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CMA/CD3双抗丨强生I/II期附条件上市,辉瑞暂停,浅析差异化结局

2022-08-25 17:52 作者:Biotech前瞻  | 我要投稿

作为血液系统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第二大常见血液学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MM)的复发和难治性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随着细胞疗法对于血液肿瘤的成功探索,基于BCMA靶点的CAR-T疗法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上的临床试验也逐步增多,并有产品成功上市。而随着双抗产品的不断获批,BCMA/CD3双抗也迎来的新的突破。

——快 ——    

8月24日,强生/杨森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teclistamab有条件上市,作为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目前,teclistamab是全球首个获批的BCMA/CD3双抗。值得一提的是,双抗再次依托I/II期间试验提前上市。此次有条件上市获批是基于I/II期MajesTEC-1研究(NCT03145181和NCT04557098)的积极结果。

与强生的喜悦相比,辉瑞则黯然失色很多。  作为辉瑞布局IO2.0时代的重磅在研产品Elranatamab (BCMA/CD3双抗), 近日遭受重创。Elranatamab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的注册性 Ⅱ 期临床试验 (NCT04649359) 因为发生3例外周神经损伤事件而宣告暂停患者招募。

 

 辉瑞对Elranatamab曾寄予厚望。在I期试验阶段,Elranatamab曾表现出非常大的潜力。在第62届ASH年会上,辉瑞公布了Elranatamab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I期研究(NCT03269136)数据。在剂量递增过程中,未观察到任何皮下剂量水平(每周80-1000μg/kg)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在最高剂量水平下,有83%的患者实现临床应答。

基于此良好的数据表现,Elranatamab已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FTD)。如若II期数据不错,即有可能获批上市。此时暂停患者招募,对于辉瑞在肿瘤免疫领域的拓展,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BCMAMM——



图1 MM细胞表面的有效靶点 [1]

辉瑞选择靶向BCMA/CD 3双靶点,又以多发性骨髓瘤(MM)为适应症,还是比较稳妥的选择。上图可知,BCMA (B细胞成熟抗原) 广泛存在于MM细胞表面,近年来已成为MM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个非常热门的免疫治疗靶点。目前,针对BCMA开发的免疫疗法超过20种,主要分为3类: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可谓是涵盖了当下药物研发的主要形式。


图2以BCMA为靶点的MM潜力免疫疗法 [2]

2021年3月26日,BMS & bluebird 共同开发的BCMA为靶点的CAR-T细胞产品Abecma(idecabtagene vicleucel; ide-cel)获得美国FDA批准,获批适应症为复发或耐药多发性骨髓瘤,Abecma也成为全球第五款上市的CAR-T产品,从而有效确证了BCMA靶点的成药可能[3]。

以BCMA为靶点的双抗产品,自然也是研发的热点,但进展不如CAR-T。主要的双抗类型为BCMA/CD 3双抗。根据相关信息统计,CD3是双抗药物研究的主要靶点[4]。之所以设计成BCMA/CD 3型双抗,目的应该是一边结合T细胞上的CD3受体,一边结合MM细胞表面高表达的BCMA,将CTL募集到肿瘤细胞附近以达到杀灭作用。但体内广泛表达的CD 3抗原,是否会被过度激活,从而引起自身免疫应答,从不少双抗在研产品披露的数据来看,应该是难以避免的。

 


 图3 在研双抗靶点网络图 [4]


此前,就有相当多的文献报道[5],以CD3为靶点的双抗,如若双抗中CD3抗体这端与CD3抗原的亲和力太强,会过度的激活人体的免疫T细胞,继而诱导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存在安全性风险。

不知此次辉瑞的Elranatamab临床II期试验出现3例外周神经损伤事件,是否与过度激活体内的CD3抗原有关。相信Elranatamab的失利,也为其他在研BCMA/CD 3双抗产品敲醒了警钟,如何在保证足够的有效性基础上,将免疫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是BCMA/CD 3双抗研发成功的关键。



图4以BCMA为靶点的MM潜力免疫疗法 [2]

 

————

作为血液系统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MM)的复发和难治性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基于BCMA靶点的CAR-T产品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患者的成功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期望BCMA/CD 3双抗赛道一众在研产品,能够痛定思痛,给与R/R MM患者更多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18.12.004.

[2] https://doi.org/10.1080/14712598.2019.1641196.

[3] Samur, Fulciniti, Aktas Samur et al . NatCommun (2021) 12 (1), 868.

[4] Antibody Therapeutics, 2020, Vol. 3, No. 1 18–62. doi:10.1093/abt/tbaa003.

[5] https://doi.org/10.1179/102453309X12583347113537.

 


BCMA/CD3双抗丨强生I/II期附条件上市,辉瑞暂停,浅析差异化结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