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30)——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2)

2023-07-30 14:27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这四大类中每一类中又分为三个小类原理。


(一)考察量——直观的公理

        直观的公理,即运用于自然对象之上的直观的公理,即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所有直观的事物在经验中呈现出来的都可以纳入到“外延的量”这一概念中。外延的量,extensiv,拉丁文。也就是在看到一切经验对象时要以的眼光去打量。考察有多大如何测量

       西方的学问是质测之学,定量化的科学沿用至今,而不定量的学科难以被公认为科学。自然科学本身的量化是不可避免的,缺失了量化自然科学也无法称为自然科学。定量化从伽利略、牛顿开始,康德更是对此深信不疑,这是研究经验科学最起码的知识。量通过数量的图型作用于经验对象之上,是一切现象的知觉得以可能的条件。

        如果对一切现象有所知觉就必须要数数,要通过量化进行比对,“比大小”。一切对象都是在量上复合起来的。复合的,即与单纯的、不可分的是不一样的,复合的就是可分的。在量的概念上物体总是无限可分的。需要注意的是分的行为也是对象。可分的延伸就是可计算的。当时流行的观念为“只有可计算的对象才能产生真正的科学知识”。因此,“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这一原理成为了数学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的充分必要条件。由此证明了数学对自然界必然有客观效力。从本质上而言,数学有且只能运用于自然界。数学本身是时空的形式,在先验感性论中已经论述,时空不能单独存在,时空是一切经验现象的先天直观形式,一切经验对象只能在时空中,而且时空只能有一个,一切经验事物都在统一的时间空间中限制住了其本身的一部分才具有了其本身的时间与空间。数学作为时空本身的结构当然就是自然界本身的形式。数学的复杂就是自然对象时空形式本身的复杂。脱离经验对象的时空是不存在的。直观的公理是最起码的。


(二)考察质——知觉的预测

        康德将知觉预测的原理表述为一切实在的对象都有内包的量。内包的,intensiv,拉丁文,与前文的“外延的(extensiv)”相对。ex-就是向外的,in-就是向内的,-tensiv就是张力。量与质的对应体现在此。

        知觉的预测的侧重点在于预测,直观的公理是无需预测的,大小、多少是一目了然的。在知觉中寻找纯粹知性的原理是很困难的,因为知觉与感觉类似,同样具备偶然性,感觉的原理是飘渺不定的、难以预测的。知觉的获得依赖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但是,如果知觉是被给定的,那么就可以预测知觉了。此处知觉的“被给定”就是依据等级关系给定。例如,画家在绘图时会根据预测图景调整颜料的浓淡,所谓的“深红”、“淡红”就是红这一颜色概念下的等级关系层次。预测性的知觉不受当下主体能力的限制,即画家尽管还未见到绘制的颜色,但是他可以事先设想颜色的图景,这一设想是基于时空的,是充实于整个时空之中的。还是同样的例子,即完全不可能存在“无”这一颜色,因为脱离了时空就无从谈论颜色。设想的“无”只是一种极限,在时空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零,绝对的无。知觉的预测是被限制在零与饱和这两极之中的。知觉的预测就是在等级关系体系之中主体对在时空中的某一受限制的状态做出预测。这是为了反驳牛顿的空虚的时空观。纯粹的无的时空是不存在的,康德认为任何时空都包含着“什么”

        等级系统同样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计算的。我们通常用量来确定这种等级层次,这里的特殊的量就是度(程度)。此处的量是一种质的量,是内包的量。最典型的例子,外延的量是大小、多少,内包的量是强弱。强弱中有一个限制的度,度是可以把握但是很难把握的。依靠等级关系制度就可以对任何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测。例如天气预报,就是依据大量天气材料做出的。现有的经验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等级系统。现代自然科学同样如此,定量化的自然科学是在运动中根据性质的不同加以预测的,离开了预测就失去了实用性,就只是对既成事实加以讨论,就变成了“事后诸葛亮”。有了知觉预测,就可以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了。最后还是要将质定量化分析。


        量的公理与质的公理一起表达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定量化倾向,而且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量的变化。量化与质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质化也是一种量化。康德对于自然科学中的质与量的态度是不可质疑的。而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将质与量何为本源的问题颠倒过来了,黑格尔认为先有质才能考虑量,质是内在的规定,量是外在的规定。康德自己对于量与质的关系也不是始终如一的,在《判断力批判》中,他认为美的四个契机中质的契机是第一,量的契机是第二。


(三)考察关系——经验的类比

       现在进入到了力学性的原理。前二者(量与质)还不足以完全规定经验对象,实际的自然界的对象不是静止的摆在那里的,它们都是离不开运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牛顿的物理学考察的就是物体之间的关系原理,唯有进入到关系范畴才能真正全面地解释自然万物的经验现象

        这种关系首先是类比关系。类比,analogie。一个事物在运动变化之中总是要与其它事物发生关系的,各个知觉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可以通过直观,还可以通过内推的方式来加以间接推断。间接的推断不是胡思乱想的,是离不开经验的。类比就是经验范围之中的间接的推断。类比不是理性的类比,是经验的类比,纯粹理性的类比(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式)如果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很容易出错,例如从物自体推出灵魂与上帝。

        通过经验的类比关系我们可以找到某种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关系范畴。例如,“太阳晒石头,石头变热”。直接通过直观(通过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系统)是无法看出“太阳晒”是否为“石头热”的原因的。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诸如“水被加热就会烧开”这类因果关系,从而引导我们去推断“石头热的原因是太阳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关系范畴只能止步于此,即只提供了推导思路,但是结果是否如此是未知的,“石头热的原因可能是太阳晒”。

        在数学中的类比非常直观,例如1:2,那么10就一定比20,在自然界中的类比则必须依赖于经验,离开了经验内容无法比较自然规律只能在时空中的可能经验的基础上设想。类比引出的因果性的设想同时也是必然的,即不能设想“石头热是无缘无故的”。

        经验的原理是知性的先天原理。这个先天原理就是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类比本身也是经验的,是依赖于时间的图型的。离开时间的图型的类比就是理性的内推,理性的内推容易推出幻相。关系的图型在前文已述,包括持存、相继、并存,由此就引出相对应的三种类比:实体性类比、因果性类比、协同性类比。


学习笔记(30)——原理分析: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