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的谋逆案:六位宗室卷入其中,乾隆帝却没杀一人
清朝前期,宗室谋逆的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康熙年间爆发了激烈的储位争夺,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雍正年间。乾隆帝即位后,改弦更张,恢复了一些人宗室身份,还是释放了被囚禁的宗室。然而,此时却又发生了一场谋逆的案件,六位王公宗室卷入其中。但乾隆帝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大兴杀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康熙帝的嫡孙
这场谋逆案的主角是康熙帝的嫡孙弘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弘皙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太子胤礽。弘皙虽然排行第二,但由于他的长兄夭折,所以实际上他是康熙帝的嫡长孙。如果没有后来废太子的事情,将来皇位肯定会是弘皙的。胤礽虽然被废,但是康熙帝仍然很喜欢弘皙,据前来朝贡的朝鲜使者观察,“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继承皇位的雍正帝在第二天下旨,准备册封弘皙多罗郡王。第二年,雍正帝下旨在城外二十里的郑各家庄修建了一座王府,让弘皙率领家人前去居住,每月可以来城内一次,参加各种活动。此时,弘皙已经三十岁了,而雍正帝的爱子弘历年仅十三岁。

二、弘皙谋逆大案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雍正帝还册封弘皙为理亲王,成为同辈之中爵位最高的人,此时就连雍正帝的几个儿子尚未封王。雍正帝在位时期,由于对宗室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所以弘皙表现地非常低调。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继承皇位的乾隆帝改变了对宗室的高压政策,弘皙闻风而动,对皇位产生了想法。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帝下旨,指责弘皙“行止不端,浮躁乖张,于朕前毫无敬谨之意,惟以谄媚庄亲王为事,且胸中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原来,弘皙向巫师询问,“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他还仿照朝中制度,在自己的王府里设置各级官员,还与其他王公宗室暗中联络。

三、无一人被杀
经过一番审讯,乾隆帝发现与弘皙交往密切的宗室主要有五个人,分别是庄亲王允禄(康熙帝第十六子)、弘升(康熙帝之孙、恒亲王允祺的长子)、弘昌(康熙帝之孙、怡亲王允祥的长子)、弘普(康熙帝之孙、允禄第二子)、宁郡王弘晈(允祥第四子)。不过,乾隆帝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这次他没有诛杀一个宗室成员。
主犯弘皙被革去爵位,于“东果园永远圈禁“,并将其开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其他人也受到了一定的受罚,但有些人很快就重新受到了任用,只有弘昌被终身囚禁,死后也没有得到谥号。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弘晳病死,终年四十九岁。这个案件是康熙晚年储位之争的余波,此后清朝再无这样的谋逆案件了。
参考资料:1.《清史稿》;2.《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