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临床流行病学-常用方法之观察法3-分析性研究之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

2022-10-15 14:48 作者:在痛苦中卓绝  | 我要投稿

临床流行病学常用方法目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观察法
    1.描述性研究(参阅专栏:描述性研究
    2.分析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参阅专栏:分析性研究之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
    (2)队列研究(本文)
二、实验法(参阅专栏:实验法
    1.临床试验
    2.现场试验
    3.社区试验
三、理论法

分析性研究:对假设的病因进一步在选定的人群中寻找疾病发生的条件,验证假设。有两种方法:从疾病结果寻找病因(病例对照研究)、从可疑病因开始去观察是否发生疾病结果(队列研究
本次介绍队列研究

1.定义:
1)队列:具有共同暴露经历的一组人
(1)出生队列:具有相同出生年代的一群人——可研究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暴露队列、非暴露队列
(3)固定队列(研究人群均在某一较短时间进入队列,在随访过程不再加入新的观察对象)、动态队列(原有队列成员可以推出,新的可以进入)
2)队列研究: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于结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其关联大小的方法
3)意义:
(1)阐明疾病病因;
(2)预测疾病发生;
(3)寻找有效干预措施。
4)别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通过随访观察收集资料)
5)相关概念:
(1)暴露:研究变量,为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可以是有益因素或有害因素)
(2)结局:由暴露引发的各种事件(长期效应:发病、死亡/短期效应:指标变化、亚健康状态)
6)注意点:
(1)全部观察者均要随访(中间可能存在失访,计算失访率)
(2)随访时间足够长,使危险因素能表现的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特点:
1)观察性研究:没有给予干预措施
2)设立对照
3)由因到果:与实验性研究相同,与病例对照研究不同;
4)能验证因果关联

3.分类:
1)前瞻性队列研究
(1)队列的确定:研究开始时
(2)需要随访
(3)研究的结局:需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4)优点:偏倚小;直接获得暴露和结局资料;能获得发病率
(5)局限性:需要的样本量大,耗时耗力
(6)应用条件:除一般条件外,疾病的发病率要高(高于千分之五)
2)回顾性队列研究
(1)队列的确定:根据研究对象在过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组;
(2)随访:不需要
(3)结局的确定:从已掌握的历史资料获得
(4)优点:收集资料比较容易;时间顺序是由因到果
(5)局限性:资料收集时没有受到研究者控制,未必符合要求;资料需要完整

3)混合型队列研究继历史性队列后,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前瞻研究
(1)队列确定:根据过去某时刻的暴露情况分组
(2)需要随访
(3)结局:部分已经出现
(4)应用:历史队列人时不够,继续进行前瞻一段时间。

4.应用:
1)检验病因假设:验证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2)评价预防效果:吸烟者戒烟后肺癌发病率下降;
3)预测疾病发展
4)新药上市后监测:暴露(新药应用)、结局(不良反应)
5)描述疾病自然史:研究整个疾病从发病前到发病后的整个发展过程

5.选择指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用队列研究?)
1)发病率、死亡率≥千分之五
2)有足够的观察人群,该人群能被长期随访观察
3)暴露因素明确、发病易检测、人力物力足够、检验假设明确

6.步骤:
1)确定研究因素:分组、暴露因素定义
(1)暴露因素:剂量水平、暴露时间长短、暴露是否连续
(2)确定方法:在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将与疾病发生相关性比较大的因素作为暴露因素
(3)测量:定量、定性;访谈、实验室检查、查阅既往资料数据
2)确定研究结局:种类、如何检测
(1)研究对象出现结局,便可停止观察
(2)测量:采用统一标准(国内或国际标准)
(3)内容:终点结局(发病、死亡)、中间结局(指标)、疾病不同类型和不同临床表现
(4)可以收集某一因素与多种结局的资料进行分析(吸烟分别与慢支、肺癌、冠心病的关系)
3)确定研究现场和人群
(1)现场:有足够的研究对象
(2)人群:没有患要研究的这个疾病
①暴露组人群选择:
【1】特殊暴露人群(职业人群):有利于检验暴露与疾病的相关性(最好选择历史队列研究)
【2】一般人群(社区人群):暴露因素和疾病在人群中常见;目的是为了研究一般人群中发病情况;观察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减少失访偏倚
②对照人群选择:除了不含有暴露因素外,其他影响发病或死亡的因素和人群特征都要与暴露人群相似。
【1】内对照:在同一人群中,选择没有暴露或者暴露水平最低的最为对照(最好的对照方式
【2】外对照(平行对照):对于职业人群的对照选择,从该人群外选择(注意均衡性)
【3】总人口对照:用整个地区的发病死亡资料与暴露者比较
【4】多重对照:两种及以上对照方式,减少偏倚
③确定样本量大小
【1】暴露组和对照组样本量最好相同
【2】计算出的样本量再加10%为实际要抽取的样本量(考虑失访)
【3】样本量大小影响因素:①非暴露人群发病率p0;②暴露人群与对照的发病率差d=p1-p0(d↑→样本量↓);③暴露于结局关联强度RR(RR↑→样本量↓);④α↓→样本量↑;⑤把握度1-β:β↓→样本量↑
【4】计算:需要两个组预期发病率
4)资料收集:暴露资料(档案、实验室测量等)、基本情况、解决资料(实验室检测)
5)随访
(1)随访期:注意疾病诱导期(病因作用到疾病发生之间的时间)、潜伏期(疾病发生到临床发现之间的时间)★暴露因素作用↑→随访时间↓
(2)随访间隔:1-2年随访一次/仅收集一次
(3)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结果(通常:发病、死亡)
(4)观察终止时间:整个随访观察工作截止的时间
(5)失访:(其中一种形式)在观察终点发生前死于其他疾病
(6)失访的处理:进行补访。
6)资料分析: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率比RR,率差AR)
(1)绘制四格表:

暴露组发病率=a/(a+b)
非暴露组发病率=c/(c+d)
(2)率的计算:
①累计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人口数)
【1】如:起始观察1000人,随访三年,每年一次,三年共发病30人,则CI=30/1000=3%
【2】适用:观察人口稳定
②发病密度:ID=(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人时)
【1】适用:观察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失访较多
【2】计算: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人年最常用)
【3】人时的计算:精确法(逐人逐天)、近似估计(年平均人口数)、寿命表法
③效应估计:
【1】相对危险度RR(率比):暴露组发病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暴露与结局之间的相关性↑
RR=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
【2】归因危险度AR(率差)暴露组发病率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EF):暴露人群归因于暴露部分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AR%=(暴露组率-非暴露组率)/暴露组率
如:计算吸烟与肺癌的AR%为90.7%,说明吸烟者中肺癌并不是100%由吸烟所致,由90.7%归因于肺癌
【4】标化死亡比SMRSMR=研究人群中观察发病数/标准人口预期发病数
意义:性别年龄构成不同时要进行标化。
SMR=1→研究人群发病风险=标准人群
SMR>1→研究人群发病风险>标准人群
SMR<1→研究人群发病风险<标准人群
(3)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间的共变关系
7)偏倚的控制
(1)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对象因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而退出队列所引起的偏倚。控制方法(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制定随访计划)
(3)信息偏倚
(4)混杂偏倚:控制方法(匹配;分层分析;标准化;多因素分析)
8)得出结论,给出解决措施

参考:临床流行病学(第2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流行病学-常用方法之观察法3-分析性研究之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