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榜样
学生该以何为榜样?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再说,先说一下人是如何互相吸引的。
油管上的老高援引科学实验:把穿着两天没有洗过的年轻男性衣服分别给不同种族的年轻女性嗅闻,在没有对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女性总是对与自己种族和基因差异较大者的气味感兴趣。实验总结就是:人类倾向于和基因差别大者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这符合优生优育的生物学规律。
真是这样的吗?为何老人总是告诫小辈门当户对,尤其在最富有及权力最集中的家庭中,小范围挑选实力相当的婚配对象是不成文的规矩,彼此知根知底也便于聚拢资源扩大势力。那这样岂不是同优生优育生物规律相悖?
我理解这两者之间是有一条调和通路的,如同走不同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最后到达或者携手到达一样的平台高度。如同许多草根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也找到了不错的伴侣,对方也没有因为出身嫌弃。准确的说,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而得到了认可和赞赏,比如—
曾经因地主出身,而处于婚配劣势的袁隆平
孤儿出身在大户人家做工被送去学医的钟南山父亲钟世藩,遇上鼓浪屿大户人家的女儿廖月琴
刻苦训练,为了给妈妈治病的全红婵
从没有觉得自己高攀豪门的郭晶晶
不愿放弃歌手生涯嫁作人妇的邓丽君
婚恋如同进食,常吃的食物确实不会出错但也没有惊喜,只是猎奇但不消化的食物也不会成为主食,营养均衡足够可口的食物即使不在一地被广受欢迎还是会在另一地被奉为圭臬,比如墨西哥的玉米,东南亚的木薯,俄罗斯的土豆,中东的饼食等。这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决定,就像金子能够保值一样,在一个足够长远的时间跨度下,金子永远不会贬值。
不必去强求接受相同的观念看法,教育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接受教育,但不是读同样的课文就能形成同样的价值观,不然这个世界会何其枯燥单调。
说回主题,我认为人类是在寻找和自己价值观念相当,但做事方法却不同的人作最佳配偶,即殊途同归者。价值是恒久不变的,但是实现价值的方式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这也能体现这个世界的多元和包容性。
就像一个校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区的学生,分到了不同的系里,但是不管现在还是以后,他们要实现的是同一个目标,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只是每个人以自己的专业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实现这个终极目标而已。
有些人因为其中的艰苦退出了,有些人堕落了,甚至有些人扯了别人的后腿为了让自己更接近所谓的个人目标。他们也并非没有同类,在哪个地方跌倒躺平就能在哪个地方找到一样的掉队人,每个人半途而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各不相同,但不妨碍他们成为对方眼里最可爱的人。己所不欲,大可施于他人,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和谐了,起码从全体人类的角度,在婚姻方面少了些折磨,可以拥有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即使有人觉得不是个东西。
学生该以谁为榜样?在学生这个阶段,理想化的鼓吹式引导不是问题,随着阅历增加,不需要家长学长的干预,学生也能从方方面面获知这是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从心中打起预防来。
等到他们真实的再从这个世界得到三五个教训的打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筛选出自己那条难易不同的道路来。这个世界上人类能力是按照正向排布的,太恶太善的道路有人走,不多;大多数人还是走在一条普通范围的道路上,多一个人不嫌多,少一个人不嫌少。
学生榜样无所谓去树立,见识多了,自自然然就有敬重的前辈,想要模仿超越的对象,或者名垂千古或者小日子美满。
如今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我们当年不知增进了多少倍,他们不是不会吸收,而是怕吸收错了,方向上道义上的错误,家长只要把握好方向盘,每个孩子都能进击在自己的赛道上。
每一个时代,最叫人头疼的都是学生,不同于自行自立的动物,人类丰富的灵性和意识常让自身不好捉摸,社会上的好好坏坏多多少少领略一点,才不至于非黑即白的解读人间世事。
家长 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太糟。与其养儿防老,不如自身刚毅起来。自身强则子孙强,子孙强则国强,国强则无弱民,是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