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抗孤独需要肤浅朋友,不要什么精神之交(文字版)

2023-07-18 00:25 作者:swansfanatica  | 我要投稿

*略有删改 欢迎纠错 *BV1vV4y1b76v


你好啊~这期跟大家聊聊孤独和友谊。


Intro:《重启人生》

因为前两天看完了一部日剧,叫重启人生,太好看了!!!!很想推荐给大家。其实大家早就看过了是吧,只有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我经常跟朋友推荐一个东西太好看了,朋友都会说:哎这个已经过气了,而且之前给你推荐过,你当时说我不看。我这个人年纪不算小,有时候还挺叛逆的。这个剧确实不错,轻松快乐,内心一团灰烬的中年人,竟然有点小感动。剧里面有三个女生,她们是一起长大的,她们只要在一起就叽里呱啦,非常八卦,喜欢说点别人无关痛痒的闲话,但是我特别喜欢她们三在一起的戏份,主要她们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一种非常朴素的、纯粹的友谊,我甚至有种想要加入她们的冲动。这个剧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人生可以重来,也可以选择重新投胎,但很容易投成海胆、海蟑螂之类的,所以主角每次都选择重启人生,就好像玩游戏的时候被打死了重新开始一样;人会带着上辈子的回忆,所以其实你心理上的年龄是越来越大的。每次重来,活着的目的性会变得越来越明确,会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意义,去经营人生。也正是因为太明确了,所以一切跟我们目的无关的叙事都被我们丢掉了,比如友情就会被丢掉。就好像我们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第二次玩的时候和第一次就不一样——第一次玩的时候那些额外的剧情、犯的错误在第二次全都被你完美地规避了。你的目的很精准,通关速度很快,但是你的探索、意外、惊喜、痛苦、反思全都没有了。游戏中的角色是没有人生的荒诞性和偶然性的,你感到自己是最清晰的存在,你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如上帝般的存在——一切都在掌控中,选择你觉得有用的人和事,利用他们直达目的,那些无用的情感全部被丢弃了,你不需要他们了,你只身一人走向茫茫荒野的打怪路。一个毫无意义的村口卖垃圾的NPC,你理都不想理他,而你在第一次玩的时候还跟这个NPC聊了一个小时,把他当做灵魂般的友人;但现在你知道,他是个完全给不了你高级装备的无用村民,直接忽视他了,浪费你的时间。你是孤独的荒野游侠,只有终极的boss才是你最后的归宿,才是你寻找的同路人,且唯一的同路人,但你们却要以杀死对方为目的,最终你无比孤独在他的尸体旁突然想起村口卖垃圾的NPC,过去他总是对你说:嗨,年轻人,这个世界上有你永远无法战胜的恶魔——永远——他刻意强调了一下“永远”,用很蠢的表情,但那时候你没有直接反驳他:废物,你就是为了打败恶魔才下载的游戏,而且你选择了最低难度,你没有这么说,你选择了友谊,接着他给了你一个浪费时间的任务:帮他去村子外面抓三只鸡,因为他的房子破了。逻辑很奇怪,但是不影响你跟他对话的真诚,直到你站在大恶魔尸体旁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好无聊啊,你竟然连一个认真对话的朋友都没有,你活着未免太目的了,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体验人生变成了一个设定好的任务,在你面前是一条笔直的路,没有偶然,没有探索。人不是存在的“人”,是工具的“人”,你活着未免太孤独了,这一路你毫不快乐。

*该段将视频中的第一人称“我”改为了第二人称“你”

 

接下来聊聊现代人的孤独性

人越活目的性就会越强,随着年龄所有的行动轨迹也会越来越明确,走的路也会越来越笔直,尽量直达目的,于是我们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找不到纯粹的友谊。我们埋怨心灵上没有相通的人,但其实是我们太过匆忙,也越来越缺乏真诚,既不愿意主动走向别人(觉得太劳累了),也不想别人走近自己(觉得你要反馈),只留下了一种最基础的生产的关系。我前段日子还看了一个新闻(不评判其对错):一个高中生毕业后立马把同学全都删了,他就像是游戏玩到了最后再玩时只想留有用的,然后发现一个有用的都没有,那就把游戏删了。我肯定不建议这样,因为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是你后来才一点点发现的。很多人都会觉得学校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对立的关系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所以学生大多孤独,尤其学习好的一二三名之间,关系应该是非常冷漠,反而后三名倒是广交好友,一起翻墙被抓非常感人,于是建立了一种革命的友谊。(开玩笑的啊,不至于啊,前三名也是有非常稳固的友谊的。)学生时期的友谊其实是最纯粹的,长大后我们变得越来越目的了,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毕业后一个稍微要好的玩伴都没有,全都视其为敌人,那你得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过于个性了,我这用了个性这个词。也许有一天你还会把大学同学都删了,然后把第一份工作的同事全都删了,到一定的年龄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莫大的孤独里。

今天我们老说自己感到孤独,我觉得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描述的这种孤独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年轻人的孤独性主要来自个性,跟自我纳入集体后的那种不协调格格不入有关。舒本华说,人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这个庸俗不是一种否定色彩,简单理解成:一旦纳入一个集体、纳入一种标准、纳入一个规则必然要交付一部分过去的个性,必定要向这个群体做出妥协和让步,必定要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获得在群体里面的资格,获得一种认同,这种认同也是对自己的认同。那么这个让步的过程,就是庸俗化的过程。尤其今天,个体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了,于是在个性的自我中,“我”越觉得集体的共性是庸俗的,就越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大家都在做某一件事:都在考研、都在努力赚钱、都在想办法买房子、都在谈论价值,那你就得加入其中,即使你的个性里面可能并不擅长于此,但是如果你坚持个性就会被从集体中驱逐出来。个性的“我”生来注定是孤独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于是心灵上才会感到一种孤独寂寞。本质上,没有一个灵魂可以和另外一个相通,也没有一种关系是绝对平等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上有所求,所以选择了降低自己或抬高对方,允许自己的主体性被侵犯,这样才会找到同路人,才会感到不孤独。


中年人的孤独感并不是简单的个性的压抑了,他们已无暇顾及这些,而是过于冷漠的一种关系、过于明确的社会意义。当然绝大多数中年人,其实意识不到什么所谓的孤独感了,你会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一辈子并没有所谓的朋友,他们只保持着一种基础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之上才有了婚姻、友情等其他关系。而婚姻关系会被大家强加太多的可能,因为大家把它看得太重了,太依赖于它了——首先要是一种生产协作,其次是物质上的补偿,还要兼顾多种情感需求:爱情、友情、亲情,事实上它们很难在一个对象身上实现,它应该是分散在几种关系上的,但是我们把家庭的关系当做是最为牢固的一种社会的关系,所以你对它的要求总是超过它本来可以给予的。于是也有部分人认为婚姻的关系才是最孤独的。大多数人对抗孤独会选择组建家庭,至少能解决独处的这种无聊吧,而更复杂的孤独性是关于心灵层面的,但在家庭关系里面大部分时候它最终都是被忽略掉的。一个丈夫一个妻子跟别人说:“我好孤独”,这话听上去就不太正经。年轻的时候对独处的孤独其实并不强烈害怕,虽然大家提得很多,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到强烈的害怕。年轻时还没到时候,因为个性还在和类本质做斗争,无非就是单身时有时候羡慕别人有对象、有朋友,自己只能孤苦伶仃地看剧、玩游戏,每到节假日尤其是那种伤感的节日时,就会想:我好孤独,这些都是可以被解救的一种孤独。而那些无法解救的孤独性是关于“我”和“世界”的,但是这又过于心灵了,那是虚无感带来的孤独性。

中年人虽然处在人群中,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但是依然会感到没有一个精神上的对象,大家的主体都是被异化的,大家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物化的。随着时间就会对生活的本质充满着一种质疑,于是一种强烈的疲劳感和孤独感作用在身上,觉得一切关系好像都不真诚了,会想要逃避它。有个电影讲了一个法国人丢掉了生活里面的一切的关系,躲进了西伯利亚的森林里面,过一种最低标准的生活(有点像瓦尔登湖),他觉得自己终于获得了一种自由,但事实上他依然没有逃脱,仅仅是抛弃了换种方式就不能生存的那种旧观念,我记住这部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话,这个观念在我身上也非常坚定,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抛弃它,不是不敢,是我没有找到一个替代它的方式,所以我有时候常常觉得自己是非常庸俗的。


老年人的孤独性呢我不了解,大概是一种强烈的害怕被遗忘吧。这可能就是孤独的最早的起源。


人的孤独性来源于个体与群体脱离后的一种不安全感。起初,当你在一个群体里面被驱逐出去时,你会因为这种不安全感感到孤独,如今它不再是那种单纯的那种不安全感了,而是感到自己不再理解世界、不再掌握世界,像一头年迈的狮子被狮群驱赶遗忘,而回忆是如此的孤独。这么一想,我确实觉得家庭对人的意义在某些程度上真的是无比重要的,虽然它注定充满着奉献和压抑。

 

所以无论是什么意义上的孤独性,我们都需要朋友,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最重要的关系,德谟克利特就说地更加难听了: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他就不配活着。友谊是人与人关系里面最为奇妙的一种存在。大多社会关系都是一种契约性质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法律的或者道德的,唯有朋友关系是保留了部分个性的,所以我们才说朋友是寻找精神上伙伴的一个过程,因为个性的存在所以友谊是不向庸俗妥协的,这是对友谊的一种非常伟大的包装。但事实上我们的友谊不必上升到这么复杂的一个程度,那样的友谊实在是有点像哲学家和诗人们的友谊了。两个哲学家也未必能相处的很好,虽然他们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他们都不会向对方弃降——萨特和加缪相见恨晚,恨不得当天晚上都睡到一起了,但是没多久两个人相互多看对方一眼都闹心。我自己的感受是,在不同的年龄上对朋友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以前喜欢那种所谓对谈的朋友,虽然上升不了什么精神灵魂但是最起码听得懂。那大家常说两个人能交流,是不是就是灵魂的相遇呢?不是的,那可能仅仅是两个人境遇相似、知识结构相似或者在审美上有一种吸引,一个人听得懂另外一个人在说什么而已(对不起我不该用“而已”,能够这样已经很难了),但这样的两个人他们会误以为语言上的对谈能够支撑友谊,但语言除了描述心灵、描述一种相似、描述同感,它还强调批判,后者往往容易毁了纯粹的快乐,让人更加孤独。所以不是说灵魂上能沟通就一定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友谊,或者说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友谊,但并不是生活里面我们必须的且迫切需要的。那更像是找到了一个孤独的伙伴,而友谊本身也是要走进生活里面的细碎。友谊有点婚姻里的爱情的那种情感的意思在,但它不会那么地侵犯各自的私密。我现在反而更希望一种纯粹的、极简的友谊,一种快乐的朋友,一种允许相互愉悦的朋友,一种可以一起说别人坏话的朋友——它不是那种寻求精神世界相通的或者并不是非得如此,它可能是生活化的。这样的一些朋友居多就很好了,不要苛刻地走向精神上,那并不会使人快乐,甚至也不能对抗孤独,只有那些“肤浅”的朋友(这个肤浅是加双引号的)才能让人放松,才能让本就很劳累的生活获得解压。反而我现在的朋友都是一起说“坏话”的朋友(这个坏话也是加引号的),是一种有限度、有底线地发发牢骚,不是诋毁别人。


其实我们都会在背后说点别人的闲话,送大家一句八字真言: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从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德谟克利特又一本正经地说:人即使在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但是他自己可没少说坏话。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压抑了,每天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需要一种轻松的、说坏话的一种气场,这样才能让自己不那么压抑。比如好朋友下班约饭有时候就是为了说说公司里面的一些坏话领导的坏话。我以前其实也是一张严肃脸,非常不喜欢八卦,这样其实是有点压抑的,我一个人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偷听到旁边桌的人叽叽喳喳在说八卦坏话时就会从心底呵呵笑一下表示不屑,但现在但凡听到这样的“叽叽喳喳”就很想加入他们——“对对,就是这样的,我也觉得这个皇后娘娘被毒死的时候编剧没编好”、“我也觉得你们公司那个小陈骂领导是对的”。


上面我说到友谊需要被相互逾越的,现在很多人害怕相互逾越,太强调自我的领地但是又害怕孤独。事实上任何一种关系都是要相互侵犯的,只是程度而已。当然,如果是愚昧地侵犯别人而不允许别人逾越自己,那不是友谊而是统治,所以大家不要过于强调这种互不侵犯,那样会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另外因为共同敌人、共同的创伤建立的友谊也会很牢固,但很可能会始终处在一种不快乐中,你们要靠这种“仇恨”维持友谊,一旦其中一个人走出去了,另外一个人就会感到有一种背叛,但是这种友谊也是非常常见的,它和因利益关系而建立的友谊有一种相似性,都是靠其他的一些东西来维持的。所以可以一起说坏话的友谊战胜了孤独。


今天我们突然又回到了一种高道德的压抑感中去了,其实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其实它和社会的这种竞争、人和人的那种对立,尤其和经济的这个发展都是有关的,当经济往上走时,即使没有获得很多的东西,大家会有一种信心、一种希望支撑着你,使得人和人之间更加得友好,文化和文化之间也更加得包容,反之人就会充满着敌意,道德上就会有一种高压。讲实话我觉得像我这代人,在我年轻的时候,那时候的文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包容的,大家也是更加有活力的,我的意思是说,今天大家不用时时刻刻强调这种高压的道德感,有时候轻松点。道理其实谁都懂,道德上大多数人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我相信看我视频的人道德上不会低到哪里去,允许自己人性里一点小小的黑暗偶尔露一下头出来一下玩一下,然后马上收回去,无伤大雅。

 

最后,孤独不可耻,友谊万岁。


对抗孤独需要肤浅朋友,不要什么精神之交(文字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