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学园 | 对于新冠感染治疗中“汗法”的几点说明
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
原文链接:https://www.igancao.com/aq
作者:冯晓杰
1.“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中医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治病手段。一般来说,汗出热退是汗法奏效的前提和必由之路。
2.汗法的几点要求
中医对汗法的要求是立体和进退有据的。比如,不论是治疗无汗的麻黄汤,还是治疗有汗的桂枝汤,在服药后都要求覆被(盖被子)和隔时服药促汗(如果没有出汗,间隔一个时辰即两小时后加服药物促汗)。并且告诫①出汗的标准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②“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③“如汗出病差,停后服”④“禁(食)……”。——即①服药后还要盖被子,如果是桂枝汤类的发汗药还要喝热稀粥促汗(麻黄汤类不用),目的是得到全身、持续、微微地出一段时间的汗②不能出大汗,出汗过多,病反不能好③如果出汗了,病好了,不能再服发汗药,如果服了就会坏事。④要忌口。所有这些都是在服药之外需要配合和注意的问题,而不是喝了药就不管了,这是中医汗法的严谨之处,也是独到之处,可惜很多人注意不到,包括很多中医师。尽管我每次在给我的患者开发汗药后,都是苦口婆心地教导以上发汗要求,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没当回事,或者直接没听懂。
3.选方的思路和原则(说理为主,不甚具体)
汗法是一种统称,所有引导正气向体表发散发越以驱除病气的治病方法习惯上都叫汗法,包括伤寒和温病的治法。
而其实,温病学派一向反对解表的提法,认为温病卫分证的实质不是表证,而仅是一种反映在表的病象表现,所以需要单独讨论。
汗法在《伤寒论》中有两大类,麻黄汤类和桂枝汤类,即实证类和虚证类。实证类和麻黄汤类,虚证类和桂枝汤类,相似而不完全相同,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不宜过度展开。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虚证类的发汗,而虚证又可分为阳虚和阴虚。
回到新冠感染上来。新冠病毒属寒湿疫毒,根据“同气相求”和“外内合邪”的致病规律来讲,寒湿疫毒所侵犯的人体亦是寒湿体质,治疗起来似乎很简单——散寒祛湿解表就行了。一般来说确实这样,但具体到疫毒致病就不然了,因为疫毒致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人体内气的改变和疫毒邪气的暴烈特质。所以,虽然性质是寒湿,但致病后又迅速化热,伤阴耗气,直入脏腑。所以,选方用药就不能仅着眼于表证,还要看里证的变化。
从全民开始用中药以来,中医药得以全面实践,而从各方报出的中药预防方、治疗方五花八门,治风寒的,治风热的,治寒湿的,治气虚的,似乎每一种方子都有适应症,都有作用,但又都不全面,谁也无法“一统江湖”。形成这个现象的实质原因恰在于都有适应症,都不全面。
前面提过,发汗需要全盘考虑汗途、汗势、汗源,缺一不可。汗途需考虑发汗的起点以及所需经过的路途,脾胃?肝肾?三焦?肌肉?皮毛?各有不同。汗势,如虚证实证?处方以温经为主,还是以发表为主?汗源就更核心一点,如津液阳气存留几许?阴虚阳虚?发汗同时需要滋阴还是扶阳?这些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1)如果是正气不虚,体质壮实,感邪不深,症状不重,一般的辛温解表药+温化寒湿药就能搞定,如风寒感冒颗粒+藿香正气水,喝完按要求把汗出好,就会达成目的。
(2)如果正气不虚,体质壮实,但症状较重,病位较深,就要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类,由内而外,达邪出表,虽然药重些,好在身体扛得住,先解表,后治里,也是题中之义。
(3)表里同病,或又有体虚,徒解表既伤正气又不能达到目的,就要内外同治。具有代表意义的治疗方案有大青龙汤(外寒内热)、小青龙汤(外寒内饮)、防风通圣散(外闭内结)、苍术白虎汤(表湿内热)以及各种合方治疗的方案,既要内外同治,又要虚实同治,不可舍此就彼,顾此失彼。疫病多属于此类。疫病的特点在于先由天时造成人气的损伤和偏颇,又以戾气挑动人气之偏发病,所以发病后既传变迅速,又千人一症,详见《四圣悬枢》。
4.几个特例
汗法的治疗终结一般表现为汗出热退,邪去正安,然而还是有几个例外。比如,有的人服了发汗药后没有明显汗出,而表现为大量的小便,或者在频繁解小便的过程中微出汗,也能达到邪去正安,这种现象应该和个体体质有关。又有的人服了发汗药,体表蒸蒸发热,却始终无汗,到最后表现为鼻衄(鼻出血)而病解,这在中医里称为“红汗”,也是一种病从表解的现象和途径。
总结以上,汗法是中医治法的一个大类,有着严格而系统的用药标准和调护要求,尤其是以发汗法退热的治疗,不是简单的一句“汗出热退”就能概括一切的。不恰当的发汗法除了不能有效解除病情反致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外,还可能因“误汗”、“过汗”等危及患者生命,这在历代中医治疗中屡见不鲜。希望朋友们在选择中医汗法治疗时,也同样关注该治法下的各项要求,以期配合无间,药到病除。
I 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