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极简史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USSR),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苏联曾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占有东欧的大部分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蒙古、朝鲜、中国等国接壤。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苏联光荣诞生
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

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同时,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即“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至成千上万人无辜死亡。

顶级博弈
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近60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1943年初,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纳粹政府解散,欧洲战事也逐渐结束。为赢得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人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次年,外蒙古独立。
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也相应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冷战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主成为苏联第一书记,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组织了对过去某些案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

深陷修正主义泥潭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他的改革过度僵化,使苏联走向修正主义。
1970~1985年,苏联国力达到巅峰,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1985年后,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苏联高层对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但收效甚微。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进行最后的革新。

红色沙俄
1988年,戈尔巴乔夫减少对西欧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所谓“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巨人倒下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次日便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苏联分成了15个主权国家。

苏联,诞生于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它曾是我们的伟大导师,指明了我们未来光明的道路。但当我们成为敌人,它走向修正主义的泥潭时,这个无产阶级所建立的联盟,自然也就崩溃了,毁灭于人类的贪婪邪念。它倒下了,却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苏联并不完美,但它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尝试,而我们,将会证明这条路是光明的,行的通的,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我们并不想一味赞扬或批判苏联,它早已消亡,我们要做的,是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我看见祖国在变好,我也希望祖国会一直变好,去接近我们心中的共产主义国家 ,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去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死亡不属于无产阶级! 愿我们的祖国和我们能在这条漫长艰难却又无比光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看这盛世, 繁荣威武!
参考资料:《苏联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