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金铨电影人生丨千古文人侠客梦 佛道诗书各峥嵘

2023-05-04 21:15 作者:书翻千秋史  | 我要投稿


作为胡金铨新近的影迷,余生也晚,从前只知有《卧虎藏龙》《十面埋伏》《新龙门客栈》,却不知李安、张艺谋、徐克这些名家名作的重头戏都受启发于胡金铨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与《十面埋伏》里的竹林激斗戏,便效法自胡金铨经典电影《侠女》。《新龙门客栈》的人物关系、故事框架和场景设计则取材自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和《迎春阁之风波》。

作为活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导演,胡金铨长于北平,扬名港台,享誉国际。

一 

1932年,他出生于北平一户官商家庭,家境殷实。胡金铨祖上长期经营木材生意,他的祖父胡景桂是进士出身,曾任山西巡抚。到了民国时期,国家战乱与政治动荡也深刻影响着胡金铨家族成员的人生命运。

他的伯父胡源汇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委员。父亲胡源深曾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后回国经商,从事煤矿、面粉业等。抗战期间,胡家产业被日伪政府没收,胡父也不得不出任伪职——实业科科长,解放以后,胡父在热河参加劳改,五十年代被释放后不久去世。胡母刘庆云则是家庭妇女,喜好工笔画,潜移默化间影响了胡金铨。胡金铨的姐姐胡京芝则是少小离家,参加了华北抗日工作,建国后担任铁道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他的其他兄弟子侄,也或多或少地卷入政治洪流,有成有败。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胡金铨受到了良好的旧学教育。中学时,他又就读于北平一所教会学校,接触到新学。1949年,高中未毕业的胡金铨离开北平到了香港,因为内战受阻等原因,胡金铨想去美国留学的计划没能实现,于是在香港就业,自此与父母分离。

他先后在香港印刷厂、广告公司从事校对、绘画等工作,后来通过兼职英语家庭教师,凭借其绘画才艺,得到电影制作人沈天荫的赏识,于是进入长城电影公司美工科做陈设工作。在这里,他与导演李翰祥结为好友,一起受教于万古蟾。

1958年,胡金铨加入邵逸夫的邵氏公司做演员,后兼任编剧及副导演。1964年,他接替义兄李翰祥执导黄梅调电影《玉堂春》。随后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抗日片《大地儿女》,1965年上映。这是胡金铨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影片故事受到老舍小说《火葬》和《四世同堂》的影响。由于不满当时对老舍的流行评论,胡金铨还在《明报月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后来结集为《老舍和他的作品》出版。

《大地儿女》虽然市场反响不好,但获得了第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这也是胡金铨作为演员最后一次演出。此后便开始了他的武侠电影导演人生。

二 

1966年,胡金铨执导了一部低成本制作《大醉侠》,这部为公司老板邵逸夫不满,险些被付之一炬的影片,却意外卖座,标志着胡金铨转型导演成功。《大醉侠》讲述的是两江总督之女金燕子,在醉侠范大悲的帮助下,从“玉面虎”等盗贼手中救出兄长的故事。其中,金燕子亮相后的客栈打斗戏,大醉侠带着一帮小乞丐唱黄梅调,都戏份十足。后来的功夫巨星成龙当初也在这部影片中跑龙套,饰演一个小乞丐。

在拍摄《大醉侠》时,胡金铨首次使用京剧演员韩英杰负责设计武打动作,并把这个岗位命名为武术指导,自此为世界电影制作业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分工,武术指导逐渐成为武侠功夫片中举足轻重的职位。

电影《大醉侠》和张彻的《独臂刀》还共同开启了港台新派武侠电影之风。胡金铨由此也被誉为“新派武侠电影之父”。

1967年,胡金铨离开香港邵氏公司,被沙荣峰请到台湾联邦影业公司,开始迎来他的黄金时代。同年他执导的《龙门客栈》刷新了港台两地的票房纪录,也是胡金铨最卖座的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明朝中叶,一群侠义之士为了保护忠臣于谦的后人,与东厂势力之间的斗争。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胡金铨喜欢把他电影的故事背景放在明代,又特别突出东厂和锦衣卫这种特务组织,作为电影中的反派。影片收尾部分还往往有一场正派势力牺牲巨大的激斗戏。胡金铨由此开创了明朝武侠电影叙事模式。

1971年,胡金铨历时三年制作完成的《侠女》,分成上下两部公映。随后在第二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由此将华语武侠电影推广到欧美,胡金铨也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导演。此后,他回香港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拍摄了《迎春阁之风波》和《忠烈图》两部影片,分别于1973年和1975年公映。

《侠女》是胡金铨最负盛名的一部电影。影片改编自《聊斋志异》里的一篇同名小说,讲述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忠臣杨涟之女,在落魄书生顾省斋、大德高僧慧圆等人的帮助下,对抗东厂和锦衣卫势力的故事。影片故事一波三折,意蕴深邈。落魄书生化身谋士,在靖虏屯堡运用兵法,大破厂卫特务,正在得意之际,转眼又看到尸横遍野的景象,令人心惊。影片最后,锦衣卫头子假意悔改,成功偷袭慧圆大师,大师腹流金血,坐地涅槃,身后出现一片佛光,又充满了禅意。

《侠女》还贡献了影史上的经典场景戏——竹林激斗。片中反派破轿而出,以显示武功高强的戏份,也为后来很多导演所效法学习。电影还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比如首创使用弹床、“偷格子”等剪辑技巧来表现武艺高强。

《迎春阁之风波》讲述的则是元朝末年一群反元义士的事迹,客栈里的智斗戏精彩纷呈,李丽华饰演的老板娘“万人迷”,正是徐克监制《新龙门客栈》里金镶玉的原型。

《忠烈图》则是讲述一代名将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片中以平行蒙太奇交代俞大猷用围棋演示布阵杀敌,令人耳目一新。

1977年,胡金铨与香港作家钟玲相恋结婚。1978年,他被英国《国际电影指南》选为该年度世界五大导演之一,被誉为“香港的黑泽明”。第二年,胡金铨赴韩国同时拍摄的两部影片《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上映。《空山灵雨》讲述的是明朝发生在三宝寺的盗宝故事。《山中传奇》的剧本则是胡金铨妻子钟玲改编自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这部影片获得第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从这两部影片中可以看到,胡金铨喜欢把故事主角设定为赶路的旅客。他很喜欢使用长段的行走镜头,以表现羁旅跋涉。这或许与胡金铨一代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双重流浪心理有关。他还喜欢在电影里大量呈现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戈壁荒滩、河流瀑布、庙宇屯堡、夕阳余晖都是胡金铨电影的常见景致。在电影构图上,胡金铨则注重电影画面色彩的调和。他习惯使用烟雾、留白、逆光拍法来调和色彩。

1982年,应中国侨务负责人廖承志之邀,胡金铨终于有机会回大陆探亲,并向内地介绍电影经验。

1983年,他执导的《天下第一》上映,该片获得第二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影片讲述了五代时期,后周宰相为了给皇帝柴荣治疗癫痫,派人到南唐寻找天下第一神医的故事。片中展现的和尚讲史、中医诊病、画家作画等场景,别开生面,颇有古风。周世宗柴荣被舞女失手打死的故事结局,又颇含讽刺。

1984年,胡金铨移居美国洛杉矶,这也预示着他的黄金时代落幕。他自称“无国籍难民”,先后筹拍电影《利玛窦传》、卡通片《张羽煮海》,计划都最终流产。

1989年,胡金铨受邀执导《笑傲江湖》,中途却因为与监制徐克意见不合,愤而退出,由此留下一段众说纷纭的影坛公案。拍摄《笑傲江湖》期间,胡金铨又与妻子钟玲和平分手,晚景更趋凄凉。

1992年,《画皮之阴阳法王》上映,这是胡金铨首次赴内地拍摄的电影。影片改编自《聊斋志异》里的小说《画皮》,汇聚了王祖贤、郑少秋、洪金宝、林正英等一大批优秀演员。片中阴阳法王占据着既非阴间,也非阳世的地界,反映的正是胡金铨这代人去国怀乡的身份处境。这部影片也是胡金铨最后一部作品。同年,徐克监制的《新龙门客栈》电影上映,两代武侠电影大师正式交接。

三 

晚年定居美国的胡金铨主要在筹拍《华工血泪史》,但却四处碰壁,找不到资金。这部电影旨在反映19世纪赴美华工修筑铁路的历史苦难。1997年,在吴宇森等人的支持下,周润发受邀出演主角,筹备二十余年之久的《华工血泪史》终于计划开机。为了以一个良好的状态拍好这部作品,65岁的胡金铨选择回台湾做一个心脏手术,不幸手术失败,溘然辞世。

就这样,胡金铨带着未竟之志,走完了他书剑飘零的一生。他念念不忘的电影《华工血泪史》,虽然后来有吴宇森等人相继接拍,却一直未能面世,至今遥遥无期。

纵观胡金铨一生,他导演的电影作品仅有14部,其中包括两部短篇单元影片,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可圈可点的艺术佳作。龙门靖虏颂忠烈,空山灵雨演传奇。喜怒哀乐迎春阁,画皮轮回数第一。这些影片目前大多有港台两地修复的高清版,可以在网上观看到。

作为中国文人导演、作者导演,除了前述提及,胡金铨的电影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京剧元素的引用上。胡金铨自幼喜欢听京剧,尤好武戏,他在电影配乐、人物出场、武打风格、场景设计乃至故事结构等多方面,都借鉴引进了大量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元素。

比如他的电影武打动作往往借鉴自京剧武戏,电影配乐常常使用京剧的锣鼓声,还有《大醉侠》中反派人物的化妆借鉴了京剧脸谱,《画皮之阴阳法王》中阴阳界鬼怪的面具则借用了南方傩剧表演用的面具。1970年,为了替义兄李翰祥还债,胡金铨拍摄了《喜怒哀乐》中的第二单元故事《怒》,这个剧本就直接取材自京剧经典剧目《三岔口》。

胡金铨电影所用的服饰、道具也十分考究,往往有古代历史文献作为依托。比如《龙门客栈》中朱辉所戴斗笠便仿自古画,明代厂卫的制服仿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供奉图,《忠烈图》中倭寇的装扮仿自明代卷轴画,还有《大醉侠》中使用的暗器,《侠女》中使用的缠在腰间的缅刀等武器,都见载于北宋的《武经备要》。

最近看到张艺谋导演津津乐道于他执导的所有电影,片名都采用了毛笔书法,认为这才有中国文化的感觉。而这个特点并不是他首创的。胡金铨的电影不仅是片名,还包括片头片尾的演职人员字幕,通常都是用书法来展现,并且是胡导演亲自书写。

自《大醉侠》始,胡金铨拍摄的一系列古装动作片构建了一个古朴苍凉的侠义江湖世界,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胡金铨电影美学。虽然他的影片在故事结构上常常让人感到头重脚轻,故事情节性也有所欠缺,但电影中的山川风光、人文韵味等依然吸引人徜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以上介绍大多出自胡金铨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这本书是日本电影学者根据1992—1996年对胡金铨的多次访谈整理而成,1997年由日本草思社初版,1998年在香港出版,2015年才由后浪策划,在内地首次出版。

胡导演在这本访谈中穿插爆料了许多电影制作花絮,比如台湾电影公司如何逃税,在韩国为了进藏经阁拍片给寺庙和尚行贿,《龙门客栈》中宦官曹少钦的黄发是因为白发没染好才显黄。《迎春阁之风波》的岩山决斗等一些戏份是应制片方要求不得不加。还有老板沙荣峰给《侠女》做虚假宣传,夸大影片制作成本和难度。这些花絮有些只是趣闻轶事,有些则反映了当年港台电影的制作发行环境。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胡导演电影创作的专业精神,还可以看到胡导演胸襟开阔、性情开朗,极富人情味。或许这也是许鞍华、郑佩佩这些与他合作时间并不长,合作机会并不多的电影人,却都终身奉他为师,难以忘怀的原因之一吧。

胡金铨电影人生丨千古文人侠客梦 佛道诗书各峥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