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食物,填补心底的深渊,却从不曾填满
人为什么吃东西
人为什么吃东西?这...废话,吃东西当然是因为肚子饿了呀,不过稍等!你知道吗,人在不饿的时候也会吃东西,比如说:馋了...
笔者记得上学时住校吃食堂,食堂的饭菜并不好吃,只是分量足够大,管饱,但不解馋(有住校经历的小伙伴,你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
有时候逛街的时候闻到炸鸡的味道,即使是已经在食堂里把自己的胃塞得满满的,也依然会流口水,非常想买一份炸鸡来大快朵颐。
如果是放假回家,连续吃几天我妈做的饭,酱排骨红烧肉敞开吃,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如果我闻到街边的炸鸡味,我的内心不仅毫无波澜,甚至觉得有点腻得慌。很简单,因为已经解过馋了。
所以无论是饿了,还是馋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强烈的渴求感便会平息,人就恢复到内心宁静、无欲无求的愉悦状态。

但是有一种吃东西的方式,却注定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欲壑仿佛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深渊,这个深渊又一直吸引着你不停地填充它,痛苦、自责但又无法走出这个循环,就像在山顶滚石头的西西弗斯。
这种进食的方式就是——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通常起于压力、焦虑或抑郁的情绪之后,进而产生了对食物强烈的的渴求,但这种渴求感却并不是源自饥饿,也并非食物有多么美味,而是一种想要“填充”的冲动,相比生理上的饥饿,以及带有一些情感色彩的馋,情绪性进食更像一种心理上的饥渴。
尽管此时自己已经吃饱了,甚至已经吃得很撑了,情绪性进食者还是会吃下大量的食物,用他们的语言描述是“塞下”大量的食物,而且是以一种间歇性的、爆发式的方式。

情绪性进食者并非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他们会为这种爆发式的进食而感到羞耻,因此可能回避他人、一个人躲起来吃。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体重、身材感到厌恶,并且觉得自己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不太对劲”,但却无法控制自己,或者说越控制越失控、越挣扎陷得越深。
在暴食行为结束后,他们会感到沮丧和挫败感,这又反过来成了新的情绪压力,而强化了情绪性进食行为。

情绪性进食多见于年轻女性,特别是处于高度竞争环境的人,或是有较高减肥、保持身材需求的人。他们可能过于压榨自己,在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有毅力的节食后,情绪性进食便突然找上门来。
在营养、内分泌的一系列变化下,以及节食行为和认知对大脑的塑造下,情绪性进食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进食障碍,这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
进食障碍不仅会带来抑郁、焦虑的情绪感受,大幅提高了个体的自杀率,它还有相当多的并发症:
贫血
停经
心律不齐
电解质紊乱
口腔和食道的腐蚀以及癌症
急性消化道炎症
……
以至于在所有精神心理障碍中,进食障碍有着最高的死亡率,甚至超过了抑郁症(Smink, 2012)。
我们吃下去的究竟是什么
情绪性进食的成因相当复杂,从近因来看,情绪性进食是在为情绪寻找一个出口:以与食物较劲的方式来使情绪得以宣泄,创造出一种自我安慰的情境,用情绪性进食者的话说,“我只是想通过咀嚼的方式来使自己好受一些”。
亦有心理学家认为,与其说是心理障碍,情绪性进食更像“一种个体发展出来应对负面情绪的不良策略, 是一种饮食失调行为” (Faith, Allison & Geliebter, 1997)。人们从情绪性进食中寻求短暂的安慰,就像一种下意识的自救行为,但却是没有效果的自救。
从长远来看,情绪性进食也可能会追溯到创伤性议题,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可能没有形成稳固的、整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象,而这往往是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风险因素。情绪性进食有时也会是其他心理障碍的表现之一,比如:
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极端波动,冲动行为中可能会出现暴食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的冲动行为中可能伴随暴食行为
重性抑郁障碍
焦虑障碍
情绪性进食背后甚至还有社会文化的作用,社会文化中对理想体形的标准,特别是女性理想体形的标准,已经变得越来越瘦。

在这种追求“骨感”“白幼瘦”的文化影响下,很多人越发的对自己的体形体重感到不满,并把胖瘦与自尊、自我价值绑定在一起,进而产生了对不切实际的认知。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是产生扭曲的身体意象的重要因素。
如何重回正轨
1. 保持食物日记
写下你吃了什么,你吃了多少,什么时候吃,你吃的时候感觉如何,你有多饿。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看到揭示情绪和食物之间联系的模式。
2. 获取支持
如果你缺乏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你更有可能屈服于情绪化的饮食。依靠家人和朋友或考虑加入支持小组。
3. 正念进食
正念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在吃什么,我们吃了多少,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吃它。从长远来看,这可以通过控制我们的份量和与我们的身体实际需求保持一致来帮助减肥。
一般来说,正念的目标是练习有目的地、不加评判地关注一件事情,情绪性进食的时候,我们很少关注身体在告诉我们什么,而正念饮食,就是把我们从情绪中拉回来,有意识地感受到我们在吃什么、吃多少、吃得饱不饱。
4. 健康的零食
如果确实有减肥的需求,那么至少不要将自己压榨到极致,不那么痛苦的减肥,不仅更容易坚持,也避免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那些“很想吃一口”的时刻,不妨把高糖、高脂的零食替换为更健康的零食,比如坚果、酸奶、新鲜水果,以及选择海鲜、外脊等较瘦的蛋白质来源。
如果你已经尝试过自助选择,但仍然无法控制情绪性进食,请考虑寻求医学与心理咨询的帮助,与心理健康专家一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