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0.5比1「想法的加价」(价值观念,价值交流与价值意愿)
这个标题出现了一个0.5比1的比值,前面还出现了雅与俗的对比,估计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比值是指雅和俗的。不过也确实一些联系,但主要还是价值观上的实际占比,也就是自己需要变成提供的状态——自己需要时只有0.5的值,但需要提供时却需要变成1。
这又是什么意思?大伙们可能有些懵,不过我们在一个场景里把这个情况进行一次模拟大伙就差不多明白了:
还是分苹果,我们这边有1个苹果,不过要你来分。这个时候你是明白自己是要多少的,于是你拿去了0.5份苹果。但你朋友来了你又不好意思说这个时候就为了避免出现讨厌的问题于是就会问他们需不需要1份苹果,而这个多出来的0.5份苹果就是在他们的想法上给予的,这样也好产生站在他们的立场方便进行交流。
当然如果你这边有别的情况的话,也可以不给0.5份的苹果,不过要确实能够证明那0.5份苹果在朋友的立场上不能给的理由,这也就是在对方的想法上解释自己的原因,也可以通过朋友的多少来说明不分出去0.5份苹果的理由或是这0.5份苹果可以换来两个苹果。
于是就有了需求上只用0.5,因为需求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提供时需要1,因为要考虑别人的想法同时体现自己的想法里有别人便于理解和交流。
于是在这基础上产生了一下的几个情况,而每个情况又对应着不同的状况和条件:
1.优雅,雅致与粗俗,俗气「大众文化」
文化体验是在交流中产生的,而当中群体又决定着文化内容的含义范围,那么由此而来就可以知道文化的性质如何,那么问题就有了,文化中的“雅”和俗“中”那个才是大众共知的性质?雅致和俗气是大众接受的文化认知,既不会条件有太多的限制,又不会因为行为过度遭人羞愧,于是这两种才是文化传承中符合的条件。
可是就像0.5只是自己的需求产生的一样,“雅致”慢慢变成部分人体验得到的“优雅”,却从未考虑过1,渐渐的烟火气变成了脏乱,直说话变成了没文化,弄点泥土活也变成了落后就是因为不符合这群人认知中或是接受,或是逃避的0.5,明明占着大头的是他们却一句话都说不撑头,必须用着那伙人的0.5改变着自己的“雅致”,变成了空心的“优雅”。
接着就是由于不接受变成优雅的“雅致”,一部分人选择将俗气变成“粗俗”,该怎么说,就像是想获得另一种方向的尊重,于是就开始变着自己该有的性子,张扬着反抗“优雅”,属于“粗俗”的帅,体验着“粗俗”中认可的“优雅”,不断产生越界的想法,这时的0.5变成了下限的条件,不断冲击着道德的底线,这就是另一种方向的1的补全。用来平衡着脱离“俗气”的优雅,而前面的优雅却又因为条件起点不同又产生了“粗俗”的雅致。
所以在认知观念中其实接近生活的就已经有雅致存在,又加上生活没有太多的高尚可言所以就染上了俗气,那么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有些俗气不能接受呢?
比如偶尔的脏话,搞清楚应用情况就好了,脏话不就是在合理情况下宣泄情绪的吗?再比如说一些时政的交谈,大众该聊还是会聊,怎么就不许说坏话了,不能批评哪有进步,说到底还不是有着向好的念想?反正一味的歌颂,反而觉得这种生活不真。接着就是一些服饰没那么夸张就适当放宽,而且服饰也不是统一一个想法,有大众在赶潮流就追潮流也是生活的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脱离了大众认知中的雅致和俗气,强制性的宣传产生的传承意愿,才是在文化体验中越来越空心化传承的原因——全部都不考虑多数人的感受,多数都在追求0.5的满足(个人认同),不注重1的感受(群体接受)。
2.鼓励,简单与煎熬,复杂「价值认可」
群体经验则是与群体间的运行条件相关,这里就有一个看法需要说出出来了:“你觉得小孩子的钱值钱吗?”
这时就会有人用钱的权利性来说值钱,可是在获取性来说小孩子获取的钱值钱吗?这里个人感觉是不值的,因为他们获得的0.5可以去兑换1的价值当做鼓励,而成年人却因为0.5不足1的价值必须煎熬。
所以一方获取并无复杂的人际关系支撑所以有些简单,可是在成年人的一方获取的多少联系着关系,利益,影响,甚至于在使用时又要进行一次衡量考虑为了后续使用,于是就变得不自在一直制约着消费想法。
当然小孩子又能办多少事?现在让他们拿钱是为了明白钱的权利,知道钱有什么影响产生需要钱的意图,就当做劳动鼓励。而成年人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去证明这个钱能拿多少,用这个钱去使自己的权利变多,让自己不用再次因为复杂而放弃选择,也是为了让后续不再因为处境煎熬。
所以小孩子获得的劳动价值是劳动环境独自承受了0.5而并不是本身依靠能力进行的劳动价值是1,而成年人是需要创造有利于自身的劳动环境也就是0.5的开始,接着才能通过能力认可获得另外的0.5补足,于是在时效上小孩子知道时间是可以对等的,所以并不会有太多压力,而成年人却需要靠0.5使能力增值以便后续,所以压力自然就增加了。
于是在货币获取难度上,小孩子的货币是比成年人的货币获取容易,但产生权利上由于能力不对等。因此,小孩子的货币证明能力比成年人的货币能力证明能力要弱,因此就有了小孩子一开始接触货币了解货币价值0.5,而成年人需要同时创造生产环境与权利影响价值1——因此小孩子的简单0.5(情况限制),其实不能与成年人的复杂1(情况创造)相比。
3.尽力,如此与无能,必须「能力执行」
最后的能力实验则是影响范围的表现,重点为弱势情况和强势情况的能力对比产生的结果影响。
这里的弱势情况是指自己认为的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没有而外的条件要求。而强势情况却是外部定义的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产生了认为的条件优势。产生的状况就是他人认为的弱势情况由于群体经验的不同变为外部的强制经验,于是就对能力方面进行必要性筛选,接着就要求必须学会应用或获得能力于是就对认知产生了影响——认为无法掌握该项能力就是无能,却未曾想过这是能力已有条件下的尽力。
而其中尽力是必要的0.5,因为这个是行为的直观体现,可是却因为认知的增加产生的1,要求已有条件下的尽力要变成认知条件下的尽力否则即为无能,这就像是理想状态下可以运用的情况必须在实际下产生,也就是想象的1必须将现实的0.5影响。
在目标性质下允许产生此类想法,但运作上不能由此作为能力的标准,应用此类情况作为标准导致的结果就是使0.5变成1的过程将会变的矛盾,无价和空增,后续在时效性影响下暴露的问题会逐渐还给条件能力下产生的0.5,届时被影响的能力也将将1形成的时间拖慢,复原过程的时间增加,产生的后果将由后续发展的0.5到发展完成的1承担——因为在有限条件下形成的0.5(实际状况)是基础,而产生条件的1(理想状况)提供的是方向。
因此就是个人对于0.5比1的看法,实际上0.5一直以来是个人利益,运行和看法的基础,而1却是产生,交流和影响的所在,而其中重要的是个人和群体的平衡,同时也是认同和反对产生的原因。因此不只是雅与俗,0.5比1,说到底是价值的意愿,运用和交流的情况。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价值观念,价值交流与价值意愿形成的影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