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说|姜明彦:核心素养的精髓是“真实性”

简介:
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浦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原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近40年教育教学和管理经历,曾获全国“特色学校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背景:2023年2月26日,由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上海安生学校承办的“三重视角下的世界型人才成长与规划”大型公益探讨分享会,出席这场公益论坛的重磅嘉宾不乏剑桥大学副校长David Cardwell教授、国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张梧华先生、培养出剑桥兄弟的牛娃妈妈蒲锦文女士、以及上海安生学校总校长姜明彦先生。
姜校长分享了指向学生真实生长的“安生实践”的主题演讲,阐述了核心素养的精髓是“真实性”,未来人才的内核,是孩子对真实生活、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力和适应力,而上海安生学校一直践行着这样的教育规划路径。
以下为姜校长演讲的文字实录
今天说三重视角,其实研究的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更具有竞争力。
Cardwell教授说英国关注学术潜能,实际上中国的学校也非常关注孩子的学术潜能,但是我们的方法可能不是很恰当,所以就会导致很多孩子小时候很优秀,长大以后并不很优秀,我们叫“小事寥寥,大未必佳”。那么学校教育也要研究,我们如何来满足差异学生的教育。这就是我今天大概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我大概从育人的理念,育人的实践和思考,这三个层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所年轻的刚刚创建5年的学校的一些办学的实践。
从理念的角度来说,众所周知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变化,快速的变化,变化比计划快,还有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一种变化,这样一种不确定性,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面向未来的社会,我们怎样应对这种挑战?
我们怎样培养孩子去应对这样的挑战?
一、理念:核心素养 安生表达
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就是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跨入21世纪以后,不管是美国、西欧、OECD包括我们中国,几乎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安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也有自己的理解。第一句话叫修德立人行世界,我们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格的成长、国际视野的拓展,追求“全人教育”理念。

第二个是双语双能双文化,我们通过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对传统的中国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的理解,渗透国际元素,融合生命成长,培育学生会学能考,会用能创的能力。
二、实践:素养为本 多元发展
下面我从实践的层面与各位交流一下,我们这所年轻学校的一些做法,我把它归纳为素养为本,多样的发展。
案例一:活力课堂 让学生内驱尽情绽放
第一个是我们小学部的例子。围绕学校的素养目标,围绕符合这一学段年龄特点的学生特征,我们设计了“333活力课程”。
333活力课程:
第一个“3”,指的就是“生活体验课程、基础学力课程、潜质激发课程”三类课程。
第二个“3”,指的是上述三类课程实施的形态——“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
第三个“3”,指的是教学过程要体现“尊重、激发、共生”三个活力要素,实现内驱激发、教学相长、情感共生的课堂样态。
我举一个简单的课例,去年线上教学期间,我们通过屏幕和学生产生一些关联,但是我们的课程当中还有科学探究课。当时我们通过线上屏幕的方式指导孩子,通过制作风车来理解风能以及实践当中的应用。这样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和探索思维能力。
案例二:社团活动 让学生梦想生根发芽
第二个案例是初中学部。如果说小学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一些共同的习惯,包括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那么到了初中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其实孩子的差距在拉大,分化在加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初中学部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扬长的发展。
这个时候社团活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初中开设了大量的社团活动,开设了高尔夫、曲棍球,击剑特色体育社团;开设丰富的陶瓷手工作坊,观鸟社、风云气象站、游戏编程、织毛衣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同学们自建了许多学生社团,社团充分挖掘师生的内在潜能,与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这里我再给大家放一段视频,是一个科技社团围绕未来之城的一个展评活动,也看出我们初中社团的育人的质量。
这样一个社团活动可以看到节能的理念,环保的理念,项目管理的方法,工程设计的工艺流程,学生们在当中获得了体验,获得了学习以及团队合作。
我个人有一个基本体会,社团在学校教育当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育人价值。
第一,丰富校园的生活;
第二,提高学生的信心;
第三,发展学生的兴趣;
第四,埋下未来发展的种子。
我在自己的校长经历中,看到很多孩子因为社团活动成功的发展,后来就选择了某一方向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社团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
案例三:项目学习 让学生创意自主生长
回到高中学部,上海安生学校在Cardwell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同托马斯杰弗逊高中进行项目学习的合作,用中外融合的方式推进高中的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
目前也是大家都关注的一个学习方式,它不像分科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一种素养培育的教学形态。这样一种形态,它培养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怎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怎么提高自己的素养。
高中部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能力,建设了两大项目化学习的平台。第一个平台叫国际社区,第二个平台叫空中生态园。国际社区平台是由三个项目组成,第一个叫咖啡商业项目,第二个叫咖啡视觉设计探索项目,第三个与音乐对话项目。
以咖啡商业项目为例,这个项目就在国际学校的国际社区的平台里面。我们怎么让学生去成功运营一家咖啡馆,这就涉及到商业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涉及到沟通团队,创新反思这些能力的培养。
这个项目它的整个流程还涉及到方法,调研人员的配置,市场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包括总结反思等等。
在这里面通过他们的整个项目的体会,团队合作的体验,团队共同目标的体验,管理上的一些反思,成本的核算······这个就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尽管我们觉得还比较粗浅,但它很真实,学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去积累,这就是素养的培育。
我们的第二个平台,空中生态园的平台,这个平台我们学习了美国托马斯杰弗逊高中,合作引进了他们项目化的学习样式,叫IBET。IBET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就是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怎么做课题,它是通过生物、英语、技术等跨学科帮助学生去研究一个课题。
我们高中部做了一个生态浮床对河道净水作用的影响研究项目。其中涉及到对河道净水的影响,涉及到对附近河道的调研考察,系统的文本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还涉及到运用知识去设计一个采样器,水质采样以后怎么做分析并提供建议等整个研究过程。
案例四:储英计划 让学生选择优势发展
第四个案例,是我们高中的储英计划。这个是由安生教育科学院和剑桥大学合作,他们在中国进行的一个优生的遴选计划,我们把它叫做英才培育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充分地运用了中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优势发展服务。在我们学校经过连续两届的培养,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进入了顶尖的国际名校。其中有一个孩子,首届毕业生——张莹畅。这个孩子本身非常优秀,她的优势是在物理学科,在我们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包括对她进行升学规划指导,后来成功进入了剑桥大学就读物理学科。

三、中外融合 为学生未来奠基
我跟大家分享了我们从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短短的四五年办学过程当中,我们一些实践的课例、案例和片段,这里面也引发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我们怎么培养人,怎么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一些思考。
首先这所学校是一所12年制的高端民办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感受到小学可能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的习惯,比如说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在小学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或者是激发。小学要学知识,但是重心应该是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
到了初中以后,可能学校教育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学历,共同的学生学业基础,加上他的兴趣志向,未来的选择。
到了高中以后,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优势发展,就成为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此从这个思路出发,学校教育逐步开始构建,从课程成长规划上构建整个12年这样一个培养系统,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就是我们有我们的育人价值,我们认为好的教育首要的是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安生一直在践行更好的教育。我们理解的更好的教育是顺其天性,扬其个性,育其品格。每个人天生是有差异的,应该顺其天性的优势方面,应该在未来的教育当中发展它的优势和个性,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为人的品格。
当然我们希望拿到一张剑桥的门票,好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成其为人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东西。
因此安生的做法是用中外融合的方式,中外融合只是途径,只是手段,为学生的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打好基础。安生真正的追求是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幸福打下底色,这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