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导论十四:肖瓦尔特“女性批判”与朱莉特“性政治”(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十四章.肖瓦尔特“女性批判”与朱莉特“性政治”
一.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判
1.生平著作
1971年出版《女性解放与文学》(美国第一部女性文学教材),1977年出版重要作品《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1979年重要文章《走向女性主义诗学》,提出女性批评概念,1981年《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判》,进一步完善女性批判理念。她非常大的贡献在于她将女性主义理论运用到文学批判实践中,然后开始拓宽文学批评的方法,甚至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操演。1985年著作《妇女疯狂:英国文化》,此时开始尝试建构一种独特的批判方法:歇斯底里式批判。1990年《性与无政府状态》,1991年《姐妹们的选择》,2001年《创造女性自我》。肖瓦尔特一辈子都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寻回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另一个是从女性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2.《她们自己的文学》
(1)核心: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她将女性传统视为一种亚文化群,并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分类。
(2)女性作家创作的三个阶段
①女人气(阴性)阶段(18th初到19th中后期)
此时女性作家的创作主要为模仿当代男性作家,试图以男性的口吻男性的视角男性的惊艳创作。突出表现为“冒名”“匿名”,只有如此才能纳入主流文学史。这就导致了女性作者在创作上的一种焦虑,即渴望成功与不像是女人之间的冲突。这就导致这一阶段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往往非常压抑。代表勃朗特姐妹(《简·爱》)。
②女性主义阶段(19th末期到20th初)
此时女性作家创作大多围绕批判和抵抗既有价值观念。更多强调的是所谓女性气质被歪曲所造成的一些下场,开始公开拒绝男性价值标准。但是所谓的极力反对,背后也是对男权的认同罢了。当你与对方去辩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也就预设了这件事情是需要辩护的。
③女性阶段(20th中后期)
这个阶段开始追寻女性的自我风格,放弃了与男性的争论和对抗,而转而对于女性自身的书写,从而导向一种女性真正的自主和独立审美性。
注意,任何对于历史的阶段性的划分,都带有某种目的论的观点。这种分阶段极容易抹消历史的复杂性。
3.《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1)女性主义批判两大类
①作为读者的女性
作为读者的女性更多强调的是文本性,文本的意义问题。其分析重点往往集中在女性形象和背后意识形态上。
②作为作家的女性
作为作家的女性则更多强调文学生产,强调文学作品的文学史发展,作品主题,类型,解构等。
肖瓦尔特发现,许多所谓的女性批判,除了指出哪里有压迫以外就没有其它东西了。但指出压迫只是起点,此后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完成。单指出压迫的分析是相当无趣干瘪的。于是肖瓦尔特才要进一步推进女性主义批判。
(2)批评实践
举例《卡斯特桥市长》(托马斯·哈代),故事略。肖瓦尔特指出女性主义批判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同时要对批判进行批判。
4.《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判》
荒野:男权中心之外的女性文化。因为其从始至终没有被构建起来过,所以是一片荒地。但也因此,其中有着大量的可能性。不过同时,因为女性主义批判从来没有被建立过,导致女性在长期文学文本评论中被缺席,对女性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始终缺乏女性的视角,甚至于女性自身都已经被内化了。顺便一提的是,肖瓦尔特还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女性主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英国偏马克思主义,更多强调压迫;法国偏精神分析,更多强调压抑;美国偏词语文本,更多强调表达。
在此之上,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的四种模式,旨在将女性主义批判真正的科学化有序化,摆脱单纯的喊口号。
①生物学批判模式:强调性别差异与文本的关系。
②语言学批判模式:强调探索女性独特语言体系。
③精神分析批判模式:研究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④文化分析批判模式: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等角度
女性主义批判,说实话,目前体系性依然不强。虽然你可以说女性主义批判本身就是反体系性的,但也会导致目前女性主义批判实在是少一个好的范本,最终还是难免喊口号。
5.《我们自己的批判》
女性批判发展的五个阶段
①双性同体诗学:强调男女共性。肖瓦尔特认为这是对女性痛苦的忽视,拒绝这种理念。
②女性主义美学:强调女性主义意识,抵制父权(创作)
③女性主义批判:与上一阶段一致,但主要强调阅读,不仅仅是女性作品。
④女性本源批判:运用后殖民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不把女性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性
⑤性别研究:纯粹文化上的性别问题
二.米利特的“性政治”
1.简要介绍
英美派激进主义的代表。她没有太多新的观点,但对于现实给予了非常猛烈的抨击。1970年出版《性政治》。
2.“性政治”含义
性指的是两性关系,而政治在这里应当被理解成权利。
(1)两性不平等的起源:父权
这种父权首先凸显两性差异,其本身就是带有意识形态的叙述性的。然后进行社会分工,然后反过来进行文化建构。于是米利特开始探讨,男性是如何夸大生理差距的论述,进而确保自己的统治性地位。
(2)两性真正差别:文化
米利特特别强调,两性真正的差别是文化的,绝非生物的,这种差异大多是被建构出来的。而在所有差别中,性政治的差别体现的最沉重的地方,是经济和教育。
3.性政治历史发展
1830s到1930s性政治革命发展时期
1930s到1960s性政治反革命时期
性政治发挥作用的最直接点:家庭(男权制的基本单位)。具体内容又涉及到了太多了社会学问题,到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强调一下。男权社会压抑的远不止有女性,还有男性,尤其是那些没有获得既得利益的那些男性。而当今很多性别战争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的永远是阶级问题,而不是性别问题。
4.性政治的文学反映
核心分析了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让·热内等作为例子。然而分析稍微有些喊口号的感觉,缺少一些深入理论的分析,而且观点稍微有一些激进了,这里不做展开。虽然米利特的文本分析有些专断,但是至少提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即抵抗式阅读,强调一种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