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诺曼底登陆战中闪耀光芒
2500年前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其宗旨就是“知彼知己,正合奇胜”。诺曼底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关键战役,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指挥诺曼底登陆战中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正合奇胜”!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孙子兵法》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的具体表现【参见纪录片电影《诺曼底大风暴》(2004年)和《沙漠之狐隆美尔》(1971年)】:
1、知彼知己:《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英国战时首相邱吉尔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欧洲盟军总司令,而不是任命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为欧洲盟军总司令,是很好地遵循了《势篇》中的“择人任势”。在《诺曼底大风暴》中,艾森豪威尔将军将“D- Day”选择在6月6日,充分体现了其在“智”和“仁”上表现优于蒙哥马利元帅。毫不客气地说,艾森豪森尔将军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总司令的时刻,就决定了希特勒的末日已经来临……
(1)知彼:《用间篇》重点讲了反间的重要性,间谋战在诺曼底登陆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邱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将军通过间谍的情报,知道德军重兵防守在加莱海峡,而不是诺曼底海滩。加莱海峡是德军的“实”,而诺曼底海滩是德军的“虚”,“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攻击诺曼底海滩很好地体现了《虚实篇》的精髓。
(2)知己:知彼后,艾森豪威尔将军于是顺势将二战名将乔治·巴顿将军和经过伪装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布置在加莱海峡对岸,假装要从加莱海峡攻入法国巴黎(希特勒对此深信不疑)。而盟军主力真正的进攻登陆点是在诺曼底海滩,以盟军的“实”击德军的“虚”,必胜!剩下的是寻找天时地利了。
(3)知天:英吉利海峡风高浪急,盟军的运兵船需要风平浪静,盟军的气象官此时尤其重要。在气象不利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将军果断将“D-Day”从6月5日改为6月6日,充分体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勇”和“仁”。
(4)知地:诺曼底海滩,对盟军从地形(地形篇)上来说是“挂形”,即有去无回。《孙子兵法》曰“挂形者,敌若无备,出而胜之”。在“九地篇”中,诺曼底海滩又是“死地”,“死地则战”,所以“上下同欲”非常重要。在盟军攻击发起之前,艾森豪威尔将军特地专程去视察了最危险的空降部队,在《诺曼底大风暴》中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2、正合奇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以上是强调奇胜很重要。乔治·巴顿将军的名言“进攻,进攻,进攻,不惜一切代价进攻”很好展现了“谋攻篇”和“势篇”的神髓。
(1)正合:欧洲盟军反攻的战略目标是解放德国首都—柏林。从英国伦敦进攻德国柏林,横渡最近的加莱海峡是常规战法。艾森豪威尔将军让乔治·巴顿将军和假的美国第三集团军部署在英国的多佛地区,并故意让德军的侦察机发现其行踪,严重混肴了希特勒的视听,他因此命令德军重兵布防加莱海峡。但当诺曼底登陆战发生时,德军根本无瑕顾及。
(2)奇胜:《孙子兵法》中的“奇”,包含了《虚实篇》、《军争篇》和《九变篇》。《虚实篇》讲的是进攻目标,属于“点”的范畴,《军争篇》讲述的是进攻路线,属于“线”的范畴,《九变》则贯穿于进攻目标和进攻路线之中;终极目标是为了胜利——达到“面”的结果。艾森豪威尔将军选择在诺曼底登陆战,体现了《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战略思想,选择诺曼底登陆,属于典型的“迂”,选择从加莱海峡进攻,则属于“直”。如果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盟军选择从加莱海峡攻击,则盟军必败无疑。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艾森豪威尔将军不愧于五星上将之名。“沙漠之狐”隆美尔则受制于希特勒的掣肘而不能尽其才【见《谋攻篇》“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不愧是“宇宙第一奇书”,其战略思想经过了2500多年后更加光芒万丈!!
下一篇分析《孙子兵法与中途岛海战》。
邹自成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