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干净的核武器”——中子弹Part-3应用

2020-10-30 20:34 作者:膨胀的阔耳狐  | 我要投稿

   MGM-52“长矛”导弹与W-70中子弹头

        "长矛"是美陆军研制的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系统。最初用于替换当时美国陆军装备的MGR-3“小约翰”无控火箭以及“中士”导弹。该导弹系统主要为陆军军一级提供火力支援,打击目标包括敌方指挥所、军队集结地、后勤设施、导弹部队、前线机场等。导弹弹体上的发动机喷出的黑烟是识别它的最显著特征。

       W70核弹头长2.46米,直径559毫米,重204千克。共有4种型号:W70-0、W70-1、W70-2和W70-3。其中,W70-0和W70-1为裂变、当量可调型弹头,当量为0.10~10万吨,W70-2当量调节方式有所改进。W70-0、W70-1和W70-2从1973年6月到1977年7月间共制造了900枚。W70-3为增强辐射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投入现役并列装的中子弹,当量为1 000吨TNT,其中聚变能量份额占60%,裂变能量份额占40%。对抗装甲集群时,威力相当于1万吨当量的原子弹。W70-3核弹头装有抗电子干扰的惯性截止保险系统cat D PAL,引信代号为M1140。弹头段为铝合金结构,外敷一层烧蚀蒙皮,能依次烧掉,以防弹头过热。弹头有5种爆炸高度:地面、低空、低空加地面后备、高空或高空加地面后备。1977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在1977年美国中子弹试制成功后,美国立即意识到这种新式的核武器对于当时华约占绝对优势的常规(尤其是装甲)力量巨大的威慑效果:苏联坦克当时的抗辐照系数约为0.5(车内的辐射约是车体收到的辐射的2倍),而一枚1000吨的中子弹爆炸时,在1400米外的辐射剂量仍有650拉德——足以致命。如果假设华约组织的坦克战时的“密度”为40辆每平方公里,那么一枚中子弹头就足以杀伤几百辆坦克内的成员。与其他核武器不同,使用中子弹后,军队可以很快进入杀伤区域。美国人认为,中子弹的部署可以迫使华约组织将坦克分散开来部署,而这样坦克就比较容易被当时已经较为成熟的反坦克导弹与武装直升机击毁了。因此,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认为,根本不用生产大量的,昂贵的中子弹,只需以中子弹为要挟,让苏联方面签订裁军条约就可以了。

       但苏联方面并没有向美国预想的那样接受裁军条约,与之相反,苏联一边采取舆论攻势,声称美国中子弹威胁世界和平;一边积极利用已有氢弹技术基础,开发自己的中子弹。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中子弹实验成功,随后苏联宣布拥有中子弹;到20世纪末,印度,中国也宣布拥有中子弹。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大规模装甲集群对抗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再加上坦克“三防”能力的提升与反装甲武器的愈发先进,相关国家(除美国)都没有实际部署中子弹。

冷战时期据说苏联研究的“红汞核弹”,体积极小却有几倍于传统炸弹的杀伤力

           除了反装甲,中子弹还可以用于反导。那么中子弹对来袭的核弹头有什么杀伤效果,又是如何用于反导的呢?中子弹对人又到底有那些杀伤效果呢?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讲到。

注:图片来自网络



“干净的核武器”——中子弹Part-3应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