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
明天即2023.7.8,长安三万里上映,挺想去看的。众多原因,暑假错失,下学期事多,坐等线上。 写了几张关于李白的A4纸 六月末期末考结束,开始收集资料,包括且不局限于知网知乎哔哩哔哩tiktok油管。今晚结文,兴起,刷哔哩哔哩,看到某老师问答某抑郁症女孩子某问题,兴起,随起此文。怀民兄,你先睡今晚。 1.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文主义。当前某些学校,是不是真的是忽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人心理直接降维打击小朋友们的心理水平,我们是否愿意普通陶行知先生那般与小朋友们同高度对话呢? 2. 离校前,与室友α论述,当代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可能是自身没有信心照顾好他人照顾好下一代,不愿意他人承受自己这般痛苦不愿意下一代遭遇这般悲哀。也与α谈论,孩子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却没有同时接受实质性教育,这种落差又怎么填补呢?对家长进行一定家庭心理教育培训是否是应当的呢?想必是应该的。 3. 唐孟德本身自己开朗活泼,为此少有体会那种所谓的冰渊的零下刺骨。而后,读了几本书(包括且不局限于黄雀记房思琪人间失格挪威的森林心浮生六记),结合自身内化了一些所谓的阅历,渐渐能够理解这些。 随后,今年即大二上学期,读了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拉回来—— 大人常常评价某个孩子成绩不好,我说,其实他可能活的特别痛苦,有时候不一定是孩子的错。在那样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下,孩子们是很难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我们称这种为角色混乱。那么,家长和老师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认识到青春期同一性呢,又如何让他们安全渡过风暴海浪呢,这些是我们在思考成绩之外思考的东西,不希望家长或者我们这些大朋友仅仅看到孩子们的终结性评价——成绩。 太宰治先生的女生徒合集挺不错的——我们这些大朋友已经渡过了所谓的青春期,为此我们可能对正在处于青春期的小朋友不理解,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反思一下,小朋友说“哎呀。数学好难啊,化学好麻烦啊。”,我们却只会说加油之类的广泛性宽阔性的语句,却没有结合普遍性规律给予一定性的指导性语言,这是我应该反思的痛悲的。 4. 不怪长辈说“我们那个时候有什么青春期!打一顿就好了。要死你就去死!”不怪他们。同理,也不怪那些表现出一定人性之丑的父母(忆,今年年初开学,火车上看到一女孩子依窗锤头看人性的弱点,hhh,不知道她能否驾驭)。 5. 当时看房思琪,心想——这人sb吧,怎么不好好和父母说,好好和老师说,直接报警啊!直接和好朋友说啊!后来想来,自己才是sb 当时看人间失格,心想——这人二货吧,太以自我为中心,太看重他人评价了吧,自己妻子都保护不了,蠢驴!后来想来,自己才是二货 如此,挪威森林里,又如何理解直子非死不可,玲子非离家不可。。。 如今,心理疾病日渐低龄化普遍化,希望诸君好好生活。 (稿。往后闲时修改)
注:《李白传》第二遍为精读,并未读完。其他资料在电脑,懒得下床开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