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汉硕——毕业2年,财务管理跨考,边工作,边考研
上海大学汉硕——毕业2年,财务管理跨考,边工作,边考研(想想我这个在职党都已经熬过来了,大家也一定可以的,事在人为呀)
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今天来享一下我从渣渣二本逆袭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辛酸史,虽然上岸了,但我仍然觉得自己专业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习方法也仅供参考,经验帖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通过了解我的故事获取到备考的力量。
个人情况简述:本科渣渣二本,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考研选择了工作。初入职场,找不准自己的方向,或者说自己的目标和能力不匹配,所以也尝试了很多工作,但共同点就是都跟语言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也让我最终精确锁定了目标——汉硕。
上大20年国际院情况:计划统招10人+推免13人,实际统招20+推免3人。
分数线:英语50/政治46/专业课69/总分343
我的汉硕之路可能跟大部分学生不大一样,我是边工作边考研的,学习场所就是租房。因为我的工作时长是8小时,周末双休,很少加班,所以学习时间每天大概5—7个小时,6:20——8:20英语学习,下午7:00——23:00就是学习专业课。但是对于跨考的我来说,虽然都是中文,但是初学还是非常吃力,特别是没有找到好的教学资源时,单凭自己硬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所以我第一年就浪费了很多时间,6月开始复习却只入门了专一,其他都没有看,抱着打酱油的心态还去参加了初试,当然结果是惨烈的,就当是看看真题,所以考完我就把19的真题全回忆出来了。 第二年从三月份才正式开始复习备考,希望大家避免我走过的弯路哈,查好院校的报录比,分数线,以及题型和参考书,然后就是寻找合适的资料和经验帖,然后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自控力比较差的话最好也是去图书馆,争取一站成硕。
接下来,就具体说下如何安排复习。
时间管理:推荐timing 或者是番茄这样的计时软件,量化学习时间。
或者是任务划除法,以完成实际任务为导向。
总之就是要有规划,提高效率,否则一切形式主义都是白扯。
英语:我是一个英语爱好者,一直坚持学英语,但为了考研,我还是根据应试要求进行了英语复习,因为考研英语很多时候也是考逻辑,即便是英语底子好,但不能大意。初期我就是背单词+配套视频过了两遍,我比较偏向于理解记忆,所以通过看视频,然后做黄皮书的阅读,基本没有刻意记单词,后期就是做历年真题,然后看历年英语真题讲解,分析选项逻辑,跟着一遍下来,做题正确率提高了很多。如果英语底子比较薄弱,比如我身边有朋友说长句子都不知道怎么断句,建议还是记单词,练长难句,学习语法,培养语感,最后再针对不足做专项练习。最后就是作文了,我是最后一个多月的时候准备的,也是跟着朱伟的作文视频,提炼句型,模仿练习,最后就是背记。软件的话我就是用的欧陆词典,资源的话有能力的就支持官方正版购买课程,经济受限的话就可以去b 站或者各大公众号获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政治:我是10月份才开始复习的,基本每天2小时,初期我是看的老师视频 ,也没有那么枯燥,很快就可以跟着过完,后期就是做肖秀荣的一千题和真题,结合张修齐的真题精讲和肖四讲解视频。考前几天会出肖秀荣终极四套卷,建议把主观题记得死死的,因为会有类似或者原题。政治还是建议多记多背,我就是偷懒,知识不扎实,选择题得分不高。
专业课一:参考书:黄廖《现代汉语》,王力《古汉》,叶、徐《语用学纲要》
现汉:我由于跨考+时间有限,所以报了勤思的全程班
一轮:感知阶段,教材+勤思视频,地毯式过一遍,做好笔记。
二轮:深入理解,勤思讲义+勤思视频+课后习题+勤思通关宝典,整理框架,提炼知识点,学一章节连一章节,及时巩固复习。因为勤思的授课老师很多都是名校教授,所以课程会更有深度,不再是书本表层知识的讲述,跟完勤思的视频,你的专业程度又会提高一个level。
三轮:本校真题+分类真题,做本校真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题型以及分值都会决定你的复习重点,当我们做完一套真题,要对应在教材上标注好(如:19年选择)这样后期再回顾教材的时候,你就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点,或者是做个表格更直观的统计。对于很多学校真题不全的,可以做全国真题集锦,做一些出题类似的名校真题,特别是主观题,看答案是如何组织的,解题思路等。还可以结合语纲一起来学习。
冲刺前后:基本就是背记为主,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基础的知识也不要因为简单掉以轻心,再就是总结错题,错题能够反映自己掌握程度,复习的时候也应多注意。
古汉:一般是考翻译和标点,晚一点开始复习倒是没关系,可以买一本简体教材+配套翻译书和资料,再做一些练习,这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精力,但是广泛积累做题是好的,因为今年的上大古汉题就有许多同学做到过,所以呀积累很重要,别人知道你不知道,你就可能落后了。
语纲:这部分内容有和现汉重合的,但有些概念也会和现汉有出入,先看视频,捋清思路,然后自己再去结合资料细化具体的知识点,语纲方面也是名词解释比较多,所以也要做好真题相关的标注。
专二:参考书《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外国文化史》《案例分析》
中国文化要略:总的来说,跟上面的复习安排差不多,初期,看教材,然后标记真题,关注一些公众号,每天打卡一部分文化知识。后面,可以自己做挖空笔记,看着空背,课外还可以看一站到底等知识类节目,缓解压力的同时积累知识点。文化还是得多记多背,背累了就做题,今年上大就考了好几道基础但是很细节的题,比如上海名称的来源,第一个种五谷的人,几大宗教和中国的儒释道也是经常考的。可以结合一本考研笔记一起识记。
引论:引论也算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理论知识也多。推荐大家跟着勤思老师的视频过一遍,结合勤思的资料做好笔记,再回过头来,自己看目录,看教材,因为流派和代表人物众多,大家可以用XMind 做思维导图,建立章节框架,你就会发现引论大体可以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发展历史(史论),相关基础学科理论(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教与学的理论(习得和教学流派)。实践: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有了框架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跨文化交际: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有趣,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理解,这部分就不再赘述了,一般容易运用到案例分析。
外国文化史:这部分近年考试比重不大,基本不怎么考,但是前几年真题还是有考到,甚至有名词解释,所以能看还是尽量看一看
案例分析:这部分是40分,目前来说一般都是考案例分析,个别学校有时会考教案设计,推荐去买叶军,或者朱勇的案例分析相关的书,模仿给的示例,有余力再看看教案设计。
专二个人感觉会难一点,信息量大,所以还得多下功夫,今年上大专二上100+的都少。
考前我收到了勤思寄过来的模拟试题,虽然题型有差异,但总体跟我考研成绩差不多,所以大家也可以考前找一些模拟题进行估分。以上是我作为一枚入门选手的初试复习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复试方面
由于疫情原因,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线上复试,上大国教院的复试安排在了5/23号,也就调剂系统都开了三天后,这就意味着要是复试被刷可能调剂都没学上,因此大家要随时准备破釜沉舟,奋力一搏。此次进复试24人,按1:2录取20人,初试成绩50%+复试成绩50%。大家初试分数差距很小,一分就可能名次不一样,所以复试不能轻敌。复试采用双机位,zoom软件,复试前会提前几天测试网络和复试环境,此次复试国教院还取消了笔试,也没有英语介绍环节,直接题库抽题,所以每个人的复试题目都不一样。题目涉及现汉,引论,跨文化等,既有基础题也有开放题。时长20分钟,英语50分+专业课提问150分+现场随机提问100分。复试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出了结果。
最后就是心态了,考研真的非常漫长,特别是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五月底才复试,得到初试成绩时就觉得完了,一直在看调剂信息,调剂也是困难重重,出分数线后排名靠后又怕复试被刷,复试后又觉得没有发挥好懊恼难受,内心真是每一天都无比难熬,幸运的是关关难过关关过,考研过程中心态随时可能会崩,但大家一定要稳住,想想我这个在职党都已经熬过来了,大家也一定可以的,事在人为呀。另外还补充一些建议: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知识要掌握扎实,高分真的就是那些把学习落到实处的人,我就是不爱背书,所以很多知识点看了好几遍觉得差不多了,结果初试和复试都有遗憾,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分配好各科复习时间,有条不紊的进行复习。上海大学的题还是比较基础的,只要好好准备,上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