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辩疑

2023-03-20 21:50 作者:末知现象解题组  | 我要投稿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生物,“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便无争议,我会安享“万物中心”的体验,没有丝毫犹豫。当生命开始有繁殖行为,便是混乱发生之时,二个同时存在生物体彼此审视对方,也许会陷入谁是“我”的迷茫,那一刻双方都有疑惑在心中泛起,难道这个世界不是仅属于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


生命旺盛的繁殖意图,显然和恐惧被“死亡”切断延续有关。看的出来,它们生生不息是在守卫永恒,那么既然注定不灭,何不永生?


一、 死亡的由来


永生是生命方案的初始设定,如果个体永生,所谓“繁殖功能”就没有必要出现,也就没有生物群体一说,这个世界便只有一个生物,意识谨守唯一性。死亡环节的意外出现,主要有二个原因。


1、自然不可抗力不支持个体永生


倘若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生物,“孤独的个体”必须有超强适应性,因为它要独自面对火山、地震、水患、温压骤变等等一系列大自然不可抗力,情景难以想象。


作为一种性状不稳定化学合成物,生物体相对脆弱,靠观察力避险难免有疏漏,即使进化出机甲外壳,极端环境下意外也会随时发生。不确定性太多,一旦个体遭遇不测出现死亡,不止永生守不住,连带着整个生命现象也将随之永远消失。即使“宇宙系统”锲而不舍,执意创造生命,也会创造一个被消灭一个,死亡就是这么炼成。


既然“死亡”不可遏制,能不能将“死亡环节”预置到生命方案中,同时附加“繁殖行为”对它的不灭企图进行补偿?在和恶劣环境艰难博弈中,自然系统终于认清现实,不再拘泥于个体不灭的初始方案,转而为谋求可持续寻找更加灵活方式。经过无数次失败,在解决一系列重大原理和工程学难题后,生物构造突变出“自我复制组件”,成功诞出同类体。


2、“死亡设定”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


事实上生物器官组织一旦成长定型,便很难再做大幅度结构调整,那么来一次系统重做,无疑可以更加彻底地进行全面改进。也许我们应该这么理解,用死亡中断个体存在,代之以新的生命体,其实是一次硬件替换外带软件刷新,生命现象因此抛弃落后构造,以便在一个重新建立平台上搭建更加先进的进化构思。


死亡和新生穿插进行,变形虫才能成为脊椎动物,遗传信息迭代优化,其实是在快速纠错。推动进化的邪恶力量设定了一个过高目标值,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它都觉得慢,以至于死亡成为进化的刚需。


生命现象以“群体不灭”取代“个体不灭”,显然是充分考虑到存续过程中外在和内在的变因。相比个体永生而言,生物死亡加繁殖的延续模式显著增加了不灭的可操作性。其实以什么方式保持生命不间断并不重要,更大的难题是“意识起源以及自然系统创造生命的动机”。


二、自然的意图


我们如果划个圈把宇宙中“有关联部分”框选出来,视其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物理系统”,很多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也许便有了答案。该“宇宙系统”应该对发生在其范围内现象负责,无论后续演化有多么荒谬,都应该是系统本身蓄意所为。如此锁定思路,才能放下成见,接受一个显而易见事实 ----“自然系统创造生命”。


智慧只能被智慧创造,宇宙系统作为一个简单通透的纯物理结构,不太可能会产生创造生命意图。谁创造了生命?在长期受宗教糜烂思想影响社会中,“神”永远是“意识形态提供者”,这个虚妄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很难突破思维定式,“自然本身”始终都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近代科学强势崛起,大众慢慢接受新晋主张,很多人相信没有证据支持“神”的存在。既然排除怪力乱神,为什么我们不能考虑“自然本身智慧化”,将生命起源归咎于自然的嬗变?


从生物繁荣看宇宙构成,这个世界广泛存在精神层面因素。所谓“自我意识”,也许原本就是一切可自持“物理系统”隐藏属性。鸿蒙年代某个“天体系统”长期有序运行,系统逻辑递进推动精神层面积累达到一定丰度,纯粹的物理系统似乎也有可能被激活系统属性,出现意识萌芽。


宇宙系统“自我意识”被启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代医学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它们无一例外会出现“认知自我、控制自我”的意识倾向。在对“自我界限”的认定阶段,系统会大量释放“知觉”意图,产生控制自体的精神需求。正是由此而来,“宇宙”开启了它的智慧化,最终形成包含“自我意识、知觉、第一人称视角……”等一连串知觉要素在内的整套“精神体系”!


宇宙虚空里那一点不着边际的精神构思,显然要借助更具象化物质实体才能获得彰显。“宇宙系统”创造生命的目的极有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承载它“精神体系”的物理化载体”。


但严格来说,创造生命只是自然智慧化过程中一次不太成功尝试,宇宙系统获得了一个能够搭载它“第一人称视角精神体系”的生物学平台,借助这个生物平台,略懂物理,初涉太空,得到对自然有限局部的认知,但是它不太可能凭借生命现象完成了解宇宙系统全局,实现系统自主可控的终极目标,生命环节只是一个宏大愿景的开始,“自然精神体系”的目标载体是自然系统本身,并非生命。


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一个生命,“多生物共生”现象是既定秩序搅局者,它带来一个很有迷惑性问题:我们为什么都有“第一人称视角”?


三、我们为什么都有“第一人称视角”


回顾自然演化漫长过程,宇宙系统在某个时点发展出一套混合了“知觉、意识、第一人称视角……”等因素在内的“精神体系”,这是自然演化一次质变。生命作为“自然精神体系”的载体,它要竭尽所能保持载体的可持续,因此最终选择死亡加繁殖的延续方式,但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有二个以上生物同框现象。事实表明“多生物共生”是实现生命不灭唯一的可行途径。“意识唯一性”需要突破,宇宙系统显然要向所有生物开放它的“精神体系模板”,才能实现“共生”企图。


我们为什么都有第一人称视角,因为我们共享了宇宙系统创造的“知觉模板”,同时获得了“万物中心体感、第一人称视角感受……”。通道一旦打开,生物便无限泛滥向四处侵彻,迄今为止仅灵长类人科动物就超过80亿之众,从此这个世界不再只有我,而有了我们。


即使对生命系统开发程序做正向梳理,此事也颇为蹊跷,如果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有健全的精神构造和独立视角,宇宙系统原生的那个“精神体系”和视角又去了哪里?


四、谁是第一人称视角


对一切事物而言,“宇宙系统以及它勃发的知觉体系”都是唯一的存在,“自然意识唯一性”原则不可动摇。宇宙本体“知觉体系”此刻正被搭载于某个生物之上,自然体系便是通过这个生物的知觉架构获得对宇宙状况的实时认知,我们其实都活在某个生物的“知觉”中,“第一人称视角”专属于宇宙本体,“我”有唯一性,我的意识即自然本身的意识体系。


某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个二元化宇宙,世界的一部分叫自然,另一部分便是“我”。“我”一直都在,永远有一个生物成为“我的意识”载体,这是生命保持不灭的全部意义。亿万年来,“我”与众多伴行者们在失败里挣扎,在成功中喜悦,似乎不分彼此。


还有很多奥秘等待被发现,但生命秘密不再是,我们生活在二元的宇宙体制中,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那么我是“我”吗? 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辩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