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讲《论语》】第6讲:万万没想到子贡原来是这样的人!
#公众号:天第书院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有一天,在鲁国朝堂上,叔孙武叔对众大夫们说:“我看子贡的德行才学都超过孔子。”
事后,子服景伯就把这番话告诉了子贡。(注:叔孙武叔、子服景伯皆为鲁国大夫)
如果你是子贡,现在有个达官贵人褒奖你,说你比师父孔子贤明,你这时心里会怎么想?
我们来听听子贡怎么说。
子贡说:“人要见到道,深入其中才可以讨论评价。
叔孙武叔他是站在外面看。
就好像我是一片宫殿,我师父也是一片宫殿。
我这宫殿宫墙比较矮,因为我的造诣不深,识见有限,就只有差不多到人肩膀那么高,所以他一眼就能看见里面,觉得屋舍精美,一器一物都不错,他也就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
但是我师父孔子道德尊崇,仰之弥高,他的宫墙有数仞之高。(注:仞,是七尺)
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站在外面看,只看见那墙,里面宗庙气象之美,百官威仪之富,都看不见。
所以夫子之道,深广难窥如此。
叔孙武叔因为站在外面看,看不到孔子的墙内有好东西,只看到我子贡的墙内都是好东西,所以他这样说,也不足为怪。”
叔孙武叔为什么认为子贡贤于仲尼?
其实,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子贡要比孔子贤明。
因为子贡的确很有才干,经济政治外交,他样样厉害,还是当时中国的首富。
今天我们说儒商,他就是儒商的鼻祖。
子贡的作风也比较贴近一般人所认同的模式。
他很擅于外交辞令,有苏秦、张仪那种纵横捭阖的本事,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各国君主玩得团团转,以服务于鲁国的利益。
这些本事,确实是一目了然,人人都看得见。
而孔子之道,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了,而且孔子这个人ー丝不苟,不肯降格辱道,因此对于一般人的观感而言,子贡要比孔子吃香得多,当然会受到比孔子更多的赞誉,因而叔孙武叔会认为子贡贤于孔子。
但是,别人不明白,子贡自己心里明白,自己这点“雕虫小技”,哪能跟师父比!
子贡是个贤人,他内心很清楚,自己的学问道德都远不及孔子。
别人越是说他比老师厉害,他越是严肃认真地告诉对方自己连老师一根毛都比不上。
这段话你过去读过可能就滑过去了,感觉没什么。
但是在真实生活中,你要修炼成子贡这样谦虚的德性,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你想想,如果子贡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当赞美他胜过孔子的声音不断传来时,请问他内心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
一开始可能有点讶异,不敢承受。
接下来可能是嘴上说不敢当不敢当,而内心开始窃喜。
再来嘴上也不否认,内心开始傲慢起来。
若是再演变下去,可能就会有一连串不得当的话或不得当的事发生。
到时,孔门内部就要上演一场血淋淋的自相践踏的戏码了。
譬如,他可能有一个好构想,大部分人都说很好,但一部分的师兄弟却认为这个做法太哗众取宠,应该请师父孔子来定夺。
这时,他可能高傲地认为,这些人反对我只是因为嫉妒我的高见,于是就去请孔子定夺。
然而,孔子对他的“高见”,并没有大加赞许,只是淡淡的带过抑或略有批评。
这时,子贡内心可能会产生失落甚至不快,接下来,可能会跟那一群认同他的师兄弟结成一党,私下开始有很多的抱怨,委屈,甚至还会不明就里地批评孔子。
渐渐地,道场就会形成一个常有悄悄话的小圈圈,像台风眼一样慢慢刮起来,有朝一日,道场将会上演一场亳无必要的分裂戏码。
而这一切的发生,不外乎是自己内在一点自尊心及荣辱感作祟的结果。
然而子贡若是如此的狭隘、狂妄,又岂能成为“十哲”?
身为十哲之一的子贡,遇到有人称赞他贤于孔子,他会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如果子贡有一天被误解,被打压,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他会说:“君子受点委屈算什么,有什么事到当事人面前去说!”
如果有人在子贡面前说某人如何如何,想挑起同仇敌忾的情绪,他会说:“我要当面去问问他是不是真的如此,或是有什么苦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内心光明坦荡,喜欢在眼前说亮话,只为了维护公众团体。
小人长戚戚,喜欢在背后说悄悄话,整日计较自己的荣辱得失。
在一个团体里,不是有点小才华又怀着阴私,岂能在人事上兴风作浪?
子贡受满朝褒奖,依然没有忘了自己是谁,没有丝毫阴私的心念生起。
想象一下,如果叔孙武叔褒奖子贡的事发生在一个枭雄身上,那将会有怎样千百种的戏码上演!
如果你是子贡,有一天像他那样成功,受众人吹捧,还会保持头脑清醒,对老师毕恭毕敬吗?
这是子贡最难得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论语·子张第十九》里的这段原文背下来吧!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官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一人行之成模范,众人行之成风气。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更多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也是中国人的国学必修课。
读《论语》,知中华文化,懂善恶美丑。
读《论语》,涵养智慧、心胸、气质、修养。
读《论语》,让孩子成为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