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社会的婚配制度的一些理论探讨
受到视频内容启发,从而发表本篇专栏。
开篇声明:
发表本文的目的,仅是探讨原始人类的婚配制度,非是提倡其他婚配制度,本人是一个一夫一妻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坚决反对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其他婚配制度。
对于原始人类的婚配制度,我的观点是:
原始社会同时存在三种婚姻制度,因为当时的人类群体数量少,物资丰富,所以这三种制度可以同时存在一段时间。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当人类群体数量增长后,无数部落出现在大地上,人口饱和,自然资源不足以养活所有人时,就催生了农业社会的出现,同时也导致了私有制概念的产生,于是,一夫一妻制最终取代多偶制和群婚制,成为人类的发展主流。
以下为观点证述:
在农业社会出现前
①:多偶制由于部落首领与女性的人口数量的局限性,通常固定为2到50。因为当女性数量增加后,男性可能照顾不过来,比如部落采集物资,需要一定的人工作,确保部落生存与新生儿存活,而当部落人口发展数量越来越多,物资采集范围肯定需要变得更大,首领的活动范围是肯定有极限的,那么在超出活动范围的地方,首领男性的威慑力对于其他男性就会变弱,结果就是出去采集物资的女性,一旦走出了那个范围,极有可能被其他男性抢到别的部落,这样多偶制的部落人口发展相对较慢,数量固定。就算多偶制的部落有一定数量的其他的男性,也可以出力,但是主要利益都被首领占据,那么肯定是出工不出力。所以多偶制部落人口发展较慢。
这里的多偶制的部落,孩子的成长也可以通过部落一起养育、教育等等,但是先天局限下,还是发展缓慢。
②:群婚制部落,人口在部落的共同努力之下,会快速发展变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有全部落的参与,省去很多的精力,那么部落就可以长时间的在外探索,找寻物资养育部落,发展部落人口,这样部落的人口发展速度就很快,人口会极速增长。
③:一夫一妻制的部落,由于孩子是两个人养,同时也可能有部落的集体社群的一定帮助,这样部落就有多余的人去向外探索,采集更多的物资,养育部落,所以一夫一妻制部落发展速度也是极快的。
当部落人口数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加上早期人类的采集范围由于体力限制、地形限制等等,采集范围达到极限。想要再发展,那么自然就出现部落分割,有一部分人离开原始部落,去更远的地方探索,获取更多的物资,并且建立新的定居点生活。
这样往返重复,总有一天,三种婚姻制度的部落会出现交集,这时为了生存资料,就会出现各种争夺暴力事件。由于群婚制和一夫一妻制部落人口较多,部落各个人员的集体参与感和责任感远超于多偶制部落,武力方面对比多偶制就会占据上风,那么多偶制要么被淘汰,要么改变婚姻制度,向着群婚制或者一夫一妻制发展,提高部落武力,保全部落。
这时,人类群体中,就只有群婚制和一夫一妻制这两种制度了,但是随着人口再次发展,总的自然物资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各个部落武力相当,连年战争后,身心疲倦,加上智力发展,学会培养农作物,就会催生农业社会的出现,而后逐渐出现私有制概念。
这时男性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生活物资生产者,会出现继承人的意识。为了保证孩子是自己的继承人,一夫一妻制就自然而然的受到男性的认可,并被大部分男性所采纳。于是,一夫一妻制就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替代群婚制,成为了农业社会人类的主流婚配制度。
最终一夫一妻制一直作为主流,延续到现在,虽然可能过程中会出现少部分的多偶制人群,但是也是由于那些人生活资料富余,才可以承担多偶制的生活消耗,而绝大部分人生活资料一般,只能养活一个家庭,所以一夫一妻制依旧是主流,在比例上完全压制多偶制。
对于视频中的原始人类的Y染色体的多样性水平比X染色体多样性水平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部落男性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的搏杀牺牲、采集牺牲来解释。因为女性需要怀孕分娩,没有办法出去获取生活物资,所以早期人类男性经常出去获取物资,加上早期人类对于工具的使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出狩猎很容易被动物杀害,采集物资容易发生意外死去,这样男性存活率就变低了,导致很多的基因就没有遗传下来,因此Y染色体的多样性水平就低。
在人类创造更多更好的工具使用后,男性存活率上升,保证了基因的遗传,Y染色体的多样性水平才趋于稳定。
综上,我认为,早期人类应该是多种婚配制度共存,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最终,一夫一妻制慢慢的淘汰了多偶制和群婚制,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流,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