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先验唯心论体系】[总结&复习][导论]

2023-06-09 16:16 作者:我载B站上学w  | 我要投稿

我先闲话一分半钟,不想听的可以直接往后跳。这个视频和之前的不同点在于,我们不再完全按照书本的节奏和顺序来讲述书本内容、补全了一些存在但没讲明的意图和结构空白,并用一个连续而完整的逻辑把导论的所有概念和动机串联起来。整篇文章虽然达到大约4300字,但最终的效果应该是更加直观、更加通俗、更加易于理解的。这个视频会适合于所有人观看,而不是仅仅是愿意去深入了解的人观看。话虽如此,以个人的愿望,这种质量的文章本应该出现在【结构化精读】 开篇的【个人综述】部分的。但是因为确实水平有限,当时没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后来思来想去感觉那种程度的个人综述还是不够清晰,所以有了这个视频。在这个视频里,我虽然仍然会尽量使用谢林自身使用的术语,但为了便于理解肯定也会加上自己的措辞方式,所以会没有那么的原汁原味。如果想看谢林原汁原味的文本表达,可以看结构化精读的视频或者自己读。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梳理这篇导论的内容。在这个导论里,谢林围绕人的意识活动做出了一个简单的层级和类别的划分。然后呢通过这个划分出的结构,找到了先验哲学的位置。具体来说他在讲这样一件事情,首先最大的这个圈呢是人的理智活动,在人的理智活动中,谢林把它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个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一般科学活动,第二个是哲学活动,第三是艺术活动;至于除了这三个部分,谢林并没有说还有没有别的理智活动,比如他是怎么看待日常对话中的理智活动的。

具体来说,对于艺术活动呢,他只提了一嘴这是和哲学像呼应的,向外表达“无意识”的活动。相比之下,导论的主要内容在于辨析,科学活动和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哲学活动。对于自然科学呢,谢林说自然科学只管生产知识,他认为自然科学会根据对象,产生对象的解释,从而产生知识。并不去探讨知识活动中的主体(自我)、对象、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中介(表象)。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当中,虽然所有的知识都是被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自我加工而来的,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并不会把“人的自我”和“自我的表象”纳入探讨的范围,人们对自我和表象的态度是尽量剔除主观因素的回避态度。

而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就是当时的哲学,或者叫科学的科学(哲学也是科学),更基础的一种科学。哲学在这里就要解决知识的可靠性问题,把人的主观和表象作为一种必须被关注的要素纳入探讨之中。在这里,对于知识如何可靠这个问题,哲学当然会把“自我”、“对象”“表象”这三者纳入探讨当中。具体来说,当时的学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真东西在于主观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一致,而知识建立在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的一致之上”(这也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我现在明白谢林为什么要用这句话开篇了,应为这句话就好像他们当时的“哲学宣言”一样,他应该会觉得很帅。就好像中国宪法第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听着就很有气势。但是恕我直言,头两三遍看的时候根本不知所云。)好的我们回到正题,这句话简单的来说,“主客观的一致”是当时哲学具有的一种真理观。


这个观点要如何理解呢,当时的哲学家认为的知识的可靠性来源问题,和我们现在日常说的可靠性来源不是很类似。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怀疑某个具体的知识是否可靠,比如是否为谣言、是否经历了双盲实验、检查执行严格与否等等。而当时的哲学家,他们说的可靠性来源,是整个知识体系是否有根基的问题,更类似于100年后的那个“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他们想解决的是知识的体系是否会轰然倒塌的问题。那么,当时哲学家认为当时的知识体系最可能哪里会出问题呢,那就是关于我们的“主观表象”到底能不能如实反应“客观对象”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主观表象和客观对象根本不能达成一致,那相当于我们对外界对象产生的不是“认识”而是一些“随机的反应”,那一切不就乱了套了吗。所以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必须达成一致,这样我们才能有知识。而在这个语境下,哲学的任务就是去证明这种一致性,来确保知识的根基。

对于这种主客相符的证明有一种经典的错误思路,也是在谢林写书之前学界持有的思路,那就是一定要把其中一个东西(主观或者客观)设置为“更高级的”“前提的”和“本源的”,然后认为另一个东西始终是服务于另一个东西、依附于另一个东西的。第一队人马,《理论哲学》率先登场,理论哲学把客观东西也就是对象设定为前提,那他们要证明的就是我们的主观表象忠实的反映出了这个客观东西。第二队人马,《实践哲学》接踵而至,实践哲学把主观东西也就是表象设定为前提,那他们要证明的就是客观对象完全的顺从、依附了我们的主观表象。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虽然他们可能共享一些现实结论,比如说平行线永不相交、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实践哲学会认为知识是从对象身上产生的;而理论哲学会认为这些知识从我们内心产生的,是这个对象恰好符合于我们的内心。

对于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谢林把它们结合了一下,他认为,这两个立场加起来才是全部的答案。以前的两个哲学都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要假设”但“不要当真”。我们要做的是,假设其中一个是前提,而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在现实中就一定是前提。我们先假设其中一个是前提,完成一次证明;然后再假设另一个是前提,再完成一次证明。就好像分别从绳子的一段走向另一端,通过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们谁也不是谁的前提,谁也不比谁高级,他们是平等的。就是说,这本来就是一根绳子,这两件事就是一件事。通过这种方法,谢林仍然能完成我们最初的诉求——既完成主客一致的证明。对于谢林提出的思路里的两种假设,把客观东西假设为前提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而谢林要做的是补全另一半证明,他要完成“把主观东西假设为前提”的证明。


既然已经明白《先验哲学》的目标是什么了,接着我们来看谢林如何完成他的理论学说。谢林他始终明白,他的哲学目的之一是给知识奠基,所以他得从知识中来再回到知识中去。那么所有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在人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找到那些真正是知识的东西,找到“纯粹的知识”。得基于这样的纯粹知识,这样干净、准确的研究对象,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

所以谢林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要清扫知识中的杂质,得到纯粹知识。他说,“正如自然科学要清除一切主观因素一样,先验哲学要清除一切非主观的因素干扰他的纯粹知识”。这句话最初步的意思,是很好理解的,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正如情绪和欲望会推动人去做出错误判断,环境也会歪曲了人的内心,这样都会让被生产出来的知识产生差错。”这种意思,但不仅仅是这样。这里我们注意一下,谢林进一步偷偷拓展了概念范畴。他说要清除一切“非主观” 来得到“纯粹知识”。虽然前面的他在讨论主客一致,给人一种主客非此即彼的感觉,但是这里他用出非主观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再说客观东西。因为无论是主观东西还是客观东西,他们都是真的东西,但其实我们的认识中还有一些东西,不是真的东西、是一些类似于bug的东西。比如误会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无所谓主观还是客观。这种奇怪的东西,存在在我们的认识当中,它不是被主观有意为之的、也不是被客观影响生成的,它就那样发生了,存在在那里。谢林在寻找并设法排除这种东西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对象,叫做“成见”。谢林认为,成见是一种未加验证就无端出现在我们知识中的东西,我们应当在破除客观干扰的同时更要破除成见,来得到最纯粹的知识。

当我们在破除成见的路上披荆斩棘的时候,我们会遇到2个大boss,它们是2个非常顽固的成见,这两个成见过于的顽固以至于甚至可以被称为“信念”,它们就是“我存在”和 “那存在”(i am and there is)。对于这两个东西,我们既没法去质疑他,也没法去验证它。我们虽然在扫清成见的活动中找到了这两个观点,但此时此刻我们无法把“我存在”和“那存在”当做一种需要破除的成见。因为这两个成见既是知识的推论也是知识的前提。在前文我们知道了,“知识建立与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的一致之上”。这句话其实可以推论出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都是存在的,也就是我存在和那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认人可以有知识,那么就必须承认“我存在”和“那存在”。也就是说这两个顽固的成见,最开始的时候虽然以成见的面貌出现在谢林面前,但是当他对这两者成见加以考察之后,他发现这两者与其说是成见,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我们必须相信它们,我们的知识才能够可能。特别是“我存在”,这似乎是一切理智活动的前提,完全无法质疑;接着是“那存在”,这虽然也很顽固,但却是可以被质疑的。谢林猜测说,因为不可能有两个最基本的成见,所以他愿意相信,“那存在”就是“我存在”,正如主客一致一样。

如果我们接受了“我存在”和“那存在”这种信念,这个信念就会成为知识体系中,公理一样的东西,他会成为最初的知识,成为一切知识的原则。接着,谢林展示了这个原则的基本的使用方式。根据不同学说对于原则采取的态度,可以得到我们前文介绍的学科和流派的划分。(谢林本来是先有了对知识的原则的思考才有了前面的划分的,但是为了介绍的清晰,我把这部分提前了。)

接着谢林并没有更多直接介绍这个信念,而是介绍了他要如何研究这个信念。谢林提出了他的思路。他认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考察信念本身,但因为这些信念时常活跃在我们的“理智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我们的理智活动,对实在的经验作出分析,去得到一些关于这个原则的性质。于是在这里,谢林打算去发展出一套思维工具和知识体系,用于考察人的“理智活动”。在这种考察活动中,人既是考察的客体也是考察的主体;人需要一直思维,并一直感知自己的思维。谢林把这个行为称为“理智直观”,其实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语境中的“反思”和“精神分析”。

谢林对他的研究方式十分自豪。他认为,人无意识的接受信息的行为是一种直观行为(intuiting);人的有意识的去生产理智的行为是一种创造行为(producing)。当这“一种”活动(哲学思考)同时包含着“两个”行为时,哲学思考的对象就成为了独属于它的东西(新东西)。哲学活动是创造(producing)性的,是向内创造,以理智反应无意识的东西;与之相对的艺术活动则是向外创造,用作品反应无意识。

行文至此,这个导论就全部结束了。我们对先验哲学已经有了诸多的了解。我们明白了先验哲学视角下的外部知识体系是如何的;明白了先验哲学视角下的知识是一个如何的东西;也明白了先验哲学要如何开展研究。但是还有诸多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被说明,例如:我们真的可以持有“我存在” 和“那存在”这样的信念吗;在先验哲学的研究展开之后,对于这个公理一般、信念一般的原则,谢林会得到怎么样的研究成果呢?那么这一定是后面的章节需要讲到的东西。

【先验唯心论体系】[总结&复习][导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