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真题笔记: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023-05-16 18:00 作者:曹小值真题笔记  | 我要投稿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汇总

2021年中央财经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2022年中央财经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


复习笔记:

真题笔记:

符号[黑龙江大学2023年研;中南大学2020年研;河南大学2020年研;西南交大2019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北交2016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农2010年研]

答: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②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互文性[郑州大学2023年研;暨南大学202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反馈[中南大学2022、2020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

答: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上海交大2017年研]、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上海大学2020、2016年研;首都师大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2年研;北师2010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

答:“5W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其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并且形成了后来被人们称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和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该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勾勒出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该模式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编码和解码[华侨大学2022年研;暨南大学2019年研;北邮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北大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内向传播[西南大学2016年研;中国政法2013年研]、人内传播[中南大学2022年研;华农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

答: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自我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自我传播的特点有:①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②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③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④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自我传播的环节,自我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集合行为[西南大学2020年研;西南交大2020年研;东华大学2020年研;重庆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北工商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

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镜中我”[吉林大学2020年研;华中师大2020、2018年研;人大2015年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华大学2009年研]

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群体规范[南京师大2022年研;华中师大2017年研;华农2010年研]

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


考研真题笔记: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