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追光近些年最值得一看的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是值得去电影院一看的。
电影故事上完成度可以,相比追光之前的作品要好,而且由于这个电影历史背景十分宏大,电影一方面立意在诗词之上,可以说吃了文化的红利,也吃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红利。
并且不得不说追光每部动画里必然有一个顶级的片段,之前杨戬里的神女飞天,这次三万里的将进酒。 我就非常喜欢将进酒这个片段,属实又是一个值回票价级别的。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会为这段瑰丽的想象所折服吧。 电影的形象设计上也明显下了功夫,参考了唐俑的形象。不过这个形象确实不够美型,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预告片被大家吐槽丑的原因。 历史人物的演绎改编,因为其大概生平早已被历史的条条框框圈住,所以一般只能在一些细微处做些功夫。 电影用的方法说实话比较传统,这次不求奇求稳。
提到李白,大家想到的就是诗仙,是谪仙人,是洒脱飘逸,光是我们义务教育学习到的李白的诗,也是潇洒居多。应该没有人不喜欢李白,即使背诗,李白的诗背起来也一气呵成,大气磅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谪仙人,谪仙人,既是仙人,也入了凡间。
如果稍微去了解一下,都会知道李白的人生确实是不顺利的。 电影也触及了这一点,让李白这一被神话的历史角色落下人间,赋予更多关于人的情感与挫折,这是也改编历史人物常用的手段。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高适和李白。将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们在大唐盛衰之间的成长与挫折。 而高适是大器晚成,努力型的诗人;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这一对努力与天才的对比同样也是影视作品中经久不衰的题目。 电影借用了高适的视角,将他眼中的李白以及几十年大唐的由盛转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可以说,这两个多小时的故事,是高适的,李白的,也是大唐的。两个人的数次相遇,展现了高适与李白的人生以及还有大唐的沉浮。 在《长安三万里》中高适才是电影的主角,他的人物成长也是清晰可见的,而李白更多的飘在天上,象征着大唐以及那个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时代。
有趣的是,电影没有用一个摄像机去展示高适与李白的故事,而是用了高适的视角去讲述李白。
那么这意味着这个李白更多是高适眼中的李白,而非客观的李白。
高适来自一个没落的家族,其祖父可以说是开国英豪,有陪葬皇陵的荣耀。 但到了高适这一代,已经完全没落,早年丧父之后,守孝结束后,他立志去长安出人头地,可以说家族的荣耀,祖辈的期盼一直是高适心上的枷锁和人生的目标。 相较之下,李白也盼望能够得到重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追求,他觉得自己的才华应当得到赏识。 对高适而言,他一方面认可李白的才华,但另一方面不认同李白某些行为的肆意洒脱。在高适看来,李白有时过于放纵自己的情绪,这是他难以接受的。与此同时,作为天才的李白拥有众多的好友,而高适往往在这些人中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很多时候只认识李白一个人。 因此,在高适的记忆中,李白的形象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天才,但有时又过于洒脱,对高适的情绪照顾不够。而高适自己经历的窘迫时刻也深深地烙在他的记忆中。
高适与李白,在扬州几次相遇,在长安也曾相逢。 第一次在扬州是初生毛犊,两人都有雄心壮志; 第二次在扬州是高适落魄归来,而李白在扬州声色犬马,高适第一次表达出对李白过于肆意的不认同; 最后一次是安史之乱,高适大器晚成,而李白竟然已经落得阶下囚。 这之间大有一种【
只今惟有鹧鸪飞】的人物具非的悲凉之感。
并且,贯穿全影片的黄鹤楼,也同样映衬着两个人的境遇,以及大唐的兴衰。 最终电影也用黄鹤楼为故事画下句号:
诗文在,诗文中的黄鹤楼就会永远在,这是文化的力量,诗词的力量。长安也相同,大唐也一样。
最后放上唐俑的图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