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打开!当和别人意见不同时,如何科学地跳到“上帝视角”?【许小亮】


一、历史故事判断是否具有世界公民的思维能力
有人:“那很简陋如何能住?”
孔子:“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

•君子可以对其所住的地方进行教化,使其文明化
•有文明和野蛮相互对立的思维框架
➡️孔子要住的地方是野蛮的 孔子是文明的
•孔子去了就可以把当地改造成文明的地方

其他人:觉得当地文化和装饰不够精细雕琢
孔子:简陋=缺乏衷信笃实,认为当地也有君子,当地应该由那些君子教化,是想去认识当地的君子
孔子的用意:文明多元且平等
二、世界公民的相关认知 与 “盲点”
世界公民:寓居在这个世界的公民
寓居:生活、逗留在这个世界
世界:整体呈现的表象和面貌
公民:不意指特定身份(政治 法律 种族 文明)
首要任务: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公民=认知公民
世界整体= 在某个层次上,给我呈现。那么我就只能在某个层面获得了这个世界的知识,亦这个世界整体对我来说是不可知的,还有另外的人从另外的层面(表象/面貌)进行了解过/形成这个世界。

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形成“视差”➡️意识到“盲点”

三、每个人应该如何做
•形成新的视野(视差)
•认识更多主体
➡️形成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
➡️对自己理解的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
•需要接近、接纳他人、帮助他人
•见识不同意义上的视差
➡️不仅仅是法律和道德的问题
➡️还是认知问题
•开放边境 帮助难民
•拒绝难民→道德上可非议,认知上有大缺陷

Q:不断接近、靠近,会被同化吗?他们会被我们同化?
四、世界公民:接纳≠接受or同化
要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要把他人当做主体
主体坚信:非对象化 非客体化
五、世界公民的两个重要特质
②接近性: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只能是另一主体提供的 不是自身反思就能得来的
不问身份、地位、文化、种族、语言
例如:孔子✅

六、世界公民的三个阶段
1.明确自己的观点与视角(意识到)
2.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和判断
3.返回自身视角进行“反思”⬇️

➡️自己对他人有伦理责任(不只知识, 更是道德层面!
下一期:道德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