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轴之王:徕卡M3 Leica M3

徕卡作为135相机的开创者,凭借着巴纳克徕卡辉煌一时,但是随着其他公司开发的具有各种特点的旁轴,让旁轴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比如来自蔡司的Contax II也就是康泰时,测距器和取景器二合一的设计方便不少,更长的基线带来的更精确的对焦。于是徕卡开始了新机型的研发,但是由于二战导致研发暂停。二战后徕卡一方面基于巴纳克徕卡推出新型号,一边研发新机型。但此时的蔡司发布了康泰时的改进型,福伦达也发布了福伦达至尊,同时各厂家仿制巴纳克徕卡或康泰时,推出了众多定位稍低的竞品,可谓是进入了乱纪元时代。


但是在1954年,徕卡推出了一代经典M3。

M3的推出结束了乱纪元时代,打得其他厂商满地找牙,甚至大部分都退出了135可换镜头旁轴的竞争。那么M3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先进。
1:取景器和测距器的先进
M3是徕卡首次搭载包含测距器的取景器,通过取景器就可以完成构图和对焦,更长的基线也带来更准确的对焦。比之前的巴纳克徕卡好太多,但如果就这点还不能秒杀其他旁轴——毕竟像康泰时这种早在1936年就做到二合一了,并且还拥有更长的基线。真正让徕卡获胜的是取景器的大小亮度。如果你只用过M3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的,但是你要是用过同时期的德系旁轴,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差距。相比例如康泰时和福伦达至尊“绿豆大小”的取景器,M3相比之下就显得又大又明亮(当然亮度肯定逊色于后来的徕卡)。取景器结构相当复杂,达到了0.91的放大倍率和50,90,135的框线(50mm教徒狂喜),也提供了相当不错的黄斑抗眩光能力。

到之后的M2,徕卡对取景器结构进行了更改,变得没有那么复杂,抗眩光稍微下降而放大倍率为了兼容35mm镜头做到了0.72倍。我个人认为这不算是阉割,毕竟也不懂光学,减少镜片的目标是为了0.72倍顺带节省一下成本还是节省成本顺带做到0.72我也不清楚,这个就见仁见智吧。(M4-2那个是纯纯阉割节省成本)。

2:过片方式的先进
过片手柄虽然在二战前就已经在相机上使用的,但是使用的相机并不多。而和徕卡直接竞争的康泰时、福伦达至尊都是和向前的巴纳克徕卡以及120相机一样靠转来过片,很累很麻烦,效率低。而徕卡M3则采用了过片手柄来快速过片,比之前实在是快不少。这里提一嘴:一开始M3使用的是双拨过片,也就是将过片手柄波动两次,相比单拨移动距离要小,但毕竟拨动了两次,效率不好说,喜不喜欢就因人而异了。反正后面徕卡就把M3更改为了单拨版,之后的M相机也再也没有双拨版了(顺带一提佳能7,尼康F3也能双拨)

3:镜头卡口的先进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M卡口换镜头效率比螺口更高,尺寸更大镜头更好设计等。

徕卡M3的先进性可以从后续机型看出,从M3到MP、MA,除了M5以外的M系列相机都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小修小改,都源于M3。M3的先进性让徕卡吃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本,而在这半个世纪,你会发现后续机型的落后都主要是在电子部分,说明M3的机身老本还是不过时的(当然单反和旁轴本来机身部分也没啥可比性,这个就见仁见智吧)。
M3也有不少缺点:
1: 虽说后盖增加了“开门”的设计不用再裁片头,但是还是使用脱裤子上卷加上独立片轴的设计,上片效率很低。

2: 回片旋钮很小还要扭,中途不能松手。你要是一个M3用户很有可能手会因为回片导致磨破。
这两点都在M4得到了改进。
还有一些不能说是缺点,只能说有人喜欢有人厌:比如没有35框线,想用35要么外置取景器要么买眼镜版的35(当然如果你主要用35我推荐你买M2,M4。M3很适合用50mm)。

M3的成功让康泰时不得不半价销售,但是依旧没买过他,最终在1961停产。中看不中用的福伦达至尊1960年停产。尼康佳能在推出可以匹敌的旁轴后也推出了旁轴市场:前者推出了集大成之作SP,S3,但是最终依旧放弃了旁轴。后者出了相当不错的佳能P,支持0.95镜头的佳能7和改进型7s在旁轴市场坚持到了1965年(当然这个可能是因为佳能第一台单反不太成功的原因)。
徕卡M3我不能说是135旁轴中最好的机器,甚至未必一定是徕卡最好的旁轴。但是他是后续所有徕卡的基石,像过片手柄过片等都影响了后续的相机。他是一代经典,一代传奇。阿尔伯托·寇达用M3拍下了切·格瓦拉最著名的肖像之一

布列松拿M3拍下了传世之作Rue Mouffetard, Paris(巴黎莫夫塔德街)

甚至伊丽莎白二世也是徕卡M3的用户,这下奢侈品实锤了(

女王都在用的相机,给M3封一个旁轴之王我觉得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