅师”解读部分)。
现在可知履的完整本义是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眇能视”对应考察,“跛能履”对应行进。帛本《周易》“跛能履”作“跛能利”,“能”和“利”说明六三的“履虎尾”表象肯定不是踩老虎尾巴招惹危险猛兽,而是指虽然自身受损但仍然可以小心地走在老虎身后,仍能有利。但还“咥人”欺辱别人就要“凶”凶恶不好了。“凶”的是“武人为于大君”,即外方武人向本方大君动武。本方眇跛是自身已受损不宜主动动武,此时被外方武人动武才符合“凶”。
我们从之前九卦的解读已知《周易》性质是治国哲典,擅长借事物说理。虎可以有两种象征⑴危险,⑵武力勇猛。“履虎尾”说理表象是指要像走在危险老虎后面那样小心认真地考察和施行计划方案,进一步治国哲典是把虎理解为武力勇猛,指在武力战争等暴力手段之余,认真考察非暴力手段以施行。这并非过度理解,因为这跟周人克商的过程(详见破解周文王后天八卦真相——灭商大计!历史可证,真正契合!)和周朝的统治策略契合。分析介绍三点:
⑴周人克商恩怨契合六三爻辞。商周恩怨由来已久,到了商王帝辛(贬称纣王)在二次征东夷前对周人不满,《竹书纪年》有“大蒐于渭”是说帝辛特意到临近周国的渭河流域搞军事演习,此武力震慑可谓“虎”,之后还软禁周人首领姬昌七年,如此霸凌欺辱堪称“咥人”。期间帝辛与东夷多次战争,不免如“眇”、“跛”般实力受损,给了周人兴兵伐商的雪耻之机。最终“大君”帝辛被周武王攻灭,可谓“咥人凶”。以此观之,周武王是最典型的“武人”。
⑵小邦周克大邑商后,统治吃力契合卦辞。周人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政策是分而监之,辅以怀柔教化。殷商遗民比周人多,有很多尚不服气周人。这就要周人在“履虎尾”武力手段震慑监管之余“不咥人”,如果是欺辱殷商遗民激起暴力反抗,后果将不堪设想。周初的三监之乱是严重叛乱,其中殷商遗民反抗的威力差点颠覆刚刚建立的周朝。
⑶《周易》作者最可能是周公(详见【解析】周易作者最可能是周公,及其天命观),他全程参与周人克商,亲自平定三监之乱,对这两大足以颠覆王朝的历史教训最有体会,非常值得让后人引以为戒。周公晚年制礼作乐,通过以礼治国对异姓诸侯怀柔笼络,规范统治秩序,与履卦呈现的观念相似。退一步讲,即使作者是其他人,也会有感于这两大教训。还有《彖传》把“履虎尾”与“履帝位”相对,应是从“虎”表示武力权力的角度理解。
综上,“履虎尾”契合周人经历的两大足以颠覆王朝的历史教训,是把握暴力手段之余的非暴力手段,尤其六三“武人为于大君”揭示了履卦所对应治国哲典的应用情景。这一点在第六爻“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也有明显体现,不过我们得按原文顺序逐一解读。
卦辞义理解读是:像走在危险老虎后面那样小心认真地考察道路以行进,不因不满而欺辱他人,将会行得通。(借事物说理:小心认真地考察在暴力手段之余非暴力手段的计划方案以施行,不因不满而欺辱他人。将会行得通。)
六三爻辞义理解读是:眼有毛病但还能看,腿脚有毛病但还能行走,仍然可以勉强像走在危险老虎后面那样小心认真地考察道路以行进。但还欺辱别人将会凶恶不好,(他方的)武人将会向大君动武。(借事物说理:自身实力受损仍可勉强小心认真地考察非暴力手段的计划方案以施行,但还欺压他人就会凶恶不好,会招来他人武力报复亡君亡国之灾。)
2、爻辞“初九:素履,往无咎。”
字词注释:【素】西周金文中素与索为一字,象双手搓绞绳索形(见下图),此处应理解为动词有拧合、综合之意。无论细线粗绳,都需要先搓绞拧合多股丝麻成线绳才结实能用。帛本《周易》素作错。错为交错之意,在西周金文中也用于表示交错镶嵌的工艺,这与素是搓绞制绳的工艺相似,都是要综合多个原材料。【往】前行,本义是由此至彼。【咎】过失。该做的没做就是过失。

“素履”在帛本《周易》作“錯禮(错礼)”,二者寓意共通之处,都是指要综合多个可能来考察所行的计划方案。以往有人认为履指鞋子,是不对的。履要按本义动词解释,据学者介绍履大约到战国末期才引申为名词鞋子。
爻辞义理解读是:要综合多条路线来认真考察道路以行进,前行时就不会有过失。(借事物说理:要综合多个可能来认真考察所施行的计划方案,施行时就不会有过失。)
3、爻辞“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字词注释:【道】道路。【坦】宽平。帛本《周易》坦作亶dǎn,亶古训厚、诚。古籍中坦与壇通。【幽】幽远。【贞】正确认识。【吉】吉善。
“履道坦坦”指考察所行的道路宽平适合行进。“幽人”顺应理解为前往幽远地方的人。
爻辞义理解读是:考察所行进的道路宽平易行,前往幽远地方的人要正确认识其中的吉善(即道路宽平易行,适合远行)。(借事物说理:考察所施行的计划方案易于施行,将对实现长远目标吉善)
4、爻辞“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字词注释见与卦辞联解。
爻辞义理解读是:眼有毛病但还能看,腿脚有毛病但还能行走,仍然可以勉强像走在危险老虎后面那样小心认真地考察道路以行进。但还欺辱别人将会凶恶不好,(他方的)武人将会向大君动武。(借事物说理:自身实力受损仍可勉强小心认真地考察非暴力手段的计划方案以施行,但还欺压他人就会凶恶不好,会招来武力报复亡君亡国之灾。)
5、爻辞“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字词注释:【愬】心态恐惧,警惕防范危险。帛本《周易》愬作朔。朔日的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夜晚会没有月亮,能见度最低,最难防范危险。愬从心是强调心态恐惧。【终】最终结果。
爻辞义理解读:像走在危险老虎后面那样小心认真地考察道路以行进,警惕防范危险,最终结果就会吉善。(借事物说理:小心认真地考察在暴力手段之余非暴力手段的计划方案以施行,警惕防范危险,最终结果就会吉善。)
6、爻辞“九五:夬履,贞厉。”
字词注释:【夬】有最终决断的意思,在本文有物理上的断绝之意。夬本是古人射箭时戴在手指上用来钩控弓弦的扳指,关乎射箭的最后决定动作,瞄准确定后撒手让扳指脱钩弓弦即可放箭射向目标。夬因此有最终决断的意思,夬相关的字如决表决心、河流的缺口称決、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璧称玦,都是引申其义之证。【厉】危厉,危害。
爻辞义理解读是:考察所行进的道路最终断绝不通,要正确认识其中的危害。(借事物说理:考察所施行的计划方案最终行不通,要正确认识其中的危害。)
7、爻辞“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字词注释:【视】看,参看,比照。【考】动词,父亲长辈的考校。考本指父亲、男性长辈。考和老在甲骨文是一个字,在西周开始分化但分化不彻底或通用,考至少指父亲。长辈富有经验智慧,能考察检校问题更周全。所以考作动词指考校,如战国中山鼎有“考宅唯呜呼?”,以及《周礼》有“以待考而赏诛”。【祥】祥善,吉祥。祥古训善。祥羊在甲骨文金文本一字,羊性顺善,所以被认为祥善。【其】代词,指履。【旋】训还,返回,且有好结果之意,类似凯旋。甲骨文和金文的旋字由旗帜和足组成(见下图),有招展旌旗威武而行之意,指此行有好结果是胜利归来,如甲骨文卜辞“王貞余丙示旋于征”(《甲骨文合集》21482)。【元】初始,起初,一开始。【吉】吉善。

“视履考祥”是强调事先认真考察所行方案的重要性,而且要参看父亲长辈考校的吉善经验。这是强调要借助长者们的智慧经验,以及“其旋元吉”揭示了履卦讲的计划方案是例如征战的治国大事,不是单单行进道路那么表面。
本爻在西汉帛本《周易》作“视禮巧翔,其睘元吉。”【睘qióng】以睘为还的繁体字還,返还。帛本是围绕“视禮”的表象做解释,道理深度不如通行本《周易》。大概是因为汉人整理的《礼记》“生曰父,死曰考”乃后起之说,甲骨文金文中是不论生死的,帛本不理解“考祥”死去的父亲怎么会有关“视禮”,就把原文改成“巧翔”围绕“视禮”的表象做解释了。甲骨文金文中“丂”为柯的初文,可借作“考”的省写,东汉的《说文解字》认为丂“又以爲巧字”。“考”与“巧”的共通之处是经验技巧,年长者有经验才会有技巧,所以“考”能改作“巧”。甲骨文金文中,羊和祥本一字,还无解释羊作翔的;到战国祥、翔都可省写作羊,要根据语境区分。西汉阜本《诗经·齐风·载驱》翱翔作皋羊,由原文“鲁道有荡,齐子翱翔”和“鲁道有荡,齐子游敖”可知翱翔是指在路道飞驰之意。这与履卦语境相似,翔当形容履行进顺畅如飞。所以帛本《周易》阐释浅了,通行本作“考祥”是更符合商周文字用法。
爻辞义理解读是:要参看考察所行进的道路,参看父亲长辈考校的祥善(判断),所行将会凯旋,从初始就吉善。(借事物说理:要参看考察计划方案,参看父亲长辈考校的祥善判断,施行将会有好结果,从初始就吉善。)
以上是常见的断句,我还有一种更可能的断句“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因为前文都作“素履”“夬履”断句,以及“元吉”往往单独断句,所以上九还可以断句为“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解读与常见断句差不多:要参看考察所行进的道路,父亲长辈考校此行凯旋能祥善,将会从初始就吉善。(借事物说理:要参看考察所行进的道路,父亲长辈考校此方案计划会有好结果能祥善,将会从初始就吉善。)
二、履卦蕴含的哲理逻辑
解读完履卦的卦爻辞后,我们通观全卦,就能看出些其中蕴藏的逻辑哲理了。履卦是讲认真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的告诫,全卦可以划分成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卦辞总述要小心认真地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以及不欺辱他人,将会行得通。
第二部分是1爻,讲要综合多个可能来考察所行的计划方案。
第三部分是2爻,讲易于施行的计划方案将利于实现长远目标。
第四部分是3爻,讲自身实力受损仍可考察计划方案以施行,但还欺辱他人就会遭到打击报复。
第五部分是4爻,强调要小心防范危险。
第六部分是6爻,讲要正确认识计划方案行不通的危害。
第七部分是6爻,讲要借助他人长者的智慧经验。
可见履卦对考察和实施计划方案的认识面面俱到,非常实用,至今仍然可以作为参考。其中融合了商周王朝兴亡危机的经验教训,是《周易》作为治国哲典充满实用哲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孔子是没有这样的高论的,证明中国哲学早期的精彩远非现在普遍以为的始于孔子,而是至少始于再往前四五百年的《周易》。孔子读《周易》是“观其德义”,作《易传》是阐释《周易》中的哲学智慧,我认为说到了七成。后世学者捧孔子《易传》为哲理而轻《周易》为卜筮之书,是没有搞明白《周易》本义,舍本逐次。
从履卦还明显可见通行本《周易》质量在西汉帛本之上,更保留先秦的文字用法,所用字词表达的文意也更精确更深刻。

以上就是我关于履卦本义的完整解读研究。正如开头所说,履卦包含着《周易》作者对商周历史的深刻经验认识。《周易》一大写作特点是“观象系辞”借事物说理,是“象蕴含义理,义理根于象”的说理方式。我们只要将其置入治国哲典的情景,就能顺畅解读出合情合理的本义和逻辑关系,正本清源,重现《周易》作为治国哲典的实用哲学智慧,纠正《周易》为卜筮之书的错误认识。
至于感悟启发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有很多。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还请三连加分享,这可以让更多对周易感兴趣的人看到,也欢迎在留言区讨论分享你的理解感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