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当被人喜欢也成为了一个数字》


————前情提要————
由村村六摘自席瑞在某节目的一段发言:
年底各种APP
都会推送一个数据总结
仿佛在大数据之下
人们的一切生活都有了KPI(关键绩效指标)
读书有KPI
看剧有KPI
花钱有KPI
刷短视频也有KPI
连社交软件上
被多少人喜欢都有了KPI
它不仅要以数据的形式
记录下一个瞬间
而且还要提醒你超过了多少人
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拜物主义
得以确立
在虚假的满足感中
我们总结旧年展望新年
于是成了我们
关于时间的全部体验

啊汪:上面说的那个,怎么记录被多少人喜欢?
小为:社交APP,比如说......Soul上就有这种。
啊汪:被喜欢的依据是啥?
小为:你在这个APP上发布自己的生活、想法、兴趣、爱好、照片,就是展现你个人的种种。有人喜欢,就会点关注你。它跟哔哩哔哩的那种定义和取向不同,哔哩哔哩更多倾向的是分享视频作品、知识、内容等等。
社交APP的定位是交友,比较个人、私人的感觉。所以,你如果点击关注他,就是挺喜欢他这个人的意思。然后,到了年终,就会出一个报告,用数据表明有多少人喜欢着你之类的。
啊汪:嗦嘎,就是比较关注他的动态、生活。
村村六:我理解的喜欢比较偏向于人缘方面。
小为:席瑞的发言里指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拜物主义。
村村六:是啊,互联网上的人缘嘛。
小为:唔,应该说,他们青睐的是数据带来的感觉,而不在意到底是谁喜欢我,喜欢我什么。比如很多吕孩纸知道在网络上露一下身体,就会有好多好多人喜欢。每天发个动态就有1万的点赞呀。
村村六:嗯,没办法。谁不想有更多人喜欢自己嘞。
小为:嗯呐。可是,慢慢地,就会数据化这种满足感。这种数据的冲击,已经让人不在乎别人喜欢的是什么了,他们抛弃了关于自我、他人、意义的层面,直接跳到了要的只是这个数据的变化,人就容易被异化。有意识利用它的人还好,这里提及的应该是在这种异化中沦陷的人。
村村六:大数据时代,没有感情。
小为:嗯呐。所以,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反思,艺术对于人的启发,就会重新冒出来,试图帮助大家重新找回那个自己,引领大家不堕入某种深渊里。
村村六:多读书,读好书,总是没错的。
小为:!!我好像突然领悟到了书法艺术可以走的一个方向了。

以下内容摘录自
《王德峰的哲学研修班》第二期
以及小为的思考

(1)当一件作品突破了原有普遍的艺术的认识时,艺术是什么的哲学思考就会被自然提出。
比如音乐《4分33秒》,比如在一只猫身上涂满颜料去画画,比如杜尚的小便池放在了艺术展览上。
(2)传统艺术所表达的某种理想,它跟现实生活是脱节的,因此它本质上是虚假的。(现代的话,规范字的书写,硬笔描写毛笔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虚假成份)
(3)古典艺术并不是为了装B用的,而是它没落之后,今天的人跟着那个所谓的伟大艺术作品后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冠冕堂皇,才是装B用的。
(4)艺术并不是专门说我要去做艺术家才去做艺术的,把艺术当做你成为艺术家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这是虚假的。艺术不是某种通向所谓艺术家头衔的路,而是你需要艺术,需要表现,需要表达一些东西,如此而已。至少得是真诚的。
(5)当我们问艺术是什么的时候,它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答案可以一直回答一个提问。
(6)真理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现成的真理等着所有人终于发现了它。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展开的进程,就是一个真理展开的过程。
(7)哲学不是知识,它不是教你那些已知的确定的知识。哲学是怀疑,批判和追问。
(8)现实中的辩论退化形式:九十年代出现国际大专辩论赛,刚开始还有点意思,后来这个形式开始广泛被采用,动不动就校内,校际辩论。它变成了一种形式,把某种观点现成地从哪里拿过来跟你对抗,然后你也有一个从不知哪里来的观点跟他对抗。对抗后来就变成了欣赏谁会说话。它不再是对真理的探讨。
书法也是这样,后来就变成了各种形式的套用,不再去探究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艺术不再去探究真理。
(9)一些人学完四年哲学后,只是关于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知识,积累了一大堆,然后做一种批判。后面的学派批判前面的学派,后面的思想家批判前面的思想家。这些人养成了一种在哲学史知识的基础上,无所不能的批判能力,但这根本就等于没懂过哲学。
(10)从艺术的历史来看,艺术发挥作用的地方,都不在于形式美,不在于它符合了什么审美趣味,而在于它帮助者启发着我们面对时代,面对现实的挑战,鼓舞着我们前行。
(11)不管是音乐,绘画,书法,所有艺术的事业都是思想的事业,而不是动听,好看,准确。
(12)小为:书法在艺术上的选择和探索,其实也可以告诉我们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该要往哪里走。比如书写性的问题,社会上到处充斥着作假的报告,人们对此的态度是报告好看就行,或者大家都这样,没办法等等。整个社会只求工作指标的完成,一种虚假的完满,朋友圈生活的完满呈现,欺骗自己就足够了。什么是真实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无所谓,不想管这么多。这个在书法生态上,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
又或者,书法也可以探究理论知识对人的固化和束缚。比如民众使用心理学对人的标签,对原生家庭的标签等,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可以通过书法艺术的探索得出一些启发和思考的,从而也发现生活中那些固化我们的方方面面的理论知识。
或许在书法的艺术表达里,也可以去探究该如何面对被数字异化的我们的生活。
(13)当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之前,率先把这个新时代预言出来的,绝不是哲学家,而是艺术家。所以尼采是很崇尚艺术家的,他说真正的艺术家才是最健康的人,他们打开的是生活向上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