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昨天下班前,朱峻娟老师特意找我,问我有没有一个招来解决学生做题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她说:
我花了那么多时间来找同类题,以帮助学生建立方法之间的联系,可是他们对完答案,就啥都不想看,啥都不想写,啥都不去想。
看她那样子,只有她女儿“开心”才会这么让她着急、忧心。
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就是静静地听一听。也许对于他人的烦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静静听,何况是个女人在说呢?
不过,我还是给出个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就是良好学习品质的重点所在。如果他们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自然就能取得好的成绩。不过我还是给出个建议:要不,分享好的学习笔记?
我今天早起床,又想起朱老师问的问题。我想起《论语》的句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不是我们太着急、太操心了?不过看着这些孩子,不操心怎么可能?
早上上班途中,看今天人民日报,赵畅的《涵养“认真”的精神品质》,不禁让我想起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挑选出来,看一看,笑一笑,笑完后,能否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呢?
文章这样写: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等荣誉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如是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面对九大本、上百万字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景海鹏反复背记、烂熟于心,并一遍遍地练习、推演,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练,练到有肌肉记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级技师丁照民如是说。薄铝类金属焊接难度高,极易焊穿,而在他手中,厚度不超0.3毫米铝制品上的小孔也可以实现气焊焊补。丁照民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博采众长、攻克难题,练就了精准焊接的高超技艺。

现实中,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常常可能带来更大的后果。党员干部若是在理想信念上“不认真”“开小差”,就容易导致信念滑坡、理想动摇;若是在干事创业上“不认真”“混日子”,就只会虚度光阴、荒废事业;若是在修身律己上“不认真”“无所谓”,就可能突破红线、失守底线。可以说,认真既是一种作风,又是一种价值观。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练,练到有肌肉记忆”,是不是在触动我们的心呢?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
我常常记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话在我中学时就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那时倒不是对道理的认识,而是在我最饥饿的时候,在冲向食堂的途中,一堵红砖墙,正上方一个方方正正大框,白底红字,就是这么一句话,就一天三次冲进了我的脑子。
不讲道理了。道理讲多了,谁都烦。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段《差不多先生传》的文字吧: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申论高分专项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