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谈墨染体南美小型鱼-

2020-03-07 15:23 作者:卖节操的菊花君  | 我要投稿

本文不涉及任何以分子鉴定为基础的鱼类分类学方面的讨论,仅从外观特征与形态表现进行简单描述与猜测

近来一类特殊的南美小型鱼在市面上的能见度不断提高,根据它们的外观,一些鱼贩以“熊猫”为名来称呼它们,意在突出其体表不均匀分布的黑色区域。相对于有较多记录的白金体而言,这类奇特的体表特征鲜有描述。虽然如此,个人猜测二者间还是有一定关联度的。

白金体橘线金 Hemigrammus sp.

白金体相信大部分爱好者都不陌生。养过蓝线金灯的一定知道,所谓“白金”即指鱼体表面闪亮发光,如同镀上一层金属。这种特殊的外观表现如今也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即为代谢产物积累所致:正常鱼摄取的某种物质在一般情况下可被分解并排出体外,而白金或带金型的个体由于在不同程度上缺失对该物质的分解能力,导致其不能被分解转而形成另一种物质——“金”并储存于体内。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不同个体的金质不同,且有些个体饲养一段时间后产生褪金的情况(饲料中不含原物质)。

金质渐渐褪去


白金体目前只出现于南美的脂鲤目成员,非洲的脂鲤并没有发现该情况。换句话说,只有南美洲脂鲤科鱼类才有白金体,而其他各洲鱼类并不会有。墨染体在形态特征上与白金如出一辙,且确实常出现于南美脂鲤身上,从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得知它的成因与之相同。然而极为特殊的是,小型吸甲鲶(小精灵类)居然同样出现了墨染

墨染小精灵(图片来自推特)


一般来说,对于小型脂鲤类,同一种表现总是在同种或同属的个体上有共鸣,在关系上相差太远的鱼之间不会或极少出现同一表现。但显然“墨染”这一特殊的外观不仅在脂鲤之间被发现,在鲇形目也同样有个体被发现。如此一来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远在鲈形目的短鲷身上出现的同为黑色的“病症”————黑菌斑。这一方面我了解不多,某些资料显示它可以在一些短鲷之间传播,同时黑色面积也会扩大,此情况却难以在墨染体上被察觉。墨染个体同白金相似,黑色部分只会在饲养过程中渐渐褪去而难以进一步扩大加深,另外它可否传染也很难说,但至少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不具有传染性。

墨染跳鲈(脂鲤目成员,图片来自推特)

墨染溅水(即“熊猫溅水鱼”。图源水印)







-简谈墨染体南美小型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