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早起的理解,可能都是错的!

你好,我是码农宝宝。
很多人都喜欢熬夜,包括我自己。
每天早上8点从家里匆匆忙忙出发,晚上下班回家都快7点了,一天也就24小时,光上下班就花了11个小时,为了找补回来,很多人的夜生活都很丰富,就算不丰富,光一个手机,就能熬到凌晨了。
但这种生活,我只持续了一年,身体状态就开始下降了。
正好这段时间,我在网上不断地刷到「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习惯」相关的文章和短视频,想到成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于是马上设置了第二天早上五点的闹钟,准备大干一场。
但到了晚上,本来早早就洗漱好了,也已经躺在了床上,但又按捺不住,拿起了手机,打算就看会小说,一会儿又一会儿,等到反应过来,已经凌晨一点多了,想到早起的计划,就赶紧睡了。
第二天早上,一听到闹钟,尽管脑子都是糊的,还是坚强地起来了。
洗漱好了之后,坐在书桌前,有点茫然,我该做点什么呢?
写文章?看书?还是运动?
或者应该先去做个早饭?
突然觉得脑子更糊了,还是先去补眠吧。
这是我真实的经历,就像大学考试前,喜欢去图书馆一样,占着图书馆的位置,面前摊着一本书,但看的是手机。
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看似安抚了我们焦躁的情绪,但其实是走入了另一条歪路。
通过早起,我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以及学习的效率,但重点是,要正确地早起。

01.为什么要早起?
南怀瑾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你可以想象一下,
五点起床,先洗漱清醒一下,再坐在书桌前,看下今天的计划,开始写作阅读。然后选择一个喜欢的运动方式,运动半小时,最后去做个早饭,有条不紊地吃完,就出门去上班。
比起你匆匆忙忙地起床,匆匆忙忙地洗漱,匆匆忙忙地出门,再匆匆忙忙地在路边随便买个包子,直接两三口吃完,还差点噎住,最后匆匆忙忙地去赶地铁,是不是要好得多?
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说过,“信息的丰富,导致我们注意力的贫困”。
早晨,是我们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而且经过一晚的休息,大脑中各种混乱的信息也被清空了,如果这时候开始做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是最合适的。
而且不是老话说:“万事开头难”吗?
在早晨就把最困难的工作做完了,能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工作了。
其实我挺佩服那些能在晚上熬夜学习的人,但就个人来说,我还是更倾向于在早晨学习。
在早晨学习,结束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直接避免了我们会拖延的可能性,而且精力会更集中。
在晚上学习,我很容易分散精力,尤其是白天工作任务重的时候,回到家,只想轻松一点,光想开始学习,就要在脑中大战三百回合,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

02.怎么才能早起?
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前,我都会早点起来准备考试,但一考完,又开始睡到迟到前的一分钟才会起来。
准备考试前,能轻易早起,无非是被考试的压力和紧张唤醒的,但我们要做的是被梦想唤醒,那就要规划好我们的梦想,将大梦想分割成一个个小梦想,然后落实到每天早点的计划中。
既然要做到每天都能早起,就有2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是想好早起要做什么。
最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这类的事,往往是我们最容易拖延的,但对我们的人生规划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点是确保了充足的睡眠。
这点对于我来说,是最难把控的,因为睡觉时间很容易推迟。
但如果你遵循以下5个睡前习惯,会更容易让你入睡。
1)提前90分钟洗漱,洗漱后就不要再吃任何东西了。
2)准备好第二天上班所需要的东西。
3)不要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带入房间,减少蓝光的刺激。
4)总结下今天的工作,并且写下明天的计划,清空脑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5)做下简单的拉伸,或者冥想。
6)听会书,房间的灯调暗,为入睡做准备。

最后.
虽然一个高效率的早晨,只占了一天时间的20%,但只要充分利用好了这20%,接下去的80%才能更有把握。
让我们正确地早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起迈向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