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题趣事】如何看待“特种兵式旅游”?

2023-04-28 18:21 作者:华语辩论网  | 我要投稿


01  特种兵式旅游,是囫囵吞枣的旅行,是转瞬即逝的营销噱头


近日大学生圈子里掀起一股“特种兵式旅游”的热潮,这种旅游方式指在时间和生活费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打卡更多景点,结束后继续回归工作日的学习生活。


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33小时速游北京一天8个景点、“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2天1夜玩转新疆......一天下来运动步数破三万是基本操作,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旅行结束的工作日还可以继续回到原本的生活上班上学。


虽然特种兵式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挑战体力和时间的极限

以求花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游最多的景点追求短时间、高效率,主打的就是一个“去过”。


为了节省花费,很多人选择在火车上,甚至车站里度过夜晚,既节约时间又省了一笔住店费用。


由于时间紧、景点多,“特种兵式旅游”在行程安排上精确到了分钟,从出发到返程,每段时间都“物尽其用”,珍贵的白天时间是不可能浪费在路上的,年轻游客们会选择夕发朝至的卧铺甚至硬座,或者半夜抵达的火车,开启自己一天的旅程。热门景点和美食是年轻人千里奔波的主要打卡地。


对于这种旅行方式人们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值得,有的人则认为旅行不等于“打卡”,但很多乐在其中的人觉得快节奏也好,慢悠悠也罢,都是感受不同生活的方式罢了,预算不够,精力来凑。但谁又能定义“旅行的意义”呢?


当然,这种旅游方式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也值得重视,除了是疫情三年之后特定时期内,年轻人对于旅游诉求的体现短时间内的爆发,出现报复性旅游的原因。


“特种兵式旅游”能大火,社交媒体、社群营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上有许多关于年轻人如何花钱和享受生活以及各种旅游胜地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内容可能会给人们带来错误的认知,认为为了享受旅游体验可以牺牲正常生活。


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和财务习惯,会导致短期快乐和长期财务问题。而这对于景区的运营方来说,存在很大的运营压力;对年轻人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看来这更像是一种“狂欢”,帮助人们释放情绪和压力,现阶段较为迫切的是各地景区的运营商应该针对这股旅行消费的热潮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虽然这种旅游形式可以使年轻人尽可能的节省出行费用的同时也在积极的体验各式美食美景,在追求经济最大化的同时,享受旅游的狂欢。但是这种报复性旅游也会带来许多问题。


有害身体健康

许多大学生在经历了这种极限旅游后会头晕眼花,上课时梦中神游,不仅达不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再加上长期熬夜,那么就更加不提倡这种旅游方式,易造成严重后果。


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大量人流涌入旅游景点会造成“爆满”现象,极易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景区瘫痪

另外,会使景区客流量超负荷,易导致景区瘫痪,景区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


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就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明确旅游的真正意义

旅游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它应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真正自我的探求,也为了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放松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关心的是文化,人性,环境等与景点并不直接相关的问题。这将会使你的旅游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意思。


旅游,理应是兴起而出

把及时行乐捧到了至高的位置,倒也不能说不对,但为此或提前或延后而付出的代价,旅游后成箱的泡面,不健康的缩衣减食,笔者认为,这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堆积行乐”。

把每天原本的安逸堆积到某个假期一起挥霍,在短期中获得的快乐记忆深刻,而让你产生一种“值得”的心理。

实际上,仔细想想,笔者认为有强行行乐的意味在其中。为了旅游而旅游,旅游的意义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精神位置似乎比其本身还高。

在人挤人中你真的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灵韵温婉吗,在打卡圈里你真的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情了吗。旅游,理应是兴起而出,悠哉漫步,或许这一点,我们还需再细细想想。


不盲目从众

我们往往会因为别人花钱的方式来影响自己的消费观念。我们应该记住,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仅仅因为看到别人都有钱去度假并不意味着自己也有钱这样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消费,记得不要通过让别人赞扬来获取快乐,我们应该保存自己的独立性和价值观。


从淄博、南昌到洛阳,“特种兵旅游”概念城市热点此起彼伏,仿佛一场中小城市在文旅消费领域的“狂欢”。这些新晋网红城市该如何把“一时现象”打造成“一城品牌”?


不难发现,新晋网红城市共同的“流量密码”之一,正是善于利用短视频平台放大自身“城市名片”效应。“特种兵旅行之吃遍淄博”“特种兵旅行之南昌”等话题,也成为年轻人共同参与、同时又吸引年轻人流入的“中转站”。


网红城市,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成为“网红城市”,吸引到大波的客流,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心怀感恩,积极应对是正确的心态。


拥有良好基础的城市,可以算是厚积薄发,一蹴而就,做好积极的引导、舆论持续造势宣传,从网红到长红。这一点可以看洛阳,绿维文旅刚盘点了一下洛阳的沉浸式文旅的成功,洛阳从项目到业态的准备都是充分的,可以说它成为网红城市是迟早的事情。


基础没那么良好的城市也不要担心,应对“特种兵式旅游”客群,就要拿出特种兵式的行动速度。这一点可以看淄博:

坐不上车开通烧烤专线交通路不好连夜修路没有停车场马上建设停车场住宿不够隔离方舱改头换面一系列操作关键在于”以快打快“,当客流充足了,像成都、杭州等城市,最早都是旅游城市,甚至因此带来人才、资金乃至新兴产业等要素的流入,对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网友认为,所谓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它里面其实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金钱去游玩,所以会选择以最高效率的节奏去打卡那么多地方吃那么多东西,所以他想要短时间内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第二个问题在于,这恰恰反映了疫情之后大学生“报复性旅游”的心理,所以即使这样子做会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他们也甘之如饴。


可是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只是一场囫囵吞枣的旅行。


我们寻找旅行和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高效,而在于好好感受这场旅途的风景。


当跋涉千里,只是为了赶场体验一天的异地生活,当人潮涌动,只是为了拍照打卡发朋友圈,这种特种兵式旅游形成的热潮他恰恰减损了我们对于旅行,应该有的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就像我们都知道在人挤人的地方的感受并不好,知道一天走好几万步是很疲惫的,知道连续吃很多东西肚子会难受,所以当你盲目的陷入这股热潮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营销号让你想要看的那一面的光鲜,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告诉你这段路到底是怎样的。


可是归根到底,恰恰是慢出行才更能让我们感受旅游的快乐,而不是去到这个地方只为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我们旅行更应该去做的是好好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而这种特种兵赶场式的旅游方式并不能做到让我们有更好的感受。


02  特种兵式旅游,是“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通拉萨”,是说走就走的疯狂青春02


“日行四万步”“三天三城市”“一天八景点”,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行程,却是疫散花开的第一个春天里大学生们的缩影。


18岁眼中的风景与28岁眼中的风景是不一样的。钱可以以后再赚,而青春就这几年。几十个小时的慢车又怎样,捡漏的旅舍又怎样,我只要看我想看的风景。”(某一微博网友)没钱没包袱,有闲有精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棒。


我想对于选择“特种兵式旅游”大学生而言,享受旅行途中的不同景观带来的心里面的新鲜感,会远远超过了旅行造成的身体上的疲惫感。“看过美景,吃遍美食,为了感受人间乐事,腰酸背痛又何妨?”既然这样,选择这样一种极具性价比的旅行方式,趁着春日暖阳,赴一场迟来的相遇,我们会觉得值得。


当然,有人愿意“车上睡觉,车下狂飙”,便也会有人担心身体会受不了,但是无论你的想法如何,请不要,也不必去指责这种旅行方式,真的去看看选择旅行的他们,你会发现,哪怕是“走马观花”的一场奔赴,也会给年轻人的心中的星辰大海添上一抹亮色。


有不少的官方表示了他们对此的看法:


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新业态研究中心主任吴丽云:首先,类似这种“特种兵式的旅行”,其实是给快节奏的“穷游”换了一个马甲,并不需要过度解读。


其次,它只是一个特定阶段特定人群的消费行为。因为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收入还是时间是受限定的,所以才会有这种相对快节奏的“穷游”。


围绕着年轻人喜欢打卡、喜欢分享、喜欢拍美美的照片这样的心理诉求,旅游目的地包括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开发一些值得打卡的旅游点,这是从行业角度可以去关注的方向。


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邓静认为“特种兵式旅游”能大火,社交媒体、社群营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气氛的渲染下,就容易出现“跟风”的行为。这可能会导致周末一些景区游客激增,所以对于景区的运营方来说,也存在很大的运营压力,比如近期很火的排队,上青城山、夜爬泰山等。


另外,这样高强度的旅行方式对年轻人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建议大学生们都应该买相应的保险,对摔伤等情况都有所保障”。


特种兵式旅游能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邓静表示还需更多时间观察,但是目前看来,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狂欢”,帮助人们释放情绪和压力。她认为现阶段较为迫切的是各地景区的运营商应该针对这股旅行消费的热潮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南方都市报评论文章表示:“特种兵式旅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中老年旅游,也不是流行一时的“穷游”翻版,看待“特种兵式旅游”,更要看到这一现象背后,年轻人用这一方式旅游的驱动力在哪里——他们是在尝试找回属于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是在用人为加速的快节奏来反抗生活的平庸一面,是在补偿式地增加丈量世界的步数,亦是不愿意让青春留下太多遗憾……


值得高兴与欣慰的是,在火车车厢里的合唱,在站台上的告别,在四面八方发出的各种信息,无不在交织出他们青春的本来面目。


新华日报评论表示:“特种兵式旅游”的走热,对旅游市场来说是一波积极流量,需要做好交通可及性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开发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抓住下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流量密码。


“出发”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又是多少人的向往。年轻人在努力的不负热爱,奔赴山海;于最青春无畏的时候在各地留下足迹回忆,这一份魄力也是不少人的向往。


我想在最好的年纪,有体力、有精力、有时间、有同伴是一件最幸福不过的事情了。至于路途的艰辛,就把它丢在路上吧。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准备好和朋友一起来一次极限挑战了吗?


关于“特种兵式旅游”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观点

【主题趣事】如何看待“特种兵式旅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