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史话]清末民国海军重建史简述(1)(1895-1900)

2022-04-01 10:23 作者:怂出太阳系  | 我要投稿

       在甲午战争的那一期文章中开了个坑,说要讲一讲甲午战争覆灭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海军建设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海军的整体状况如何。那么就重新填上这个坑吧。

       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意大利,土耳其,重新倒退回东方大陆,时间也倒退回19世纪末,此时,清政府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是已经不复存在了,清政府撤消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大量海军将领和海员也被开缺回籍,海军建制几乎废弛,海军经费也挪作他用。中国的海岸线仅仅剩下船舰装备人员素质都极差的南洋海军,无力捍卫原本拥有的黄海、渤海制海权,只能用于对内维护治安,防范海盗,叱咤一时的晚清海军走入了低谷。但中国的海岸线面临着的威胁是无法视而不见的,所以,清政府的有识之士在甲午海战后,痛定思痛。决心重新建设海军。

(1)初建困局和艰难开始

         建设海军绝非易事,俗话说,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建设海军是一个回报不一定大,但周期一定很长的苦活,像一些股票一样,需要长期投入才有回报。李鸿章在建设北洋舰队时,前前后后也花了几乎毕生的精力去探索,何况世界海军发展迅速,如果想发展海军,没钱没人没政策没船没良港,都不行,特别是在19世纪末,西方已经点开了万吨无畏舰的科技树,海军科技的发展是一天比一天快,想重建与当时北洋舰队相当的海军,只会更难,而不会更简单。

       在当时的清廷朝野上下,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海军的争论,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有鉴于国家时事艰危,于7月颁发《改革谕旨》,向各地将军督抚寻求改革的方法。在各地将军督抚的回执中,针对重建海军问题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新任北洋大臣王文韶为首的大部分官员认为“目前不必遽复海军,不必遽办铁甲兵轮。”建议清政府“惟有整理水师武备各学堂,简选训习,以储将才;严饬各练船认真操巡,以娴兵备;俟财力稍裕。即行渐次扩充。”将重心放在培养海军人才,徐复海军。

北洋大臣王文韶(1830-1908)

       而张之洞则认为当从速建设海军,其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疾呼“今日御敌大端,惟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沿海七八千里,防不胜防,守不胜守……故今日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气两者本质上虽都有着重建海军的共识,但重点却不尽相同,刘坤一等认为甲午战后清政府财力有限,重建海军所需的巨款一时间无法承受,只有先广泛储存人才,方为上策;相比之下张之洞的观点就非常激进了,张之洞认为面对海疆危局,只有排除万难迅速重建强大海军,才能保境安民。[1]

          

晚清洋务派名臣张之洞(1837-1909)


          然而1895年,原北洋海军的军港旅顺,威海卫等依旧在日军的控制下,短期内兴复海军的愿望并不现实,待清政府缴纳赔款后,1895年底到1896年日军撤出,海军建设的提案才得以实际上重新提上日程。

       北洋大臣王文韶考察旅顺之后,认为“旅顺东西两岸,炮台十一座,大连湾炮台六座,各台损毁甚多,其药库兵房均被拆毁。各台原设大小钢炮七十余尊,全数毁失无存。经估算,修复各台约需银二十万两……添置各项炮位,总非银两百万两不办……加以各项船艇粗具规模,亦非二三千万不可”耗费资金巨大,只能“逐渐经营,不求速效……北洋海防分别整顿布置、冀渐扩充。”

       清政府在得到王文韶的报告之后,深知经费人员船舰,均存在极大的困难,决心以从缓建设海军的方针重建北洋海军,先是调遣南洋舰队的“开济”“寰泰”“镜清”“南瑞”四舰,以及福建水师的“福靖”舰前往旅顺,接收旅顺等船坞,拱卫北洋,又集中精力在船舰的添设以及人才的培养上,掀起了甲午战后建设海军的浪潮。[1]

(2)国外购舰

       清政府确立重建海军的计划之后,随即电谕许景澄向德国问询新式船舰“重立海军以铁甲舰为根本。前造镇、定两舰,共银三百二十六万"。今若在德厂订造最坚利之船需费若干?”“如有现成上等船出售者,一并查奏”后经多方对比,清政府于1896年陆续向英德两国订造“海天”“海圻”“海筹”“海容”“海琛”五艘巡洋舰,这5艘船舰构成了清末海军的主力,其中“海天”“海圻”更是仿照甲午战时的日军旗舰“吉野”号订造的,是清末海军能从外国得到的最大型的船舰。

海圻号巡洋舰在英国试航,这艘战舰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名舰,其舰上有203mm口径的大炮,这在西方仅仅是一艘普通的防护巡洋舰,排水量不过千吨,但对于中国已经是”大炮巨舰“了
海天号巡洋舰
海筹号,海容号,海琛号,三艘为同级舰

       不过可惜的是,海天号1904年在江苏不幸触礁沉没,对本就孱弱的中国海军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之后又从德国订造4艘鱼雷艇“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并于1898年驶入中国。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陆续从国外接收了一些战前战时订购的小型船舰,这些船舰因甲午战争时期的对华禁售令,没能在战时发挥作用,如1894年从德国订造而来的“辰”“宿”“列”“张”四艘鱼雷艇,还有从英国订造的“飞鹰”“飞霆”驱逐舰。[1]

        初创的海军已经具备一定的近海防御作战实力,也是清政府手头的财政和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能做到的极致了。

飞鹰号驱逐舰
英国伟德船厂(J.Samuel White and Company)建造的驱逐舰验证舰“海蛇”(Sea Serpent)号,即后来被中国订购的”飞霆号“

  (3)整顿福州船政局,国产战舰的尝试   

           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造舰企业,曾制造出国产铁甲舰——平远号,还有铁协木壳战舰”扬武号“,但甲午战后,海军需求不足,船政也遭到巨大打击,边宝泉调查后认为“船政之设,经营30年,麋帟至千百万,纲举目张,规模毕具,只以财力短绌,因陋就简,积习日深”,必须“及时整顿,设法扩充。”

      为此,边宝泉提出具体意见:更新机器设备,制造新式兵舰;物料宜在内地采办;认真造就人才;通筹经费;改变体制,派大员专管船政。

       为此,福州船政拓宽经营业务,以求节省经费和获取利润。例如开采古田铁矿和建安黎山煤矿,甚至想铸造铜元,设立了铜元局,但情况并未明显好转,铜元局贪腐成凤,机器设备依然不达标,生产的残次品多,铜元不可避免地产生投机行为,大铸铜元造成通货膨胀,币价大跌,进而亏损。

       除此之外,福州船政招募洋人来指导船舶建设完成了新式鱼雷快舰“建威” “建安”号的制造。1897年,时任船政大臣裕禄与法国的船舶军工人员杜业尔约定在3年内建造新式舰船3艘,样式均按当时最先进的法国舰船进行仿造,经过因缺少经费而长时间的交涉之后,裕禄“因即察度情形。与杜业尔商定。先行筹造六千五百匹力鱼雷快舰两条。奏奉允准修造在案”最终改为建造两艘快舰,即“建威”“建安”两艘驱逐舰。这两艘驱逐舰,是福州船政局历史上功率和时速最大的船舰,“专为战船只用,其式与北洋海筹等舰相仿…。后因为杜业尔实为法国为控制清廷船舶工业的野心的代表,且他因无视清廷的需求,被解雇之后,福州船政局再也没能违造什么像样的船舰,杜业尔对这两艘驱逐舰的功劳可见一斑。

建安号驱逐舰
船政船坞中的”建威“号

       清政府在短期内置办的舰艇,已经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但限于财力,物力和人力,其水平也仅仅能满足近岸防御的需求,不过,在随后的事件里,清政府初创的海军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培养人才

         船是有了,但没人开也不行,彼时,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损失了大量珍贵的海军人才,邓世昌,林泰曾,林永升等海军将领壮烈牺牲,因此,人才也成为了海军建设的难题,

         1899年,清政府决定任命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为统领,统率北洋,并以原北洋海军副将萨镇冰为帮统领,这是北洋舰队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幸存将领,清政府要求二人“选择朴实勇敢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之基。”后又经袁世凯保荐,清政府相继开复原北洋海军署精练右营幽蓟、后军中营都司蓝建枢,原北洋海军前署左翼中营游记、本营都司何品璋,原北洋海军前三品衔补用守备程璧光,原北洋海军前调署后军中营都司、右翼左营都司林文彬,原北洋海军借补提标中军参将严洪道等人,命其到北洋任职。这些海军将领的开复,为后来海军的建设提供了经验,也使新北洋海军的指挥机构趋于完善。

       而第二部分则是招生海军学生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1897年3月,福州船政学堂开始恢复招生,船政前学堂和艺圃进行甲午战后第一次招生考试,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近代的教育,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海军学校这种新事物已经不排斥,出现了大量有功名心的知识分子报考,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也相继恢复招生,其在学制、学习科目都有所变化。同年,经裕禄上奏,清政府向欧洲派遣了第四批海军学生留学,虽然由于经费限制,只向欧美派遣了7名留学生,但此举又一次打开了留学欧美学习的桥梁。为之后的海军留学起了一个开端的作用。

水师学堂的珍贵历史照片,当时海军学校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海军留学生身穿西式军服(清末民初)

(5)三门湾,海军不惧威慑,成功捍卫主权

          清政府从北洋战败后对海军的投入,也收获了一定的回报,其案例就是通过外交和海军武力结合的手段,成功捍卫了自己的权益。

          1899年,新兴的殖民国家意大利看到列强瓜分大清国起劲,也想来大清国分一杯羹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2月,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迪讷(Renato de Martino)奉外交部部长卡瓦内罗(Callevaro)之命,向清政府总理衙门递交照会,正式要求租借三门湾为其海军基地。马迪讷态度傲慢,声称此举是奉意廷之命。并声称意大利是欧洲六大国之一,中国既然已经许权利于五国,也应以同等的权利许于意大利。因此意大利提出租借三门湾以及入湾处的三个小岛,面积与德国在山东租借的胶州一样大。

        清政府早就清楚意大利在列强中实力最弱。 [而当意大利递交租借三门湾要求时,总理衙门因事先已得法国通气,早有准备,不但没有应允,甚至连照会都没拆看,原封不动就退回给马迪讷了。马迪讷为此勃然大怒,以为此举有违外交惯例,有损意使颜面,是开罪于意大利。英、德两国也出面居中调解,清政府遂一面将照会索回拆阅,一面电令驻英公使向意大利外交部道歉。

      马迪讷认为清政府素来软弱可欺,一经恫吓,定会屈从。因此玩起“炮舰外交”,派三艘军舰驶入三门湾狮子口海面游弋,进行勘测和示威活动。总理衙门闻讯后,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表示抗议,再次严辞拒绝了其无理要求。意大利政府自恃有武力为后盾,态度强硬,给马迪讷发来电报,指令他向清政府递交最后通牒,限令四日内答应其租借要求并遵照执行,否则其舰队将攻取三门湾。

       在甲午战争遭重创的清朝海军也重新出动,1899年10月,清政府命令北洋水军统领叶祖珪率舰南下,如果意大利舰队入侵,立即予以痛击。水师上下士气高昂,主力巡洋舰海天号管带刘冠雄表示:“义(意)人远涉重洋,主客异势,劳逸殊形,况我有海天、海容、海筹、海琛等舰,尚堪一战。” 

        清政府面对意大利的租借要求,一反常态,认为既然“衅自彼开”,则“与其动辄忍让,不如力与争执” 甚至不惜与之一战。这种强硬态度在过去清政府与列强的交涉中是不曾有过的,特别是甲午战败以后。究其原因,首先是清廷了解意大利的底细,因此有必胜的信心,认为“一意大利不足虑也”。也有防止列强进一步瓜分之意。

       但奇特的是,意大利要攻取三门湾的电报发出以后,国内民众群起反对,政局因此动荡不安。意大利鉴于事实上并未作好战争准备,而且考虑到一旦开战不一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会开罪列强,引来列强干预,故以索租一事尚需斟酌,又立即给马迪讷发来电报,要求他暂停最后通牒,一切从长计议。不想两份电报到达时间上出现了差错,要求暂缓行事的电报先到,而之前要求递交最后通牒的电报后到。马迪讷是个花花公子,根本无暇细看,就想当然地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3月10日把晚到的最后通牒递交给清政府。不料清政府在接到最后通牒后并未屈服,反而再次严辞拒绝。意大利政府闻知马迪讷违背政府旨意,擅自递交最后通牒,非常惊骇,立刻致电马迪讷,令其按照使馆章程具牍总理衙门,声明意大利并无强索之意,收回最后通牒。

         这种先最后通牒,又收回的,怕是只有意大利了吧,后来意大利在一二战中的表现,足以证明其在战场上的荒诞不是一次两次,虽然它也有不小的殖民地。

         但清廷事实上也没好到哪里去,三门湾事件助长了清廷的骄傲气焰,认为此为“中兴之兆”,所以后面也出现了可笑的“慈禧向十二国宣战”,以及惨烈的”庚子国难”,说明大清国所谓的“强盛”,只是表面功夫,内里其实已经虚弱不堪,崩溃,也是迟早的事了。


(6)结语

        甲午战后的海军建设,虽然磕磕绊绊,但也是近代中国海军发展的历史记忆,如今,我国的海军已经在踏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小酌青史,对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都大有裨益。


参考:甲午战后海军重建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栾欣

           图片文字来源:上述论文及百度

[军史话]清末民国海军重建史简述(1)(1895-190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