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日专生,三战三笔失败,转战二笔一发合格|2022年CATTI备考经验

2023-03-02 15:13 作者:瑞译学苑-MTI及CATTI日语  | 我要投稿

——幸运的ジョジョ


写在前面

回归“正轨”的第一步

小金(幸运的ジョジョ)是JOJO的狂粉,在征求他的意见下,从百度图片中选用了这张封面。小金的本科不是日语,之前考过三次三笔,但都铩羽而归。


不过前两次考的时候,他连N1都还没有通过。通过N1之后,去年继续挑战三笔,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考研同样折戟。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的CATTI杯翻译大赛,小金在职业组的初赛中就被刷掉了。赛后还找我谈了谈心。


在三战三笔失利、考研失利的巨大压力下,小金决定搏一搏(报二笔的时候,CATTI杯初赛还没出结果),硬着头皮报了二笔。这个搏的前提是,他也已经学了1年多的翻译。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如果单纯因为焦虑而提升等级去考,大概率还是一样的结果。


小金最后搏成功了,这也不失为一个方法。如果感觉在时间上太过焦虑,而自己其实也学到一定程度了,搏一下二级也可以考虑(不能直接报考一级)。


当然,要注意我这里所说的:

①不失为一个方法——它不是最稳的方法。

②在时间上太过焦虑——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了。

③已经学到了一定程度——不是单凭感情用事。任何事情在最决定的时候,都没有最优解。所谓的“正确”往往是“结论论”。


比如说,有的同学考研,一开始就定高了目标,虽然失利了,但在心理上,导致后面不太能接受放低心仪学校的标准,之后二战继续失利。有的同学想搏一搏,拔高了目标,最后成功考取。在同等备考条件下,这位同学的策略其实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结果。不能说后者的策略就是正确的,前者的策略就是冒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也是如此。


比如,有的人比较小心。如果做的事成功了,史书上往往就会评价他是“沉着谨慎”。如果失败了,则会评价他是“优柔寡断”。喜欢冒进的人如果成功了,那就是“锐意进取”,如果失败了,往往就是“鲁莽冒失”。日语有个词,叫做「紙一重」。「失敗と成功は紙一重」完全直译就是,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纸之隔。真的极为贴切。


大家在做出抉择时不要过分纠结。策略的确有优劣之分,但很多时候正确与否,则是要用结果说话,所以当时你纠结太多往往没用。


第二,就是要用于挑战。只要你有一定的实力,即便你暂时受挫了,只要挑战的够多,也一定会有成功的时候。正所谓「下手な鉄砲も数撃てば当たる」。


当然,在考学考证上,我们的黄金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这里说的“够多”,不是说“无限”。


但从人生而言,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态度去尝试各种事情,更何况有些事情,只要成功一次,便可以受用良久。最后,祝贺小金。这次通过二笔,属于“拨乱反正”,证明了他此前的学习经历,不是“屡战屡败”,而是“屡败屡战”,希望他能从此步入“正轨”。

唯斯


一、基本情况


看过一篇又一篇的经验贴,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有写经验贴的机会。通过二笔,对于近几年大大小小考试皆折戟的我来说,这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消息,给我的学习生涯打了一剂强心针。若问我如何评价过去的学习生涯,我可能会说,我曾踏足低谷,也曾进入低谷,两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简单介绍下个人基本情况。


本科平平无奇湖南某双非,国商专业。因为兴趣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日语,但当时将学日语当作了一种消遣(没想到最后会一条道走到黑orz),考级时间拖得很长,学了三年才通过N1(单词背绿宝书,语法背蓝宝书,再无其他,基础可想而知)。


考级期间初步了解了CATTI,但当时学习仍以考级为重(能力考贵多了不是)翻译学习从未走上正轨。期间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态参加了三笔考试,这一试便是两年,皆以失败告终。直到通过N1之后,报名了隔年的训练营,当时信心十足(陷入虚假的自我肯定),三考三笔失败,同年考研折戟。今年或许是出于对自身无能的愤恨,抑或是出于对时间飞逝的焦虑,铁着头报了二笔,侥幸成功。


因唯斯老师公众号内关于学习方法经验谈详备之至,本文我将结合个人学习历程着重分析备考期间心态,希望借此给曾经历失败一蹶不振或正经历失败的同学带来一些小小的参考。



二、备考心态

1、不要对翻译带有畏惧心理

初学日语,当时想着日语最高的层次便是N1了吧,完全没想到N1仅仅是一个开始,也不知CATTI为何物。初学翻译时,总有一种畏难心理。当时瞄了一眼三笔真题,三观巨震,心想“这就是翻译嘛!卧槽好难!为啥我脑子总是会蹦出英语单词!”(现在不会了,英语完全忘光了)于是头一缩,眼一闭,遇上困难睡大觉,美其名曰学翻译,最多也不过走马观花式地看看对译,从未动笔实践。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久好久,直到我通过N1,才终于下定决心学翻译时,已为时已晚。


当时最先是从瑞译的公众号MTI及CATTI考试里的练习入手的,分为政经,说明,文学好几个部分,文章篇幅极短,适合练手,及时发现问题,而且每篇练习后面都附有讲解,于是我练了差不多20几篇,初生牛犊不识虎,报了当年的翻译训练营。


当时状态是,不知道什么是文体,不知道である和ます的区别,不知道原来动词后面可以接名词,不懂的地方都一个个上百度搜(当时甚至不会爬墙)。瑞译训练营的第一篇翻译,边查边翻,上上下下折腾了近5个小时。原以为会被批的体无完肤,却出乎意料地收到了点评老师“整体流畅”的评价,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开始对翻译充满信心,之前的畏难心理也烟消云散,深切体悟了“万事开头难”这句古话。其实只要开了一个头,便能进入一种状态,就像水到渠成一般,或者可以说是行动的惯性,之后会变得顺畅许多,信心也与日俱增。其实,一切的恐惧,都是来源于我对未知事物的认识不足,当我一点点去接触去了解,最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2、切勿陷入虚假的自我肯定中

如上文所述,当时报名了训练营,随着翻译的愈发熟练,信心与日俱增。特别是当刚完成一篇翻译的时候,全然忘却了此前边查边翻的窘态,飘飘然认为我的作业是一篇无可挑剔的佳作(当然只有我这么认为)。现在看来,虽然进步是有的,但不及我想象的那么多,我错误预估了自身的实力。


每篇翻译只总结了一些新学的词汇和表达之后便丢弃一边,再回头去看练过的文章甚至像是新的文章一样从未出现在我的记忆当中,自然,这对翻译来讲极无成效。事后总结,学习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信心,过多(我是神!)或过少(我怎么这么菜)都不行,不能走向两种极端,而我不幸两种都经历了orz。用政治里的话讲,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度的原则。这样看来,我的个人经历简直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hh。


3、不要妄自菲薄

之后第三次三笔出分,不是仅一分之差般还可以自我安慰道“实力够了,只是缺了一点运气”,整整四分之差将我打回了原形。当蒙蔽双眼的膨胀消散后,瞬间清醒了许多,回顾此前的学习生涯,只剩下叹息和懊悔。我想重振旗鼓,想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是学习阶段的一次小测验,大头还在后头”,可要说不失望,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随后考研的失败再次加深了自身的挫败感。


我颓废了很久,或许是由于从未成功取得过战果,陷入了内耗和自我怀疑当中。怀疑是否由于自身悟性不行天赋不行,自己压根就不适合这条路,怀疑是否应该另谋出路就此打住,可又不想之前的付出白费。自身心猿意马带来的困扰和回报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常常侵袭着我,一边是迫切想取得成绩一边又是想及时止损心里打起退堂鼓,造成“既要,还要”的尴尬局面。


我深知情绪的压力是多大的压力,我也被轻飘飘的不合格所打败,对不少同学来讲,一场考试一分之差或许便是截然两种不同的结果,落到每个为此辛勤付出的人身上都是巨大的印章。阅卷老师有限的阅卷时间,不仅直接宣布了你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的努力是“徒劳”还是“有效”,还无声地评判着每个人。


每当想到这,我就想暗骂,去他妈的考试。在此我想说,在龙卷风里苦苦挣扎的人们,你们即便没有成功在风里盖起房子,能坚强站立不被吹倒也已经很棒了!所有为大大小小考试而奋不顾身的小伙伴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脚步不停的逐光者们,你们的未来都是光明的,量变必定引起质变。


4、切勿浮躁

这是我正在经历的第四种心态,我想借这个机会警示小伙伴们的同时也告诫自己。


相比之前的状态,目前变得更容易懈怠。对于久未收获成功的我来说,出成绩之前的心态是忐忑的,出成绩之后的心态是浮躁的。我是个容易沾沾自喜的人,这种浮躁的心情给目前的学习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困扰,我开始难以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当中,甚至学一会儿看一下手机学一会儿看一下手机,每次看手机,想着“ほんのちょっとだけから”,这种心情延伸到了微信群,我话变得多了起来,大家可能经常看到我在群里发癫(感谢老师包容)。


请大家以我为戒,稳住心态,继续扎扎实实地学习下去,切勿因短暂的胜利迷失方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一些不得不报的课程


有一些课程,始终贯彻着我的学习生涯,去年懵懵懂懂的从训练营开始,如风骚律师中的吉米无意中撞见了律所的图书室,我也借由训练营迈入学习翻译的正轨。再到今年的训练营为止,随后通过二笔,一年的时间里,我收获了许多,其中来自外界的助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我看来,瑞译的课程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如车之两轮,帮助每一个备考人行稳致远。瑞译的课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请允许我再叨唠几句,并分享一些个人不太成熟的“食用方法”(欢迎指教)。


1、翻译训练营

开课时间:每年4月-6月开考前一天


课程信息:一周三次翻译作业,当天布置作业,隔天会出参考译文和讨论帖,周末老师会上直播课进行总结,讲解译文,典型错误分析(极其喜欢改造人老师的公开处刑环节)


补充说明:当天晚上12点之前提交作业,便能得到老师点评。提交作业后,便能在作业贴里看到其他小伙伴们的作业,其中不乏一些高赞!优秀!译文!可以在参考译文公布之前结合自己译文对比分析,如一些摸不准的遣词造句,文章理解等等,简直是宝藏!每年也会有一些优秀的译文隐藏在作业堆里,这些大佬的译文质量出奇的高,需要小伙伴用心发现。今年的训练营有微博打卡活动,有很多瑞友会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学习笔记,不乏一些内容详尽条例清晰的笔记,我就每日坐等澄海大佬喂饭hh


2、冲刺班

开课时间:每年10月左右至考研前


课程信息:一周两次翻译作业,隔天发布译文。附加词汇,百科和大作文作业,周日为直播。


补充说明:当天提交作业便能得到老师点评一份。同翻译训练营,大作文也能看到其他小伙伴的作业,去年最后一节直播课老师还给大家加油打气,话疗。


3、暑假强化班

开课时间:今年7月初至9月中旬


课程信息:强化课为今年的新增课程,一周两次翻译作业,同样隔天发布参考译文。最让人幸福感爆棚的是,今年每篇参考译文新增了强化笔记,还有每周自测,会回顾一周的译文测试你是否掌握新学的表达(简直是饭都喂到嘴里了)还会有日基练习,全面兼顾。


补充说明:同样有课程点评,不过今年精修班融合进了强化班中,相比往年的一个月,这次精修整整持续两月有余。不过由于精修名额有限,大伙儿需要拼手速抢,作为LOL八年骨灰级玩家幸运地抢到了前两次。


这里要特别感谢超温柔的如月老师,每篇译文满满的批注指导,帮助我对比相近的词与词的差异,扩展更准确的表达方式,还指出了不少一直被我错误使用的,可以说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表达,我庆幸这些错误未来不会出现在考场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四、后记


我是一个晚慧的人,大学期间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不清楚所学专业毕业后能干什么(请小伙伴们引以为戒),当有些大佬在校就通过了二笔三笔时,我可能还在网吧通宵,大学四年时光完全是摸鱼虚度的,只想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干什么,按部就班地走。


大学时期学日语自然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常常因为悔恨而报复性学习一把,心里稍微好受便开始摸鱼,如此反复。自然可知,结果不会陪我演戏,直到毕业时还未通过N1,期间的两次三笔皆以失败告终(首考三笔时我甚至N2都没过,就去陪跑了)。我给我大学学习生涯的评价就是“做足样子,听天由命”。


毕业之后直接参加了工作,曾想以工作为重,一度放弃了翻译,想用N1证书为自己日语学习生涯画个句号,期间侥幸N1低分飘过。后来又出于对现状的不满,也有来自身边朋友的影响(19年从长沙跑去武汉考CATTI的四小只,同样都是非日专,一位赴名大深造,两位硕士就读国内知名外国语大学,最后一位一无是处,没错就是我),也想改变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便决定重拾翻译。


我似乎已经习惯了颗粒无收的状态,之后第三次考三笔再次失败,考研失利,今年CATTI杯初赛就被刷。近几年除了N1考试,其余大大小小的考试皆折戟。后来,幸亏知契神及时点醒,我才幡然悔悟,我真的努力了吗。我不否认过去所做的付出,只不过这些付出还达不到可称为努力的程度。



五、一些感谢

所幸的是每年CATTI成绩都是在进步的,离合格分数线差距一点点的在缩小,第三次已经离合格分数线所剩无几,于是今年大胆地报名了二笔,侥幸合格(可能有我前三次考试经历加持在,脑补出一副画面,考官一看我卷子:超怎么又是这家伙,算了给他合格吧我不想再见到他)hh。


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今年CATTI杯初赛就被刷时唯斯老师的安慰(我当时心态真的崩了,考啥啥不行),以及坚定了我做某件事的决心。


还有如月老师的悉心指导,老王多年来的扶持和鼓励,知契的及时点醒,还有阿馨,emi,阿废,声弟等很多优秀又努力的小伙伴,是他们的存在,让我坚定了追逐的脚步,不至自甘堕落。还有来自作业点评里老师的一次次鼓励,支撑着我,在我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又一次次给予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


最后,我想引用JOJO的奇妙冒险里杰洛・齐贝林的一句话:


遠回りこそが俺の最短の道だ!


如果不巧你现在正在走弯路,我想说,一切的弯路,都不会白费,都将在你日后成功时显露出它的意义,即使有时候做的不尽如人意,也没有关系,因为其中一些要实现,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方式,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保持努力,耐心蛰伏,等待幸运的一刻来临。


END


非日专生,三战三笔失败,转战二笔一发合格|2022年CATTI备考经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