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经常出手打妈妈?如何处理青少年家庭内暴力?

2023-07-19 14:51 作者:18138441626  | 我要投稿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心理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既指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只家庭成员有意破坏家庭财物等暴力行为,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人似乎更多的被自己的家庭成员杀害,而不是陌生人。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特殊的家暴类型——青少年对父母的暴力行为。

青少年家庭内暴力一般在青春期或青春早期发生,开始是对双亲愤怒、谩骂,进而实施激烈的暴力,此类行为一般刚开始发生时,父母都很愤怒,通常都会采用劝说、训斥或者打骂的手段制止,但通常结果都是事与愿违,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暴力倾向,此时亲子关系出现逆转,父母不得不看孩子的脸色行事,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仍不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感到羞耻,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失败,所以更加羞于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而导致了暴力事件的加剧,有的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产生原因

01亲子关系

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行为攻击对象大多是母亲,而父亲通常是在保护母亲的过程中成为攻击对象。这样的家庭往往是单亲或者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或者父亲在家庭长期缺乏权威性,而母亲在家庭中占据支配地位。

父母对孩子一方面过度保护,一方面过度干涉,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长大成人,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社会化不足,一旦在工作、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就会使孩子反过来怨恨自己的父母,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和强烈不满的双价情感,在一定诱因的情况下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长期由祖父母寄养的孩子,容易在回到父母身边以后,与父母感情不和爆发冲突。

02青春期

青春期早期是此类暴力事件的高发期,随着身体的成长,使青少年在双亲保护和统治下的安定和均衡发生变动,在此期间,从依赖到独立有激烈的冲突,而母亲过度保护形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足,加深了他们的苦恼,为了解除这些苦恼,他们会选择逃避压力,比如沉迷网络、辍学、旷工等等,当父母进行管教的时候,便会出现反抗,就开始对母亲拳脚相加。

由于父母的过度干涉,使这些青少年通常感觉到非常的压抑,而暴力行为本身又使其产生一种情绪发泄后的畅快感,又强化了暴力行为,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习惯。

03性格特点

家庭暴力的青少年,一般性格偏内向,有很强的的完美欲和强迫倾向,性格一般无持久性、具有反抗性、任性、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遇到挫折则迁怒他人和客观因素,缺乏自重、不善与人交往。

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有的采取否定自我的态度,为逃避现实而闭门不出,辍学或旷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亲强制其上学,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把责任转嫁给父母,对身边的父母暴发了攻击行为。

04社会因素

过分看重学习成绩,给孩子过多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暴力行为的隐瞒和纵然;教育的不全面,只看中成绩而忽略道德教育;家庭关系的冷漠等等都是导致青少年家庭内暴力问题的原因。

05疾病

脑器质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等等精神疾病都会导致青少年在家庭内的暴力行为。

预防及治疗

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

针对暴力青少年对家庭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弱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对情绪强调“顺其自然,重在行动”的森田疗法,让青少年参加治疗小组的学习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建立健康人的生活模式,体验重在行动的生活态度。

在各种作业中,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以提高自信心,并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矫正在家庭中无所事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与治疗小组的其他人交往,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锻炼其社会能力。再通过个别心理治疗分析自己性格的弱点,承担自己在暴力行为中的责任,奠定与父母沟通的基础。

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暴力中的父母常常只承认孩子的暴力问题是自己教育的失败。心理咨询师多采用认知领悟的方法,帮助分析其家庭结构及角色的混乱,分析其父性尊严、权威缺乏的表现及原因,以及对孩子过分保护及过分干涉的具体表现及与发生暴力的关系,并努力使父母形成一致的养育态度,加深父母的相互理解,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达成一致的共识,使之对孩子的态度发生质的改变。

通过家庭治疗,使父母的变化被孩子感受到,孩子也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渐渐地双亲和孩子能对等地交谈。孩子逐渐认识到对父母的暴力行为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内心紧张的发泄,使孩子体会到这是应付挫折的不良方式。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双亲。

药物治疗

除采取心理治疗以外,针对青少年的情绪障碍,还可采用小剂量的药物,遵医嘱服用,以帮助其控制暴力行为,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家庭暴力的预防是重中之重。除社会背景以外,家庭是主要的因素,双亲要转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角色也要有所改善,父亲也要注意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时观点要一致。有良好的家庭才有可能塑造心身健康的下一代。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孩子经常出手打妈妈?如何处理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