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人打仗用东征、南征、西征,为何唯独北用“北伐”,什么原因?

2022-11-03 15:1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南宋词中之龙辛弃疾的北伐理想;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道出了陆游至死不渝的北伐梦。

对于南宋的爱国文人和武将而言,如果能够实现“北伐”的夙愿,他们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但“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虏,北宋至此从历史上消失了。康王赵构仓皇南逃建立南宋,至此“北伐”就成为了南宋文人的心结。

古代战争讲究东征、南征、西征,为何“北”却用“北伐”呢?如何区分“征”和“伐”的内涵?

一、东、西、南为何用“征”

生活中经常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南征北战”的场面,从字面意思上去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南征还是北战,都有向南或向北发动战争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南就一定要用“征”,而北则惯用“战”或“伐”呢?

《孟子》云:“征者,上伐下也”,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居于“上”者会对处于“下”者发号施令,例如,周天子号令诸侯征讨四方。

周天子是周代的天下共主,而诸侯则是天子之下的实权者,当有诸侯叛乱时天子便会自上而下的发动军事行动。而根据汉语词典对“征”的释义可以的得知,这个字有行走、征伐的含义。

而“上伐下也”则是说,上级对下级发动战争,周天子的军队和诸侯作战,便是自上而下的征讨,寓意天子讨伐反叛的乱臣贼子。

而天子用“征”还有一个特殊含义,早在古代社会时都会主观的认为,天子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而这个“中心”既有地理位置的主观判断,也有权利机构的上下级之分。

以“东征”为例进行解释,可以理解为出兵讨逆,符合“上伐下”的军事礼仪。周朝建立之后大封天下诸侯,因为这些诸侯在推翻殷商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不仅拥有土地和人民,而且在封地内还能建立“小朝廷”,并兼具征派赋税的权力。如果能老老实实地服从周天子的号令则罢了,否则就会被周天子率亲兵征讨。

由于周天子居于天下中心,而诸侯都被分封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以周天子兴兵要用“征”,这是为了体现天子的威严和特权,只不过东、西、南三个方向用”征“,体现的是天子讨伐诸侯,用”征“寓意着”上对下“的军事打击。

二、为啥没有北征

为什么没有“北征”的说法呢?原因就在于北面多为”狄族“,也就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不够。

再加上很多古老的部族尚未开化,所以周天子在和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是,由于并非自己的诸侯,所以也就不用讲究军礼了。

《史记·管晏列传》中曾记载过:“桓公实北征山戎”的说法。齐桓公虽然当年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因为只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所以按照礼制不能用“征”字,所以不仅不符合军礼,也存在着越权、越级的嫌疑。

三、北“伐”的含义

“伐”有砍伐、打击、击杀三个意思,《周礼》“上伐下”中的“伐”,指代的就是击杀的动作,所以根本看不出身份地位的高低对比。

另外,“伐”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文字,可以代指所类型的战争,无论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都能使用这个“伐”字。

《左传》有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简而言之就是诸侯之间发动战争之前,一定要先约定好时间和地点,然后双方才能摆开阵势,才能在一声令下过后才能大开杀戒。

南宋时期北方的领土尽数被金人侵略并占领,所以才勾起了爱国文人的爱国情怀,才会不断张罗着“北伐”,南方的中原王朝,比较典型的就是南宋,一直都有北伐的想法,要注意南宋用的是“伐”。

简而言之北伐和南侵只是地理方向,以及站在彼此之间不同的立场而定的,不过无论是北伐还是南侵,都使得南宋丢掉了大好河山,终其一朝都未曾北伐成功。

结 语

古人在发动战争前,都会根据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方向,为战争找一个理所当然的名字。无论是东、西征、南还是北伐都和战有关系,不过相对于“征”而言,“伐”字的范围广泛,因为可以泛指所有战争。这也是北伐之所以叫北伐的一个重要契机。


古人打仗用东征、南征、西征,为何唯独北用“北伐”,什么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