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的“有声”
鲁迅写过一篇《无声的中国》,那时的人们不乏做着平庸之恶。可互联网兴起后,发声成了廉价产品,文字的表达可以随意歪曲,用自己的恶意偏见捏造出尖刺。
现在的发声大都是争吵,和旧时的争论不同。就好像石头投入大海,大海不会记得那几圈涟漪,一点点的理智投入到情绪的海洋照旧不见踪迹。于是想争辩赢,理智的大都也开始情绪化,歪造点逻辑谬误,夸大些社会危害。可笑的是,双方的言论里或许不曾有过什么逻辑,却总能推导出对方观点的巨大问题,如果那可以被称作观点的话。
争吵对错,可哪里有一定的对错。即便有对错,也往往不是在最热烈的争斗中得出的,大都是后来人去审视然后得出一个符合后人普适价值观的对错评判。之前没辩出结论,无非是双方未跳出事外,尝试理解和结合双方的需求,或是在那时没有合理的标准,需要等后人裁断。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尝试冷静思考自己的声音为谁而发,是否从多方考虑过,是否存在共赢的方案。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个人能在发声前省思,但若以理论辩的是多数,那么妄图以情用怒攻击的自会觉得无趣。
当我们这么思考后,便会发现有时不同的立场就决定话题的结论于不同人群差异很大。就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声是为了鼓励年轻人寻求他法努力奋斗,而处于困境的年轻人就很可能会觉得那只是一种事不关己、空无意义的鸡汤。这样的矛盾并非一场浩大的争辩可以解决,而要看最后的所作所为。国家社会可以尝试做的是帮助去匹配人和工作,而不是玩文字讲大道理搪塞一个又一个现实话题。年轻人可以尝试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空嗟叹脱不下长衫,随波逐流。
到最后,无非一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只是观点上互相争斗只会让事态严重,若并不关乎被谈论者的利益,什么都无法得到解决。双方可以谈判,可以各自去做事。无意义的“发声”可以省了,但能做事的要多做事。我们不缺大谈特谈的理论家,缺的是肯做会做的实干家。
最近,耳边有点聒噪,信手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